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蝗虫”刘姥姥
张 熹
(一)
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劈头就写下这样的文字:“《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 。 《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
脂砚斋甲戌眉批:【┄┄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由此可见,需从政治小说入手,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的视角出发,识破作者“烟云模糊处”,看透“狡猾之笔”,才能领悟原著之真意,方是巨眼。
本文以刘姥姥为例,探究《红楼梦》作者创作刘姥姥入大观园故事之本意。
(二)
刘姥姥姓刘,刘在古代繁体字中写法为“劉”,称之“卯金刀”,含一个象征代表清朝前身的后金之“金”字,边上竖立着一把“刀”,金人持刀而立。在字义上,“卯”字的 本义是 “剖分”,引申泛指 “杀”。
刘姓还有一个含义:汉朝后,为了与北方强悍匈奴和睦共处,便确立了和亲睦邻的基本国策。自汉开国皇帝开始,各任汉家皇帝,往往都要将汉朝刘氏公主或宗女嫁给匈奴单于,通过政治联姻,化干戈为玉帛。匈奴单于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尊重,便将这些汉朝公主所生子女都改从母姓刘,其后裔遂形成 “匈奴刘氏”。
刘姥姥女婿叫王狗儿,绰号王短腿,也不是个好称呼。历来以“狗”为骂名,诸如“走狗”“狗东西”“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娘养的”“狗腿子”“狗咬吕洞宾”“狐朋狗友”“狗日的”“臭狗屎”“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刘姥姥的亲家,王狗儿之父叫王成,倒过来是“成王”。
王狗儿的爷爷,在北京做小京官时,与金陵王家王熙凤做大京官的爷爷,曾在同一个衙门里供职,王狗儿的爷爷因为贪王熙凤爷爷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刘姥姥的外孙“王板儿”,其中“板”字,反过来就是“反木”、暗含“反”字。
刘姥姥的外孙女儿名字叫“青儿”,是刘姥姥帮着女儿女婿养大的。
通过刘姥姥一家的名字,我们注意到:
- 刘姥姥一家的名字带有庸俗、低级、贬义的含义。尤其,以“狗”命名,在中国文化里,“狗” 隐喻趋炎附势、道德行径败坏的人。
- 刘姥姥的“刘”姓,寓意“金人持刀杀来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后金”。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后金入关大清国。
- 王狗儿之父叫王成,名字反过来是“成王”,寓意皇太极成王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 “王板儿”名字中的“板”字,《后汉书·杨赐传》:“板,谓诏书也。“诏书”就是皇帝颁发的圣旨,此处,“板儿”喻皇帝。
- “青儿”的“青”字,暗含“清”字。
- 狗儿的两个孩子板儿和青儿,合在一起时“板青”,去木加水即“反清”。王成,狗儿,青儿三个名字反过来读“青狗成王”即“清狗成王”。
- 可见,刘姥姥一家名字隐含着满清的三代一一对应:父辈王成,称王称帝皇太极;刘姥姥,母皇;下一辈:“板儿”是皇帝,“青儿”是大清帝国。
如果说是巧合,那么三代人全都符合,那就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了。
(三)
大观园寄托了作者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太虚幻境的凡世化身,天地间至情至性、至美至圣的所在。
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特建,古代尊卑极严,按理皇妃省亲之处谁也不能住进去,连贾府三春、宝黛钗、李纨入住大观园是元春特允的。
“大观园”隐射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华圣地”。
特特地一个村野老妪游览了“大观园”。刘姥姥被灌多了酒,又吃了油腻的食物,肚子里肠胃翻搅,就要解裤子大便。丫头都觉好笑,给了她纸,要她去山石背后僻静无人处方便。拉了一大堆, 甚至睡在贾宝玉的床上,“鼾齁如雷……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一瞧,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 ”。
以“酒屁臭气 ”这样肮脏的词汇描写刘姥姥可谓尽遭荼毒 。
刘姥姥与大观园之间的对照,昭显中华文明和“马背文明”之间强烈反差。
“刘姥姥入园”是作者在向读者暗示:“后金国”入侵我中华“大观园”。
(四)
《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口,直接把刘姥姥喻为“母蝗虫”: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蟲’就是了。”
薛宝钗这样说 :“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蟲’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攜蝗大嚼圖》。”〖蒙侧批:愈出愈奇〗
作者狡猾地以谐音“母蝗虫”比喻“母皇虫”。
通过“再加润色比方出来” 的“母皇”,即是“皇太后”。怪不得〖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
《红楼梦》通过林黛玉之口,直接开骂刘姥姥为“母蝗虫”,在“母皇”(即皇太后)的后面还加上一个“虫”。
孤高自诩目无下尘的林黛玉,去刻薄一个跟她并无甚关系的村妇,意在何欲?
古代老虎被称作“大虫”,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林黛玉这“母蝗虫” 一骂,把堂堂皇太后称作谓 “母老虎”,胆大包天,无怪乎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
接下来更用“攜蝗大嚼”, 所谓“大嚼”者,影射满清入侵,侵城掠地吞噬大明领土,就连批语都说:〖蒙侧批:愈出愈奇〗,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第四十一回,题目直接就叫“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刘姥姥的到来竟被写成一场“劫”。“劫”,即是“打劫”、“劫难”,进一步影射母蝗虫(满清)打劫(大嚼)中原之意。
刘姥姥有句名言:“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牛食草,何来吃肉。再说:凭作者的家国情怀把中国说成“老母猪”可能吗?
是的,不过,要是把“猪”字换做“朱”字如何?
大明天下本是朱家王朝,老刘要吃掉的是整个“朱”家天下。
“大嚼”露骨地道出,满清欲活吞整个中国的野心。
(五)
贯穿于《红楼梦》全书,重点刻画了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
第一次入园,刘姥姥有求于大观园,窥察大观园,觉得大观园高不可攀,只求讨好贾家得点恩赐就很满足。
二次入园,刘姥姥眼见大观园的奇珍异宝和荣华富贵,品尝到大观园的富有,甚至在宝玉床上体验一把富家生活,尽管丑态百出,甚至“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不过羡慕和图谋之心油然而生。
第三次入园,大观园已经败落,反过来领养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这里,王熙凤和刘姥姥之间的关系大有机关。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这样一位人物: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评论:“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第六十五回,兴儿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难怪脂砚斋甲戌侧批说:“阿凤真真可畏可恶”。
作者把王熙凤和刘姥姥相提并论,让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起名字“巧姐”,并说:“ 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把她们二人同归于“毒”和“祸(火)”一类。这样,刘姥姥领养巧姐也就顺理成章。
这里的“巧”字,寓意背叛前明的“投机取巧”、投靠满清的“取巧份子”,指的是归顺了满清国的“贰臣”。
(六)
刘姥姥不是孤身一人入园,是带了个孩子进入荣国府。
对照满清进入北京,明崇祯十六年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
顺治元年,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是孝庄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孤儿寡母进入北京。
刘姥姥是“母皇虫”,五六岁大小的板儿是小皇帝。
两相对照,显而易见刘姥姥携带五六岁的板儿入府,指的是孝庄皇太后带了小皇帝入主中原。
刘姥姥的三次入园,刻画的是:大明王朝的兴与亡,大清帝国的生与旺。
(七)
刘姥姥正讲着她编的一个故事,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
刘姥姥一来,偏巧荣国府就“失火”了,看起来,“失火”与刘姥姥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作者明写的“火” 字,若读成是 “祸” 字,那么这一段插曲就别有含义了。
不迟不早,偏偏刘姥姥一入园,大观园“祸起萧墙”,不祥之兆来也。
接下来,刘姥姥更有一句名言:“大火烧了毛毛虫。”
“毛毛虫”为何物?且看后文:
抄检大观园一回,探春曾激愤地指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贾雨村说:“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探春说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是指“晚明民变”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的农民造反,以及吴三桂的引清入关,这些都是“从家里自杀自灭”。
“百足之虫”出于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意思是: 有一种叫“百足”虫子,即便死了以后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不会倒下,这是由于支撑着它的渠道很多啊。
结合刘姥姥之言,被大火(祸)烧了的“毛毛虫”,这条“百足之虫” 可不就是指大明江山吗?
刘姥姥嘴里的“毛毛虫”“死而不僵”,说的是,大明王朝虽死,气息尚存,亡而犹存,“一时是杀不死的”。
刘姥姥引起的“大祸”清军入关,导致昔日辉煌的贾府成为“衰草枯杨”的瓦砾场,最终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八)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等一行人“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姥姥道:“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众人笑的拍手打脚,还要拿他取笑。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那婆子指与地方,便乐得走开去歇息。”
刘姥姥看到“大庙”“便爬下磕头”。“大庙”,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作者借刘姥姥之口说出:她在给“玉皇宝殿”磕头。
所谓“玉皇宝殿”无非是作者的“春秋手法”,指的是大明朝的“皇宫宝殿”。
作者为了泄仇,发泄心中对满清入侵的愤恨,让代表“母皇”的刘姥姥给我大中华下跪磕头。还不解恨,进一步指责“母皇”“解衣拉屎”,玷污我皇宫宝殿。
“母蝗虫”磕头是可以的,“拉屎”却万万不能“这里使不得!”,所以被“喝”住,带到“东北去了”。
注意:“东北”两字。按理,拉屎应该带去茅房厕所,偏偏不去厕所,要带去“东北”。
“东北”何意?满族的老家。
(九)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提到的一道菜:“茄鲞”。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贾母让凤姐挟些茄鲞给刘姥姥吃。凤姐儿笑道:“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
作者以大量篇幅借刘姥姥大作“茄子”的文章,用意在隐射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代许多文人写下了“茄”的诗句:王维写道:“悲笳嘹泪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杜牧有:“何处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鸟没狼烟。”
《胡笳十八拍》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如:“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人多猛暴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惟我薄命兮没戎虏。”等等。
作者以“茄”喻“胡”,要把胡人“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简直是恨之入骨。
刘姥姥临走前,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灰条菜根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这里不仅有“茄子”,还有一样东西叫“葫芦条儿”。贾府之人偏偏喜欢吃这个。“葫芦”这个词谐音“胡虏”。古代中原人蔑称北方的金人为胡虏,宋代的抗金英雄岳飞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的名句。《红楼梦》在此句中借胡虏和匈奴指代后金,恨不能食其肉饮其血。
(十)
刘姥姥入园这样情节,并非表面的嘻嘻哈哈、《红楼梦》作者生怕读者会意错了,特地借薛宝钗之口指明:“ 用‘春秋’ 的法子” 。
“春秋笔法”是故意为之的隐瞒,是在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和影射。只有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否则根本无法辨认出的。
红著中有脂批:做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正如脂砚斋所点明的(第一回):【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拆字法,例如“刘”字拆字为卯金刀。
谐音法,例如“火”谐音“祸”、“葫芦”谐音“胡虏”、“猪”谐音“朱”、“母蝗虫”谐音“母皇虫”等等。
金蝉脱壳法,例如“清”字,脱去三点水为“青”。
合身法,例如王成,狗儿,青儿三个名字反过来合成“青狗成王”即“清狗成王”。
“金针暗度法”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之一。 通过生动情节的描绘,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读者引向文章主旨所在的手法。例如通过一个“茄”字暗度陈仓,深藏蔡文姬之《胡笳十八拍》。
这些手法也是本文分析的依据。
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真理是由“隐蔽”(“遮蔽”)到“显现”(“去蔽”)。美国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也指出:艺术在于隐蔽技巧。
《红楼梦》作者创造刘姥姥这一村妇老妪形象,制造出一番笑笑闹闹的喜剧场面,于读者取笑刘姥姥的粗鲁丑陋中,隐藏了“反清悼明”的血泪仇恨,既蒙蔽满清当朝,也让读者在探宝过程中发掘出无限宝藏,享受了“淘宝”的乐趣。
可以说,《红楼梦》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十一)
满清入关后,采取了强制改变民族风俗传统的政策,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致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譬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惨烈的江阴八十一日、血洗广州等。江阴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53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扬州十日——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在清朝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五千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
清代文字狱是世界历史为之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案狱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杀戮之血腥,均称空前。
年羹尧为清朝大将居功自傲,因祝贺的奏表,字体潦草,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遭群臣起而攻之,弹劾九十二条大罪。胤禛随即让年羹尧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凡是与他有一丝牵连的人统统受到处罚。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当即被革职,后来在他的诗集里又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刘姥姥入园,借文学手笔,揭示出明末史事,脂砚斋批曰:“作者用史笔也。”“史笔”的意思是说这里所描写的是真实事件。脂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红楼梦》作者在严苛的文字狱下,不得不借助春秋手法,以隐语鞭挞满清统治者,破口大骂“清狗成王”,要把清人的“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发泄其咬牙切齿的恨、不共戴天之仇,这才是作者之本意。
刘姥姥入园反映出作者所饱含的民族情怀,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张熹 2021.4.11
注:文中有个别内容引用“红楼梦明清易代”的《刘姥姥一家人的名字精炼概括此书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