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董小宛和王昭君

林黛玉、董小宛和王昭君

张  熹

 

(一)《红楼梦》中林黛玉自喻明妃

(一)、 “五美吟”林黛玉自写王昭君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他去。将才做了五首……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啼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1,五美吟:《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中林黛玉悲题五美吟,五位主角分别是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

“五美吟”中的五个美人无一例外都曾为他人妃妾!都有远嫁经历,在乱世中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历史命运。这些美人呼应第一回所言“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之创作思想。

      2,“五美吟”虽然明面是为五位有节气的女子所题,实质其他四位都是为明妃作陪衬:西施与范蠡有情却被迫送入吴宫;虞姬与霸王有情却面临强敌;红拂勇敢追求爱情,慧眼识人,不惜夜奔;绿珠曾对王昭君事迹改编《明君》重新演绎;以上四位都是烘托王昭君为了家国远嫁客死异乡

      3,宝钗在评判“五美吟”时,举出诸多昭君古诗,特特提到:欧阳修(永叔)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和王安石(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这两位历史名人的“明妃曲”及“和明妃曲”,向读者示意明妃乃是林黛玉的自我画像。

 

(二)、以林黛玉擎签王昭君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该黛玉掣。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1. 林黛玉掣着芙蓉签,上面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此句仍然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2. 林黛玉此欧阳修诗莫怨东风当自嗟”,直接把林黛玉和明妃王昭君相勾连,古之明妃者,今之林黛玉也。
  3. 《红楼梦》作书者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手法,以欧阳修的明妃曲,掩盖林黛玉的王昭君身份。
  4. “擎签”情节,为一大关节。以明妃喻林黛玉乃是“签语”所言,签语乃是上苍神明所示。

 

(三)、《青冢怀古》实为怀念林黛玉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

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

樗栎应惭万古羞。

1、“青冢”——王昭君的墓。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别有“胡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之说。黑水——黑河。《清一统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 “冰弦”句——昭君出塞,弹琵琶以寄恨。“汉家”二句——指汉元帝遣王昭君和亲事。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以青冢怀古,指王昭君和亲事。

2、《红楼梦》开宗明义宣称:“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却在此 点出“汉家制度诚堪笑”。 明清换代,汉满交替之际以彼汉喻此汉,可谓用心良苦。

3、“樗栎应惭万古羞”。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以作书者自喻为“樗栎”,烘托出“彼裙钗”之“行止见识”。此句不离《红楼梦》宗旨:“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

薛宝琴所咏绝句“青冢怀古”再一次潜伏作书者“使闺阁昭传”,为林黛玉的化身王昭君立傳之用心。

 

(二)《影梅庵忆语》隐藏董小宛明亡实存

冒襄:《影梅庵忆语》

余每岁元旦,必以一岁事卜一签于关帝君前。壬午,名心甚剧,祷,看签首第一字,有得“忆”字,盖:“忆昔兰房分半钗,如今忽把音信乖,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余时占玩不解,即占全词,亦非功名语。比遇姬清和晦日,金山别去,姬茹素归,虔卜于虎疁关帝君前,愿以终身事余,正得此签。秋过秦淮,述以相告,恐有不谐之叹。余闻而讶之,谓与元旦签合。时友人在坐,曰:“吾当为尔二人合卜于西华门。”则仍此签也。姬愈疑惧,且虑余见此签中懈,忧形于面,乃后卒满其愿。“兰房半钗”,“痴心连理”,皆天然闺阁中语,“到底不谐”,则今日验矣。嗟乎!余有生之年,皆长相忆之年也。“忆”字之奇,呈验若此。

1,冒襄以《影梅庵忆语》公开发布董小宛的去世,然而此文中暗藏玄机,大书特书三次极其神奇和灵验的“卜签”:

第一次:壬午年元旦,卜得“忆”卦,

第二次:董小宛虔卜于虎疁关帝君前,正得此签。

第三次:二人合卜于西华门。则仍此签也。

三次 “签卜”竟然完全相同,可谓天下奇事,冒襄云:““忆”字之奇,呈验若此”,以此反复提醒读者的目光。

2,现将关帝灵签第七十三签的全文示于下图:

 

关帝灵签

关帝灵签七十三签“王昭君忆汉帝

 

关帝灵签第七十三签的签诗,确如《影梅庵忆语》所言:“忆昔兰房分半钗,如今忽把音信乖,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证实此签内容与冒襄之签一致无疑。

【圣意】名利无。讼休争。婚事吹。孕多惊。病危险。命迍邅。宜作福。保安全。

【东坡解】事多离散。难望再成。痴心未解。尚自客情。纵能强合。终必败盟。凡事谋望。守宇真诚。

【碧仙注】讼事有阻。问财成空。家人嗃嗃。忧心忡忡。

【解曰】此签事多散。艰再合。虽强合。终不久长。病险。讼不吉。功名虚喜。婚主重娶。终不到头。行人不至。孕惊恐。坟宅空虚也。

签诗解曰:记得从前山盟海誓,如今却是音信全无,痴心等待结成连理,谁知最后还是没有希望。

3、  此卦之签名是“王昭君忆汉帝”,冒襄明知而故意隐去,采用指鹿为马手法,改为“忆”签,而为了强调此签的神奇,用反复三次应验以突出之。冒襄乖巧地将三次合签之签名隐去,只谓之“忆签”,实有所隐。

所谓难言之隐,越是欲隐之处,必是“大关节”之处。

4,明面看《影梅庵忆语》,冒襄把董小宛之亡,写的淋漓尽致,实质上以三次卜签,暗含董小宛非但未亡,并且作为昭君出塞了。

5、董小宛已然入宫,冒襄不得已违心地写下《影梅庵忆语》宣称董小宛亡故,但是他心有不甘,以他的智慧采用伏笔的方法,埋藏下伏笔,留给后人破解、给后人交代,这就是大事宣扬连续三签,埋伏着事实真相。

6,古代文人最最忌讳给后世留下欺名盗世的恶名,在不得已的形势下,冒襄违心以“忆语”宣称董小宛去世,哀伤悲痛不已。明明人在宫中,谓其已亡,受到邱石常等诗人的谴责:“梦中呓语望成名”。冒襄为了自己名节、为了忠于历史、暗设机关潜伏机密,以签语婉转言明董小宛未亡,以肩负王昭君的身份入清宫了。

7、顺治七年董小宛被劫入宫,至次年之年初发布董小宛亡故

《百年公案,从头断认》  付定裕撰文

顺治七年(1650)三月,董小宛被劫,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冒辟疆进京索董小宛未果;十二月九日,多尔衮死,董小宛归承泽和硕亲王硕塞。

顺治十一年(1654),董小宛入侍孝庄太后,为顺治所爱,顺治杀硕塞。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董小宛被立为顺治贤妃,十二月六日,册为皇贵妃。

邓小军《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考证,“顺治七年(1650)三月,董小宛被劫,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见此书第14页,第二章);冒辟疆进京索董小宛未果(见此书第37页,第三章);十二月九日,多尔衮死,董小宛归承泽和硕亲王硕塞。”

董小宛被劫的时间为:顺治七年为庚寅年,西历1650年的三月。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 冒辟疆

嗟乎小宛,自壬午归副室,余与子形影交俪者九年。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永别哀辞者已踰六十有五日。

冒辟疆《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宣称:“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即顺治八年,辛卯年(1651年)的正月二日长逝。

 

(三)《影梅庵忆语》与《红楼梦》之吻合

从时间顺序上看: 

顺治七年(1650)三月,董小宛被劫,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同年,四月至十二月之间,冒辟疆进京索董小宛未果,陈维崧诗曰:“君子有还期,贱妾无娇面”,邱石常诗曰:“银河只隔水盈盈,诏下文姬不许行”;

同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猝死,年三十九岁,其死因留下谜团

这时,顺治13岁,为名义上的皇帝,多尔衮任摄政王实际掌控一切大权,真皇帝也。多尔衮有“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以及屠城。

多尔衮所行暴政极大加深了满汉矛盾,加深了汉人对满族的敌视,视多尔衮为罪魁恶首。除去多尔衮对汉人而言是大快人心的大喜讯。多尔衮之亡时恰恰董小宛被劫去清宫在其左右伺候,并且,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的民族气节是有口皆碑的,其间奥秘耐人寻味

次年,即顺治八年,辛卯年(1651年)正月二日,冒辟疆公开宣布董小宛长逝。也就说,多尔衮暴毙消息传过来也要十天左右,冒襄得到消息后迅速发布董小宛“死讯”,为什么在董小宛被劫十个月不发布,而多尔衮暴毙消息一到,马上宣布董小宛“死讯”,其意味深长。

即便冒襄违心以“忆语”宣称董小宛去世,表面上哀伤悲痛不已,细细品味《忆语》全文,实质颂扬多于悲伤。

明明人在宫中,谓其已亡,古代文人最最忌讳给后世留下欺名盗世的恶名,所谓“文章作假”,例如,就受到邱石常等诗人的谴责:“梦中呓语望成名”。冒襄为了自己名节、为了忠于历史、暗设机关潜伏机密,以背地里申明董小宛未亡,以肩负王昭君的身份入清宫了。

 

(四)清初诗人以王昭君董小宛

(一)杜茶村《吊宛君》

朝烟暮霭锁空楼,

沟水何曾怨白头。

若使琵琶传此恨,

青山泪不湿江州。

1、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性傲,设竹门,午睡或有事时从外加锁,客来必须在外坐等,虽大官至也如此。曾作《与孙豹人书》,劝孙枝蔚勿仕清廷,毋作两截人;钱谦益来访,闭门拒不接见。 杜濬夙负济世大志,因不愿效力清廷,寄情于诗文之间。死于扬州

2、“若使琵琶传此恨”典出杜甫 出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青山泪不湿江州”典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诗言董小宛如王昭君入匈奴,琵琶传恨,,使人泪下如雨,岂止湿透江州司马之青衫,会湿透群山万壑之青山。

4、杜茶村《吊宛君》分别引用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非常直白地比喻董小宛为王昭君。

 

(二)王士禄悼董小宛诗

“漫道明妃尚有村,

芳堤难觅窈娘魂。

凄凉何许伤心路,

杨柳春风白下门。” 

1、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号西樵,山东新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二年,年四十八岁。清介有守,笃于友爱。自少能文章,工吟咏。以诗法授诸弟,皆有成就,而王士祯尤以风雅为海内所敬仰,与弟王士祜王士祯齐名,称为“三王”。

2、“漫道明妃尚有村”典出杜甫咏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凄凉何许伤心路”董小宛如同王昭君一般走上一条何许凄凉的伤心路。

3、王士禄悼董小宛诗明白无误地宣称董小宛走上与王昭君相同的路途。

 

(三)陈维崧《白秋海棠赋》

“寄血泪于琵琶”

陈维崧在《白秋海棠赋》中以:“寄血泪于琵琶”言王昭君入匈奴,琵琶声中,寄托血泪。(见邓小军《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第22页)。

 

(四)吴伟业《古意》诗

第六首:

珍珠十斛买琵琶,

金谷堂深护绛纱。

掌上珊瑚怜不得,

却教移作上阳花。

  1,金谷园为晋代石崇庄园,有宠姬绿珠,被赵王强索,坠楼死,石崇家亦被抄没。

  2,“上阳”是唐代洛阳行宫,元稹白居易有诗《上阳白发人》,说的是宫人被强征的悲惨遭遇。

  3,“琵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描写的王昭君石崇写了一篇《明君辞》,他在序中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妃亦必尔也。"。

 

(五)董小宛入清宫最新研究成果

1、《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作者:邓小军

出版社:华东师大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邓小军,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旨在考察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史案之真实性,首次披露、使用了顺康时期众多相关重要原始文献。本书图版90幅,多为相关珍稀善本书影、珍贵原始石刻文献照片和拓片。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通过考察提出:顺治七年(1650)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清兵劫至北京归摄政王多尔衮,十二月多尔衮死后,归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十一年,因入侍孝庄太后,为顺治所爱,顺治杀硕塞。十三年,册为皇贵妃。十七年八月,董小宛死。十八年正月,顺治假死真出家山西五台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正月,顺治圆寂于睢州白云寺。九月,康熙为纪念父皇顺治而建立御匾集群于白云寺。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均为真实之史事。按中国传统法律,多尔衮派清军强入民家掳走董小宛,多尔衮、清军是犯下死刑罪。顺治出家的根本原因,是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是对董小宛之生死恋及董小宛之死。

 

2、《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

《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  作者:邓小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2月

 

《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是作者申报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多年来,围绕此诗集,作者一直在故宫、中国*档案馆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多次赴山西五台山、河南民权白云寺、山东鄄城郭水坑村郭家祠堂三地实地考察,终于让此诗集得以诠释并彰显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李天馥(1635 -1699),人称“合肥相国”。其《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并小引(序)一卷,康熙四年原刻本,今藏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当为海内外孤本。此诗集采取集句之传统文体,集唐诗诗句成七言绝句宫词体诗,借古述今,暗指顺治董皇后名白字青莲,并缕述顺治董皇后之艰难经历、宫廷生活和内心世界,颇具史学和文学价值。

 

3、百年公案,从头断认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付定裕撰文《百年公案,从头断认——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的百年学术史》,详细论述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是文史考证领域的百年学术公案。高阳和邓小军相继还原了“董小宛入清宫”的曲折经历:董小宛被多尔衮所劫,多尔衮死后董小宛归承泽亲王硕塞,顺治杀硕塞封董小宛为皇贵妃,董小宛于顺治十七年病死。

 

小结:

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以王昭君喻董小宛,伏笔董小宛未亡而入清宫。清初同时代诗人,亦以王昭君喻董小宛。

《红楼梦》以林黛玉自拟“五美吟”暗喻明妃王昭君;林黛玉擎签所得签语亦是王昭君,完全吻合《影梅庵忆语》之签语——王昭君忆汉帝;薛宝琴也把“青冢怀古”指向王昭君和亲事。

以上事实形成一条主线:董小宛未亡而入清宫,以及《红楼梦》之林黛玉喻为王昭君。

 “擎签”为一大关节,通过《影梅庵忆语》的擎签和《红楼梦》的擎签把董小宛、林黛玉和王昭君互相关联,成为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张 熹  2020年1月31日  于上海

 

 

附一: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附二:宋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张熹

张熹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