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是《红楼梦》的开山鼻祖

方以智是《红楼梦》的开山鼻祖

张熹

 

(一)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昌公,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宓山子、鹿起山人。1651年为僧后,取法号大智、宏智,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又号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安徽桐城人,出身桐城望族,明巡抚方孔昭子,祖父御史方大镇,曾祖父方学渐。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检讨。幼禀异慧,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自诗文、词曲、声歌、双钩、填白、五木、六传,以及吹萧、挝鼓、优俳、评估之技,无不极其精妙。

长期以来,作为明末清初思想界的领军人物,我们之所以忽略了方以智,一是方以智百万余字的著作多数未刊,刊出的又多遭禁毁,源于方以智实际身份是洪门的创始人,而遭到清政府长期禁止;二是囿于乾嘉汉学一派的偏见,不能够接受他远超时代是超前哲学观点和对西学的态度。

方以智是我国明末清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造就的特殊人物。从他的学品与人品而论,看其在思想史上被赋予的地位,显然是被埋没的。

尤其,随着“红楼梦”的作者,和“洪门”创始人研究的不断发掘,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方以智身上。

(二)方以智是洪门的创始人

(1)“木立”是方以智的化名

清嘉庆十六年(1811),在广西东兰州起获的天地会成员姚大羔所藏的《会簿》抄本,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洪门天地会秘密《会簿》,也称《秘笈》、《海底》。现珍藏于北京清宫档案库里。

在姚大羔抄写的天地会《会簿》里,有一秘密隐语诗词《三六底》,是一首七言绝句藏头诗。即:“木立斗世天下知,顺天兴明和合同。扶明绝清登龙位,同心协力讨江山。”诗文中出现了“木立斗世”这一神秘隐语。

在洪门《会场陈设图》中,“木立斗世”的显现更为醒目。它堂而皇之地被书写在会场陈设布置中央部位。




《海底》

李子峰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海底》第105页

 “木立斗世清皆绝”


从现存的洪门天地会历史文献资料来看,“木立斗世”最早发现,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两广总督孙士毅的《奏折》。孙士毅《奏折》称:广东饶平县地方官拿获许阿协、赖阿恩、林阿俊、涂阿番等四名天地会要犯,供出“木立斗世知天下,顺天行道合和同”等诗句。(《论天地会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赫治清

一直以来,“木立斗世”是研究“洪门”的一个长期悬挂的不解之谜。



《海底》第144页



“木立斗世诗”和“锦囊诗”刊于《海底》第144页。

假藉刘伯温名义的“木立斗世诗”,是个藏头诗,“十八”为“木”,隐藏着“木立斗世”,并且“愚拙子”影射方以智的号:“龙眠愚者”、“浮山愚者”、“宓山愚者”、“愚者密”、“愚者”、 “浮度愚者”、“愚公”。

“锦囊诗”也是假藉刘伯温的名义,道出:“木立斗世六十年”,恰恰符合方以智(1611-1671)六十年的生命历程。

 

任道斌编著《方以智年谱》在“卷首 传略”中,在方以智众多的名号中,赫然出现“墨历”和“称之为木立,或简称之为木大师、木公。”


方以智别号“墨历”,取自方以智幼时读书于“墨历岩”下,“墨历”即是岩石。墨历岩,在安徽浮山脚下丹丘之右10余米处,高2米,纵3米,横4米。方以智在此岩石上题写“墨历岩 愚者智题”。这也是那“无才补天之石”的原型,亦为方以智自喻。


《方以智年谱》任道斌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版



《方以智年谱》第2页


钱王刚著《方以智传》“第二十章 密游江西”详尽地记述了方以智之所以被称为“木立”的来由——

为了隐秘起见,他(方以智)这时甚至连称号也时常改换:他初入江西时,以 “药地”为号,近日复据浮山墨历岩自号“墨历”,易堂诸人听成“木立”,他也默认不纠,且后来干脆用于他所创立的秘密组织三点会(后称天地会)中,以致多少年后,称为“木立”的神秘人物,还一直出现在天地会的记载和传说中。



《方以智传》钱王刚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第一版


第二十章 密游江西    第219页



以上 “木立斗世诗”中出现的“愚拙子”,则是影射方以智的号:“龙眠愚者”、“浮山愚者”、“宓山愚者”、“愚者密”、“愚者”、 “浮度愚者”、“愚公”。



(2) 洪门创始人系明朝遗老



《海底》第一章 第3页



《海底》第一章 第4页 



《海底》第一章释名云:

夫“洪门”者,乃系明朝遗老,于国亡家破之余,感结辫蓄发之耻,而因私仇公义之两重策励,遂寄迹空门……复能专心从事“反清复明”之工作的一种秘密组织也。

孙文对于洪门也有他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孙文学说》里面有一段记载,原文如下:“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

综观明朝遗老,陈贞慧亡故于1656年、侯方域亡故于1654年。及至1657年(顺治十四年)秋,冒襄主持 “金陵讲会”时,复社骨干基本无存,参加讲会者皆复社后嗣而已。

乃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洪门创立期间,尚存的明朝遗老唯冒襄、方以智当之无愧,方以智是以为翘楚,舍其无他。

“明朝遗老”本是泛指。

若佐以秘籍“木立斗世六十年”——具有六十年寿命的明朝遗老,还能是谁呢?


(3) 方以智中晚年于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秘密活动

《海底》第一章释名,又云:“而闽之战,又剧于浙,故福建所受杀戮最深……嗣后由闽而浙,而苏,而赣,而海外。”

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四十八岁的方以智告别桐城,“顺治戊戌,以智服阕,将行脚西江”,溯江而下来到江西,开始了他创建“天地会”的地下秘密活动。他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于旴江,避匿荷叶山,住持景云资圣祠和新城寿昌寺。康熙二年(1663年),赴泰和住持首山沟林禅寺。第二年,移居青原山净居寺。康熙九年,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

方以智以禅游为掩护,还频频游走于江西、福建、广西一带,进行秘密活动,既然是地下活动,自然极力掩盖,没有大张旗鼓宣扬的。

1671年十月七日夜,六十一岁的方以智因粤难被牵连,在被押赴岭南途中,投江自裁于万安惶恐滩。

我们看到,方以智的活动范围与天地会的活动和发展范围是高度一致的。



(4)“天地会”原称为“三点会”是方以智所创



《方以智传》第8页



《方以智传》一书,由罗炽先生所作的序二“最孝的子,最忠的臣”中,澄清了天地会成立时间本应是康熙十三年(1674),的说法,确切地指出:天地会的前身名“三点会”,而方以智是其创始人,故方以智“是天地会的实际领导者和精神领袖”。

现存清档中涉及天地会起源时间的材料,最早当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二十一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奏折。孙士毅奏称,广东饶平县地方官拿获许阿协、赖阿恩、林阿俊、涂阿番等四名天地去一要犯供出“木立斗世知天下,顺天行道合和同”等诗句。据许阿协交代:“这木立斗世,木字系指顺治十八年;立字系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系指雍正十三年;世字系因天地会起于乾隆三十二年,故借这世字暗藏。《论天地会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赫治清

这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一个重要信息:“木”字“系指顺治十八年”,指的是“三点会”起源于顺治十八年。

根据《方以智年谱》,顺治十八年,方以智五十一岁,这年春,在新城癝山寺;夏,游泰和;秋,入赣;冬,十二月,入青原山。

由此可以窥见顺治十八年,方以智入赣,以入空门为掩护,开始了组建“三点会”秘密组织的活动。把天地会创立时间从康熙十三年,推前到顺治十三年。


(三)方以智是《石头记》的最初创作者

“洪门”乃是极其秘密的地下组织,《海底》乃是“洪门”之绝密秘籍,可是我们在《海底》的隐语暗号中,发现了一些与《红楼梦》密切关联的秘密诗。



《海底》第145页



《海底》第372页



“宝镜诗”

女娲炼石补青天,留存宝镜照人间;

日明水清和玉洁,能破火轮兵万千。

另外一首“宝镜诗”,基本相仿:

女娲炼石补明天,留得宝镜照妆前;

因为灭清两保结,大破火轮日万年。
 

洪门的一首“宝镜诗”竟然概括了整本《红楼梦》的关键要素——“女娲”、“炼石”、“补天”、“宝镜(宝鉴)”、“补明”、“灭清”、“玉洁”。

这首“宝镜诗”着实令人惊讶。可以说,它是《红楼梦》的写作大纲,它是一部浓缩版的《红楼梦》,同时它又透出了《红楼梦》无法明言的纲要——“灭清补明”。

这首诗透露出惊人的天机:

(1)“洪门”和“石头记”同宗同源,是一对“并蒂莲”;

(2)“补天济世”是《红楼梦》的主旨,也是“洪门”的主旨;

(3)方以智是“天地会”的创始人,也是《红楼梦》的最初作者;

(4)“天地会”和《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上朔至顺治年间。

 


(四)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




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

   甲戌眉批有一问: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

此问一出,至今无人以对——无论是专家还是一般读者,乃是绝问也!

“洪门”之绝秘文件《海底》中的“宝镜诗”,给我们提供了解开此谜的一把“钥匙”。

(1)方以智尝以写小说“学问自娱”

《方以智年谱》记录了甚至在流离期间,方以智仍然“不废翰墨,学问自娱”,他“作挂一漏万之小说家言”。


《方以智年谱》第140页  卷四 流离岭南 



是年,方以智三十六岁,流寓广东(南粤),化名吴石公,写过一部名为《绵缠玉传奇》的小说,其次子方中通诗卷二《锦缠玉跋》载:“先君为歌锦缠玉一曲, 命通以箫度之……

从方以智的《通雅》卷三《书通雅缀集后》,自述“作挂一漏万之小说家言”。“挂一漏万”成语出自唐 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形容列举不周,只说到一点,漏掉极多的意思

方以智自谦作为“小说家”,只是他“挂一漏万”之举。

由此看出:百科全书式的方以智也是一位“小说”作家。

(2)“宝镜诗”的创作年代,应该在方以智在赣、闽、粤、桂发展天地会期间,其时间跨度当在顺治十八年九月(1661)去赣,入青原山后,最迟不过康熙十年(1671)十月七日方以智自尽前;

(3)“宝镜诗”是《红楼梦》的雏形,是《红楼梦》创作纲领,是原始状态的《红楼梦》;

(4)“宝镜诗”和“石头记”的最初作者均为方以智;

(5)“宝镜诗”和“石头记”的宗旨皆为“改天换日”,是作为明朝遗老方以智的终身追求;

(6)方以智常以“石”自喻,例如,他以青年时读书的“墨历岩”自号“墨历”,流离五岭,化名“吴石公”,诗歌中也常以“石”自称之;

(7)方以智参禅之“曹洞宗”,又称“石头宗”。石头宗,又称石头禅,由六祖惠能门下“石头希迁”一系分出。

康熙三年(1664)秋,方以智以僧人身份入青原山参加“讲会”,“密之发释儒一家之论。”冬。十一月初,冬至日……主青原法席。(方以智年谱231页)

自1665年至1671年,方以智晚年的六年时间里,他主持着“石头宗”的祖庭青原山,并以此为掩护进行秘密活动。

故而,方以智以“石头记”命名他创作的小说,应在情理之中。

何况《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本是佛家哲学观念,《般若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方以智的佛学观点而言,“石头记”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体现了禅宗本就是“人间宗教”,而方以智的禅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为民众接受,此乃方以智之初心也!

 

“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

我们可以说:这一篇楔子系方以智所撰。

张熹 2018年1月13日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张熹

张熹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