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和洪门,本是同根生 方以智和冒襄是《红楼梦》作者 及《洪门》创始人 福建 殊颖.巢曼 上海 张熹 |
三、 方以智和冒辟疆 (下)
综观方以智和冒襄一生的交往,他们志同道合、才气冲天,都有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两人珠联璧合、齐心协力创作“红楼梦”,这对于破解红楼梦作者是一条极为合理的线索:
方冒合作写作“石头记”,约始于1657年(顺治14年)方以智去如皋,在水绘园与冒襄相聚深谈。继而,两人分手,“丁酉秦淮倡和”后,方以智寄诗给冒襄曰:“弹指何论二十年,竹关出手更凄然。今伤两地风吹木,影对三生水是田。漫说白毫藏兔窟,各教黄口弄狮弦。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方以智《合山栾庐诗.寄冒辟疆》。
“一场翻尽关山曲”:方以智以“关山曲”暗喻“石头记”一书。“痛杀人间不许传”:感叹这两位“天下才”呕心沥血的著作“石头记”不许流传,真正“痛杀人间”太可悲了!
随后,他们暗中书信来往,互相沟通“石头记”的写作进度,1666年,冒辟疆回复方以智云的诗中云:“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暗示的是这部创作著作。
1671年农历11月22日,方以智去世,“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冒襄再也不能够向青原山的石公兄请教了,再也不能同这位和尚相遇。
正是由于方以智把“石头记”散稿交付于冒襄,自己全力以赴地投入组织地下秘密组织的重要工作。
冒襄(空空道人)担当起重任:“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
冒巢民在得到原稿后,精心抄录,充当了脂砚斋等作脂评。
巢民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成《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传世。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成:
那块石头上面的字,是方以智写的;
“石头”跟空空道人的对话,是方、冒之间的对话;
冒襄抄写了石头上面的文字,最终完成了红楼梦。
冒襄在方以智去世后,有23年的时间去完成方未尽的著作,注入大量的心血,但是冒辟疆仍然把这部书的作者采用了方以智的笔名——曹雪芹,足见冒襄对方密之的推崇。
红楼梦实际作者只有两人,即初创者方以智(称作曹雪芹)和增删者、评点、成书者冒巢民(脂砚斋)。
方以智皈依佛门在禅宗的曹洞宗门下,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冒辟疆致方以智诗中云:“求曹独苦怅哀鸿”。这个“曹”字指的是“曹洞宗”,曹洞宗也称“石头宗”。
方以智和冒襄以曹洞宗为笔名的姓,是合乎情理的。
“曹”和“冒”不仅形似。
并且,冒字可以解读为由“日”和“月”叠加而成。“冒”字藏在草下,就是“曹”。
他们把笔名取“曹”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冒”字加上“千里草”就是一个“曹”字。
况且,“曹”与“草”完全同音。
所以,一个“曹”姓隐含了方以智、冒襄和董小宛三者的合体。
曹洞宗的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大师,后人称之为“石头和尚”,其禅法称之为“石头系”。
方以智从佛法的角度看待“红楼梦”,一开始就称之为“石头记”。
康熙丙午年(1666年)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给冒襄的诗里有一句:“石头引汝吸西江”。石头指《石头记》,“西江”指江西,方以智所在。意思是:为了“石头记”这部书,吸引你求助于江西的方以智。
方以智曾化名吴石公,“石”可理解为“吴石公”,也可代表“石头记”。
接着方以智写出“十年劈出血肝肠”。 这里方以智说的是为写《石头记》,他们已经花费了十年功夫,收集素材,构思主脑,拟出架构,也暗示经过十年努力,在秘密组织方面也有收获。
方以智不忘叮咛冒襄:“今日新硎何处藏”(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这部著作可要好生藏匿妥当。
最后方以智感叹道“一双赤手舞风霜”,我们仅凭一双“赤手”的写作来舞弄对抗“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方以智之为僧,出世不离世,世情未断,俗缘未了,甚至在出家期间积极从事发展地下组织。
“石头所记”是方以智所记,冒襄着手后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示纪念这位“情僧”作者。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神秘而又奇特的人物,这就是名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
他们贯穿始终,神乎其来,幻乎其去,牵动全书:女娲补天的遗石,是由这“一僧一道”携入红尘;他们点化柳湘莲;他们为薛宝钗开出了奇异的药方,并在所送的金器上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贾瑞因淫思凤姐而病入膏肓,他们又送来“风月宝鉴”,在王熙凤、贾宝玉命在旦夕之时;在通灵宝玉一时迷失之际,这《一僧一道》都会突然造访,救危解难。
第一百二十回中 “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一僧一道”贯穿红楼梦始终,每到关键时刻便见此二人身影,最终宝玉也追随此二人,“携归本处”去加入到他们的事业中了。
红楼梦大结局:贾宝玉最终离开红楼,去了洪门。
在当时满清时代,去洪门不可说、不可说!
脂砚斋评语:“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青埂峰即“青原山”;
石兄,即“吴石公”;
“癞头和尚”即出家为和尚的方以智。
冒襄每每怀念方以智,想去青原山请教吴石公(方以智),无奈再也没有办法再见到这位石头和尚了,这是多么愁怅,多么愁怅!
再看方以智与冒襄的诗书往来,便可看出,方始终以“辟疆道兄”称呼冒襄。如:“竹关三年炉碳中辟疆道兄”;“辟疆道兄有水绘庵林木蓊郁”;“俨然木黍意,回首不胜悲,巢民道兄属书。”;
冒辟疆和诗《无可师栾庐闻先大夫讣音特遣嗣君方田伯垂唁答和原韵》写道:
“竹关分手又三年,风木衔悲共惨然。在世只教心化石,于今谁信海为田”。
冒襄明确地向方以智表示说:“在世只教心化石”——我在世每一天,心中所想,就是《石头记》,我每天都在心里酝酿,将心血化成《石头记》。
找到了红楼梦一书真正作者系方以智和冒巢民这条线索,一切疑团都能迎刃而解。
不知一僧道,难解石头记;
“都云作者痴,若有解其中味者”——“余二人(方冒)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综观红楼梦全书,这两个关键人物:“一僧一道”、“一芹一脂”,“余二人”,忽隐忽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道一僧贯穿整个故事情节,成为全书的灵魂人物。
揭开了这深深隐藏的方以智和冒襄两位作者的真面目,红楼梦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