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四)

              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方以智和冒襄是《红楼梦》作者 及《洪门》创始人

                          福建 殊颖.巢曼        上海 张熹


四、方以智、冒襄和“洪门”、“红楼”

 

方以智和冒襄等“复社”文人,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入关——南明政权

冒襄在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失败后,冒襄举家逃往浙江盐官,回如皋后,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20余人,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友戴建。自冒归隐水绘园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东林、复社、畿社诸友,先后参与交会的300余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

 

第二阶段——南明抗清——直至对南明政权失望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

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断受到排挤、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吴石公,流寓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间。 顺治三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

 

第三阶段——反清复明策略改变:创建“洪门”

(1658-1659年)方以智“清楚当前的抗清复明活动已处于极艰难的境地,要将抗清复明的事业和斗争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改变活动的策略和方式,暗中组织积蓄反清力量,走长期斗争的道路”(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得到曹洞宗师傅觉浪师傅开示:“于无门创开不测之门”,“别展逆流手眼”。

方以智经过深刻的考虑,定下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靠成员自身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秘密帮会组织。这个组织平日隐秘活动,一旦需要即可在各地揭竿而起“。

“运用这个策略,眼前能保护一批坚定的反清志士,尽快积蓄扩大反清力量;更重要的是,保存下星星火种,终究会燃成燎原之势”。(方以智传 钱王刚著)

方以智改变了复明的含义:

“明”即——政治清明,科学昌明,礼仪文明的中国。

方以智一改历代“起义”、“***”、“作反”等农民起义的口号,打出“革命”的旗帜。

洪门出现了“革命”的提法:“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孙中山身为洪门“洪棍”,沿用“革命”旗号,称之为“革命党”。

由此可见,方以智创建洪门宗旨已经由“反清复明”,上升到“革命”的层面。

 

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

方以智创始秘密帮会组织“洪门”,必须极其机密,不被当局察觉,这也为后世留下难解之谜。

清朝乾隆皇帝为剿灭洪门会党,举东南数省之力搜寻洪门会史,虽累积了约数百万字的案牍文书,但仍感“终无确据”。

我们也只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探究一丝痕迹,寻求历史的合理性。

“洪门”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一般通称“天地会”,又称为“三点会”,其它称呼有:有红帮、三合会、三河会、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

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

 

方以智为首的“洪门”采取了以下三种活动形式:

(一)发展地下秘密组织。

分散于各省的秘密组织,尤以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为众多。

孙中山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兴虏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面明朝之忠烈,变残废殆尽。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的宗旨,结成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然其事必当极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觉也。夫政府之爪牙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为士绅,故凡所谓士大夫之类,皆所当忌而须严为杜绝者,然后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潜滋暗长于异族专制政府之下。以此条件而立会,将以何道而后可?必也以能全群众心理之事迹,而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故洪门之拜会,则以演戏为之,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观听也。其传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我们特别关注孙中山所说的这一段话:“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孙中山指出:洪门的创始人乃是——“明朝之忠烈,二三遗老”。

作为洪门传承人的孙中山,何其鲜明地把创始人指向“方以智”、“冒襄”、“钱澄之”、“顾炎武”等忠烈人士。

孙中山也指出:洪门宗旨是“传民族国家之思想”、“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

 

(二),打入上层建筑——“广布间使

方以智云:“无间谋是无耳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间谍,就是没有耳目。

广布间使的含义就是:广泛在敌方内部发展洪门地下组织。

在方以智看来,“天下之势,全在中原;今北地中原一辈,正在犹豫,朝廷可以远置漠然乎?大江以北,江浙以西,忠义不乏,特逋伏耳!一呼则向应矣!可弗一通耶?闻堵抚臣胤锡,便宜达诏于汉郧,此最得机者也。臣以为朝廷宜多募义士,变服蜡丸,布于四方,就中即有间谍之用”。方以智甚至自告奋勇,以为“若臣江北,臣即募人可以达之”。

可见,在敌人内部发展间谍,是方以智的一贯思想。

洪门组织称“间使”为“内八堂”:“内八堂皆为在朝“京官”、内阁阁员”。

洪门究竟发展了多少“间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诸多清朝官员,以官员身份为掩护,实质为洪门效忠,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南昌道台周体观,吉安知府郭景昌,庐陵知县于藻,福建推官姚文燮……。

于藻是方以智三十年前友人于奕正之子,时任吉安县令,对方以智尽力照应,不时向方以智问学受教。“粤难”事发缉捕文书下来,知县于藻见到捕文大吃一惊,遂一面稳住上差,一面密派心腹火速通知方以智躲避。由此可见,“洪门”的地下工作者渗透于官府之广泛。

“董鄂妃”是不是洪门在满清大内之中安插的“间使”,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从洪门“广布间使”的角度来看,董鄂妃疑似方冒安置在满清最高层的“地下工作者”,这条线索也不应该轻易放过。

 

(三),洪门文化

方以智是洪门的奠基人和精神***。

方以智和冒襄是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痕迹。

方以智晚年把全身精力投入创建秘密组织,这是一个有非常高的精神境界的组织。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它传民族国家之思想,以博爱施之,传以民族主义的文化”

其传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洪门文化”和“红楼文化”。

(1). 洪门除了留下大量的“海底”、三十三层组织结构、暗语、对联、诗句外,洪门还留下方以智的“三点论”哲学思想、“质测通几”之学、“儒释道归易”等思想。

(2). 方以智和冒辟疆两人联手撰写“红楼梦”,以他们擅长的文学手法,极其隐秘地把洪门精神流传万世。

红楼梦是以文学的手段,为董小宛树碑立传的。

董小宛是从复社开始,就是积极参与其中的有节气之士。

周总理这样评价剧本《董小宛》:

“《董小宛》在重庆轰动一时。东林、复社诸君是有气节之士,反抗阉党挟制下的明朝腐败统治,也反抗满洲贵族的统治”。

周总理又说:“《董小宛》(剧本)何妨改一改,提倡知识分子要有骨气,不为墙头草,在今天仍然是需要的呵!” ——(“周总理话家常”冒舒諲)

周总理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复社诸君和董小宛的骨气和节气。

红楼梦因董小宛而万世流芳;

董小宛因红楼梦而载入史册。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张熹

张熹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