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诞生记
张 熹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于1984年12月21日动工兴建,1988年10月31日公路全线通车。
这条短短的高速公路的修建,体现了上海市公路界的首创精神,也凝聚著我父亲张佐周对修建高速公路倾注的心血。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在上海市工务局工作的张佐周考取赴美学习名额,远渡重洋,在华盛顿公路总局实验室和旧金山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学习道路及市政工程。
从事公路建设多年的张佐周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高速公路”的新概念。后来父亲回忆说: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了高速公路,这是我从事公路建设那么多年来所向往的公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只有一个方向,没有逆行的汽车;没有十字路口的交叉;更没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在路上行驶。我就下了决心:学成之后,一定要返回祖国,在我们国家建造高速公路。
1948年底,身在美国的张佐周了解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看到新中国即将成立。他想以自己丰富的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抱定主意,心怀里揣着“高速公路梦”毅然回到祖国,准备为新中国的公路建设大干一场。
1978年张佐周参加 “全国科技大会”,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张佐周感到无比振奋。他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喷涌而出。
时任上海市市政工程局总工程师的他,开始积极宣扬修建高速公路的必要性:除了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作介绍,还撰写了“要想招来凤凰,必须先种梧桐——谈中国的高速公路”文章,大力宣传在我国修建高速公路的必要和高速公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张佐周阐述修建高速公路的必要性
张佐周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我国的道路建设,如秦朝之大修“驰道”于天下,其标准之高,在某些地区不亚于现代之高速公路,而唐朝的驿道,昼夜可达500里,其传递之速,令人吃惊。秦始皇时代的“驰道“,正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他又从那时世界公路的发展状况论述说: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溯至意大利、联邦德国在20年代开始修筑,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工业发达国家,而且晚期发展中的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到1984年底止,世界上近60个国家,已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
他预计:1988年可能打破我国大陆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零的记录,首先出线的或是上海的沪嘉高速、或是广州的广佛高速、或是陕西的西临高速,或是其他脱颖而出,将拭目以待。
建设高速公路,首要条件是道路标准,针对各种不同议论,张佐周提出自己的看法:外国高速公路的高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德国最早修筑的汽车专用路,较为简陋。即使高速公路最发达的美国,发展最早的东部,不如较晚的西部,现代的高速公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但进步是无止境的,最近又提出高速公路自动化的新课题,引起人们的兴趣。
张佐周在会议上呼吁修建高速公路
对于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有些人对修筑高速公路持有异议的观点,张佐周引证了日本发展高速公路历史指出:高速公路的好处,是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认识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凋零、经济拮据、百废待兴,对于修建高速公路,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当时日本的汽车不多,不过100万辆,不值得修;修建费用高昂,财力难以承担,对于日本拟议的第一条名(古屋)神(户)高速公路是否举办,举棋不定。后来由美国沃特金斯(WATKINS)考察团经过实际的勘察和经济调查,分析后认为:“日本的道路差得令人难以相信,没有一个工业国家这样不重视道路建设的。”建议日本应统一规划,并建筑高速公路网。他们的评价给日本政府以很大的重视,结果采纳了沃特金斯的意见,把道路投资提高到当时的三倍,并修通了名神高速公路。沃特金斯调查团在报告中预言:利用高速公路可以减少工业产品的运输费,降低产品价格0.5-1%,增加运输量平均两倍。通车后的结果,证实了该调查团的预测。
张佐周进一步阐述高速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指出: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效益,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地。美国于1933年开始修筑高速公路,结果若干年的使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公路期刊,1957年曾载有“高速公路的效益”一文,其中说:“无论从各个角度来衡量其效益,高速公路是值得修的。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主要干道的二分之一,而事故发生率仅为五分之一;时间的节约更为显著,时间就是金钱,调查了若干高速公路的结果,只要几年就可以偿还成本,一般在十年到二十年内也可办到;高速公路不仅增加了不动产的价值,而且刺激了住宅和工业的发展。”这是他们的结论。又如日本名神高速公路通车后,沿线14个互通式立交附近,增加了九百多个工厂,并大大促进了集装箱的运输。东名高速公路通车后,沿途20公里范围内修建了不少工厂,间接效益几乎为直接效益的二倍,对国土开发起了很大作用。日本在总结时曾说:“我国工业发展之快,可以说是世界的奇迹……高速公路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很大的。”
置疑修建高速公路的意见认为:当时我国的人均收入尚低,要等到年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时,才能修高速公路,以此为理由,强烈反对修筑高速公路。张佐周引证日本的经验说:查日本1956年开始修建名神高速公路时,当时日本的人均收入也不过400美元左右,实际我国当前的国民人均收入已接近400美元,况且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如上海是年人均收入已超1000美元,而在政策上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则上海应在高速公路的修建上走在全国的先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就全国来说,大量修建尚非其时,但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还是应当的。
张佐周大声呼吁:我国近几年来,各地已尝到修建公路的甜头,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这里所指的富是小富。进一步可以说:“想大富,修高速”。如果用凤凰代表大富,用梧桐代表高速,因之可以说“要想招来凤凰,必须先种梧桐”。
“想大富,修高速”——这句简单明了的口号,就是张佐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张佐周呼吁“想大富,修高速”
经过多年积极策划以及各方面的支持,时任上海市市政工程局总工程师的张佐周去北京向交通部作了汇报,得到交通部王展意副部长的支持。
当时交通部对中国公路发展方向正在进行谋划之中,希望在高速公路方面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部里对作为中国公路老前辈张佐周的意见非常尊重,表示对由上海实施“实验性高速公路”十分支持,终于批准立项,在上海市实施沪嘉高速公路项目。
1984年7月11日建立“沪嘉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12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沪嘉公路按高速公路标准建造。198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是:“我国大陆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奠基动工”。当时袁崇武副市长在参加开工典礼时说:“沪嘉公路是当前上海城市建设高潮中开工的一个大项目,要求在“七五”期间尽快完工。”
张佐周在沪嘉高速公路施工现场
消息传来,不但上海人心振奋,全国有关方面也为之高兴,认为我国大陆从此也将有第一条高速公路,标志着我国道路已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因为香港已有高速公路,台湾省的基隆-高雄高速公路也已于1978年通车,而大陆上尚属空白。
沪嘉高速公路的高速路段南起上海市区祁连山路,北至嘉定南门,全长15.9公里。加上两端入城道路,全长20.5公里,宽45米,4车道,设计时速为120公里。这是一条全立交、全封闭、设施齐全的高等级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总投资2.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127万元。
1985年6月-7月,土路基施工全面进行,结构工程开始施工。
张佐周在沪嘉高速公路项目论证会
这是大陆正在建造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立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全国有不少省市前往工地参观,希望上海在这方面作出榜样。交通部决定在“七五”期间为沪嘉及莘枫两条高速公路补助九千万元,以促进早日实现,并表示将吸取沪嘉高速公路修建中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我父亲把上海兴建高速公路的消息告诉了美籍华人、美国加州海华市交通工程局长张秋,他听到消息后非常兴奋,特去工地参观,确信祖国已下决心修建高速公路而且见之于行动,引以为自豪,返美后广为宣传。日本、西德、瑞士等国的公路界人士也到工地参观,并预祝早日完成。
张佐周向美籍华人张秋颁发交通工程学会聘书
美籍华人张秋不仅仅在高速公路建设技术上予以指导,还在来函中恳切地写到:“这是上海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人人有责,一定要把它搞好,使它在国际行家面前毫无逊色。”
自从开工以来,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路基土方已完成过半,大桥都已开工,横向超越孔已全部完成。正在奋勇前进之际,1986年1月,上海市有关部门突然通知不修高速公路了,要求改按一级公路标准建造,施工速度一度放慢。
性格沉稳的张佐周再也坐不住了,多方奔走积极呼吁。他在上海公路杂志发表论文,呼吁不要中途降级。
时值上海市人大和政协六届五次会议召开,1986年4月28日,张佐周借此机会向大会提交了发言稿——“恢复修建沪嘉高速公路的呼吁”。
文中认为:沪嘉高速公路不宜降级,强烈希望仍恢复高速公路标准。其理由如下:
(1) 上海下决心修建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去年人大会议上汪道涵市长也曾提及,海内外已广为传播,如今突然取消,未免会影响上海市的声誉。
(2) 有的同志认为这条公路仅长十六公里,不能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但世界各国如日本、西德、瑞士等开始修建时也不很长。如日本是从四点五公里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小段试验中的试验,再大量推广是困难的。
(3) 倘若认为目前资金尚不充裕,改为一级公路后可以节省经费。其实这是就本路而谈,如果从该地区的经济效益而言则不然……如果为了暂时节约少量的资金而停建高速公路,那么可能失去大量的收益。何得何失是很明显的。所以从宏观上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4) 有的提出暂时停修若干工程,如立交之类。殊不知,高速公路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各项工程的配合,才能发挥其整体效果。如今有的项目均已按高速公路施工,木已成舟,如果不修或暂时不修有关配套工程,乍看是节约,但因使其他已投资的部分形成多余,就是等于积压资金不能发挥,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5) 这条公路的费用,有交通部的补助二千万元,并说明是补助高速公路的。如果只用其款而不符其要求,似有不妥……事在人为,资金问题应不成为停修高速公路的主要理由。
最后,张佐周恳切地说:“总之,我从事道路交通工程五十余年,一生愿望,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高速公路在大陆上的出现。欣逢本市有此壮举,正在额手称庆之际,不意又遭此挫折,深感失望。现陈词呼吁,尚请市领导再加考虑,恢复原来高速公路的方案,以免功亏一篑。
张佐周在“高速公路护栏”定型会
张佐周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1932年9月参与修建沪杭公路、1933年修建杭徽公路、1934-1937年修建打通蜀道的西(安)汉(中)公路、1939年修通滇缅公路、1939-1942年修筑乐西公路……五十余年来,从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直到沿海,一直服务于公路交通事业。他身兼上海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公路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公路学会理事等职务。他参加编撰“中国公路史”。他终身的愿望就是献身国家的交通工程。他为交通工程一直工作到八十岁才退休。退休前,父亲申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写下退休诗一首:“八十入党无憾事,留得清白在人间”。
张佐周“退休诗”
退休后又在我国发起创建了第一个“交通工程学会”。他晚年在诗中写道:“试问平生愿,路平车畅流”,简要地概括他一生的追求。
高速公路是他从事公路事业几十年来的梦想。他无限恳切地吁请:“我从事道路交通工程五十余年,一生愿望,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高速公路在大陆上的出现”。
这个呼吁适应时代大潮——以高速公路来带动我国经济大发展。时至今日的事实完全证明,我国高速公路对经济腾飞所起的巨大作用。
经过多方的呼吁,1986年12月10日,上海市有关领导经实地视察后,决定仍恢复高速公路标准施工,至年底土路基和结构工程基本完成。1988年10月31日举行通车典礼,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剪彩,副市长黄菊、中国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讲话。
至此,大陆第一条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的沪嘉公路正式通车。
![]()
我国首枚高速公路通车纪念章
“沪嘉高速公路通车纪念”章,堪称我国大陆首枚高速公路通车纪念 章。该章红铜制作,直径6.5厘米。正面中间镌有粗壮的“1”字形,直截了当地意示这是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1”字上面刻有双向两个带出口的箭头,表示该高速公路是双向车道。上方环书宋体“沪嘉高速公路通车纪念”铭文,下方刻有“1988”年号。背面刻绘一座立体交叉公路桥巍然挺立、蔚为壮观,桥下绿树成阴,远处为象征嘉定的法华塔显露云端,快乐自由的小鸟在天空飞翔———在方寸之中生动展现了我国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的美丽景象。
上海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后引起全国的关注,1989年4月在洛阳召开“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研讨会”,父亲在会议上向国内同行介绍了上海的经验,把高速公路的建设做法推向全国各地。
张佐周在“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研讨会”发言
沈大高速公路纪念章
1990年9月,沈阳至大连段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给我父亲送来了“沈大高速公路纪念章”。
二十余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速公路里程数1990年居世界第19位,1994年第8位,1996年第7位,1998年第6位,1999年第3位,2001年第2位。
中国经历的高速公路发展历程,花费时间不到外国的一半。截至2010年初,我国公路总里程达370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预计说: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在两到三年内超过美国。
今年是我父亲张佐周一百零二周年寿辰。
想必他在天之灵看到我国高速公路的盛兴,看到“想大富,修高速”、“凤凰高踞梧桐枝”成为现实,一定会含笑九泉,感到无比欣慰。
张 熹
2013年 于上海
附件一,张佐周在上海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发言稿:![]()
附件二,美国加州海华市交通工程局长张秋来函


附件三,张佐周“谈中国的高速公路”
附件四,“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研讨会”与会名单
附件五,沪嘉高速公路纪念章:
![]()
沪嘉高速公路纪念章
![]()
沈大高速公路纪念章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