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方以智和冒襄是《红楼梦》作者 及《洪门》创始人
福建 殊颖.巢曼 上海 张熹
一、 被淹没的大明奇才“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宓山子、鹿起山人等。1651年为僧后,取法号大智、宏智,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又号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一生共有自号、别号、化名、法号约六十个(注1),随遇而起,变幻无常,居中国古代士大夫名号数量之首。
方以智诞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江南枞阳县浮山脚下的“在陆山庄”,往来居住于桐城县安庆府凤仪里,出身当地名门望族。曾祖方学渐系博学乡贤,祖、父皆为进士。祖父方大镇官至御史,父亲方孔昭官至湖广巡抚。(注1)
方以智幼禀异慧,六龄知文史;八岁接触物理光仪;九岁发笔赋诗有凌云之气,并开始学习西学;十岁能属文、好击剑;十二岁咏六经,工书法,隶草皆习;十五岁贯穿经与史,茹吐成文章,通剑术,经史皆能成诵;十七岁通河洛之学、受三代家学传承又精通易学……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自诗文、词曲、声歌、双钩、填白、五木、六传,以及吹萧、挝鼓、优俳、评估之技,无不极其精妙。(注1)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工部观政、皇子讲官等职。曾蒙召德政殿,犯忌直陈,得天颜(崇祯皇帝)赏之。(注2)
甲申(1644年)明亡后,方以智哭陵被囚、受尽刑辱、越狱抛室、南奔告亡、含冤被屈、被迫流离、出仕永历、弃官隐遁、避旨流浪、视死如归、拒仕清朝及至剃发受戒,躭嗜枯寂,粗衣粝食,有贫士所不能堪者,惟意兴所至,或诗或画,偶一为之,然多禅语自喻而已,不求人解也。每乘兴作画,多用秃笔,不求甚似,尝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无处也。”拈此二语,则道人之禅机画趣亦露一斑。字作章草,亦工二王。现存其画册(幅)、题跋、对联、墨迹等共计45幅(册)左右。(注3)
著《通雅》、《药地炮庄》、《易余》、《古今性说合观》(《性故》)、《一贯问答》、《物理小识》、《浮山文集》、《东西均》等等,据《方以智著述知见录》统计,诗词歌赋类约43种(集、卷、首);文集类约60种,流离之中,仍著述不倦,一生著作等身。(注4)
公元1671年(“崇祯”四十四年、清康熙十年),年六十一,粤难发,被押解北上期间,素以崇祯纪年的方以智,为维护“天地会”地下组织秘密和不累及同志好友,遂投江西“惶恐滩”自尽。(《方以智传》,钱王刚著)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气节昭然、忠孝两全、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安定的社会活动家和反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
方以智作为我国明末清初特定历史时期所造就的特殊人物,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就其学品与人品而论,其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显然是被埋没的。虽然,其《浮山文集》、博物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音韵训诂学专著被收录《四库全书》续编,然而他的远超时代的哲学专著、西学研究成果等素来被漠视,亦因其创建早期“洪门”地下组织等政治因素,在人物碑传等传记类典籍中几乎看不到方的踪影。
这是清中叶以来,学术界之所以忽略了方以智的原因,以至于被雪藏了四百年之久。
幸运的是,方以智“金簪雪里埋”的时代结束了。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史学家梁启超首先肯定方以智的专著《通雅》为“近代声音训诂学的第一流作品”;解放后,冒怀辛、庞朴、侯外庐等大学者对方以智的哲学专著、物理学专著及其人品气节等又给予高度的好评。近年来,专业研究学者对方以智哲学思想全方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为可喜。(注4)
大势所趋之下,我们推断,方以智研究将随着其与《红楼梦》与《洪门》两大显学的紧切关联而登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