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和顺治皇帝
张 熹
(一)顺治皇帝的三个皇后
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亲王之女,孝庄太后的亲侄女。顺治十四岁时,于博尔济吉特氏完婚。并册封博尔济特吉氏为皇后。但是由于她从小娇生惯养,极度任性又又天性妒忌,不能容人,所以顺治很不喜欢这位来自蒙古的美人。两个人在一块经常的吵架,赌气。顺治对此耿耿于怀,两年之后,顺治不顾朝臣反对,废掉博尔济特吉氏的后位,降之为静妃。
顺治的第二位皇后也是来自蒙古。原来是顺治的一个妃子,顺治废掉博尔济特吉氏之后,为平衡满蒙之间的联盟,不得不再次册立一个来自蒙古的妃子为后。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但是,顺治也不喜欢这位皇后。
信使记载,后董鄂氏,父,内大臣鄂硕。董鄂·鄂硕(?—1657年),满洲正白旗人,清初将领,跟随清太祖和清太宗进攻明朝,清军入关的时候追击李自成,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转而南征,鄂硕率领噶布什贤兵为先驱,到达睢宁,击败明军。跟从端重亲王博洛下苏州,击明巡抚杨文骢舟师,得战舰二十五。率军直达杭州,击败明鲁王监国朱以海的军队,抓获明军一员总兵。再与巴牙喇纛章京哈宁阿攻克湖州。
从鄂硕一生戎马的经历来看,其女儿董鄂妃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对顺治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不是来自蒙古草原就是来自满洲世家,几乎个个目不识丁。
(二)董鄂妃的“才”
而据《孝献皇后行状》称,董鄂妃“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孝惠章皇后病危,董鄂妃亲自服侍,时而为她诵读史书。
天资巧慧,精于书法、诗歌,诵四书及易。如此聪慧之董鄂妃,非董小宛莫属。
董小宛把传授汉文化给满族的顺治。顺治有这样的贤内助,轻松地就把清初混乱的局面治理好了。他一改多尔滚的“重剿轻抚”,以“文教治天下”。在董小宛的影响下这个年轻皇帝,而大他12岁的爱妃董小宛,是他的幕后智囊。
(三)董鄂妃的“貌”
董鄂妃的貌,自不必说,据台湾历史小说泰斗高阳在《再生香》里写道:见了她的人,只是感叹,真正的美女是无法形容的。无怪乎顺治第一眼见了,惊艳无比,从此这位好色的皇帝对其他美色心无旁骛了。
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对董妃的描述中,顺治用了"倪静"二字。倪静用来形容妇女的仪态,意指妩媚。满族有草原民族的血统,妇女多高大丰满,“倪静”确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特征,用来描述一位南国佳丽倒更为合适
如此貌美之董鄂妃,非董小宛莫属。
(四)董鄂妃的“德”
董小宛的德性,在御制行状中写得非常详细,对孝庄太后克尽谦敬,而且出自衷心,有一回太后重病,董小宛亲自照料,五昼夜目不交睫,较之宫中的侍女,更为尽心。而且赋性谦下,宫闱眷属,一视同仁,年长的称为“婆婆”,年轻的称为“姊姊”。
不但在宫内,她且常为大臣解围,有时看世祖回宫,面色不悦,婉转探问,问明是大臣出了差错,她总是婉言劝解,无形中保全了好些大臣的前程。至于节俭爱物,绝去华采、簪珥之属,不用金玉,只用牛角之类,与废后正好相反,益能赢得世祖的敬重。顺治打算第二次废后,董小宛为之代求,长跪不起,以死相争,保全了皇后。
如此品德兼备之董鄂妃,非董小宛莫属。
(四)董鄂妃的“能”
据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
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纵情于声色,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洗面革心成为一代明君。自从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以后,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政治上锐意进取,制定大政方针,整殇吏制,安边抚民,严惩党争,多有建树,之后的康乾盛世,执行的是他制定的方针。
有此般雄才大略的董鄂妃,非董小宛莫属。
这位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美而贤,聪慧能文,岂不是活脱脱的董小宛的写照矣!
(五)顺治皇帝统治下的三个时期
我们把顺治皇帝的执政分为三个时期来看,就不难理解顺治一生中的巨大差别:
1644年,顺治7岁登基——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13岁掌权——1656年顺治19岁立董鄂妃为贤妃——1661年顺治24岁驾崩。
1,1644年,顺治7岁登基——1650年(共6年)
由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处理朝廷事物。
顺治特贪玩,不务学业,直到14岁才开始学习文化。
对于母亲孝庄和多尔衮的管教有严重的逆反和对抗心理。顺治不仅同他的母亲孝庄的关系形同水火,而且与叔父多尔衮(摄政王)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性格乖逆。
2,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13岁掌权——1656年(共6年)
当13岁的顺治皇帝亲政第二个月,皇帝遂下诏,以14项大罪为由,削去多尔衮官爵,籍没其家产入官,除多尔衮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之外,对死去的多尔衮还采取了掘墓鞭尸的严厉惩罚。。
顺治皇帝性格孤僻、多疑、怪异狂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对于自己治下的臣民,无论是汉族,还是蒙族,乃至于自己所属的满族,他的统治手段都可称极其不厚道。
顺治帝又是一个性欲比较强烈的君主。《汤若望传》中述道:顺治帝“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
顺治立过四位皇后,即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康熙母)、孝献皇后,7位妃子,21位庶妃中8位曾生育过。他对于自己的两任皇后也极其粗暴。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生母的娘家侄女,婚后两年,就被废,降为静妃。孝惠章皇后是顺治的第二位妻子。对于这样新皇后,顺治依旧没有产生爱恋的感情,又欲废黜第二位皇后。
汤若望这样评论顺治的性格:“……他会忽然兴起狂妄的计划,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坚决施行。……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了疯狂的人一般。……他有这样的权威,又有这样的性格,自然是极可怕的祸害,谁敢来向这位火暴的青年加以规劝,他略一暗示,就把进谏者的性命给毁灭了……”
3,1656年顺治19岁立董鄂妃为贤妃——1661年顺治24岁驾崩(共5年)。
董小宛像
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身边,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
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于董鄂妃处心积虑地协助顺治治理天下。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
“孝献皇后行状”中写道:“董鄂妃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孝献皇后行状”中,顺治皇帝感叹曰:“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顺治用“乃心在邦国系臣民”来夸奖董鄂妃的德行,岂不是董小宛品德的写照乎!
自从立董鄂妃为贤妃后,顺治皇帝判若两人,且看:
顺治亲政时,汉文水平不高,“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董鄂妃的影响下,他开始发奋苦读,以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为主,涉猎广泛,曾因劳累过度而咯血。
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对汉文化愈益喜爱,“专厌胡俗,慕效华制”。据时人记载,“上尝服翼善冠、衮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
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皇帝励精图治,勤奋治国的,即使在董鄂妃生病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治理国家。
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一心希望满汉共治,且关心民生,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顺治朝初期,在多尔衮的干预下施行了六大恶政——易服、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朝实现了六大历史功绩: 第一 迁都北京,保护故宫。 第二 攻占南京,统一中原; 第三 免除三饷,兴利除弊; 第四 和善蒙古,治理西藏; 第五 惩治贪污,整顿吏治; 第六 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我们看到,由于董鄂妃的影响,清王朝早期对汉人予以血腥屠杀,改变为:“兴文崇教,亲善汉人。”
顺治在董鄂妃的辅助下一心希望满汉共治,且关心民生,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
顺治在董鄂妃的辅助下,短短的六年期间,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遗业,开创大一统江山的新纪元,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照《端敬皇后行状》和《影梅庵忆语》中的董鄂妃和董小宛,此二人宛如一人。
如此董鄂妃,无论从熟读四书、易经,引导顺治热爱汉文化,制止对汉人屠杀、关爱民众,规劝和辅助皇帝励精图治,勤奋治国,岂非董小宛莫属!
——在董小宛的影响下,一个刚愎自用的顺治转变成为一代明君,奠定康乾盛世基础,董小宛对我中华文明的功绩不可估量、不容抹杀!
(六)顺治与董鄂妃的感情
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且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还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使得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但因董鄂妃临终前嘱咐:“帝,臣妾宛后,禁装金玉之物,谨以妃礼......” 还未说完便亡,但福临还是以皇后礼葬。
董鄂妃崩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董鄂妃去世,福临为其辍朝四个月,按照礼制,皇后去世辍朝时间也仅仅是五天,这样的辍朝时间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无法被超越的。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太后丧事中也未见过。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连同里面的珍贵陈设。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十月初八日,皇帝第五次亲临寿椿殿,为后断七。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为了彰显董鄂妃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清东陵之孝陵
(七)董鄂妃亡故后受到清廷冷落待遇
迫于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热爱,即便是正史修改了董小宛的身份,改变了她的年龄,隐瞒了选妃的过程。但是,在董鄂妃去世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不过,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却把董鄂妃应受的封号极大地贬低:
清代对于封号,尤其是对于皇室的封号,不仅字字讲求,规 格严谨,而且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峰。
(一) 清制,皇后谥号在“皇后”二字前必须系夫君的谥号,如乾隆帝是纯皇帝,那么孝贤皇后就可以称为孝贤纯皇后,而前文提到的道光帝孝全成皇后亦系道光帝“成”字,这应当是所有上得玉牒的皇后应该享受到的权利,而孝献皇后的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没有系顺冶帝的“章”字,难道是顺冶朝例外?不妨来看看同一时期的其余两位皇后,一称孝惠章皇后,一称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也均系“章”字。如此看来,就是特例,低人一等了。
(二) 在谥号中还有一点是,皇后谥号在某皇后之外均有 天 圣二字,例如孝庄文皇后是翊天启圣,慈安太后是仪天柞圣,同治帝孝哲毅皇后是宪天彰圣等等。
顺治无奈地说: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
顺治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
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顺治福临感到内疚。
(三) 谥号字数的问题,孝献皇后谥号仅十二字,而其余则均有十六字,至于为何孝献皇后地位明显低了一截,确实是有非常多的原因,在《御制行状》以及顺治学责已14款罪中皆有佑证。
由此明显看出,即便是正史,事关“谥号”此般大事,董鄂妃享受不到皇后的应有待遇,即便是顺治力争,也改变不了。
当我们把董鄂妃的身份和董小宛联系起来,其中缘由昭然若揭。
或者说,不予董鄂妃应得的“谥号”,就是董鄂妃身份的明证。
董鄂妃死后遭到了一系列冷遇:神牌不进太庙,不系世祖谥,祭祀降格,死后没有推恩外戚,丧仪未列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我们都可以此作为董鄂妃身份不明的官方依据。
清代历朝皇后均有画像,唯独孝献皇后没有画像。
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宣告:董鄂妃之汉人及名妓出身不得列入正史之列。
这些反常的礼仪待遇,反而证明了董鄂妃的身世来历即是董小宛无疑。
张熹 2018年11月5日
附录1:孝献皇后简介
孝献皇后(?-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
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董鄂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东陵的孝陵。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
董鄂妃本是顺治帝的兄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由于博穆博果尔的死,顺治便名正言顺的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孙子和董鄂氏的认识是由于清朝的命妇更番入饰后妃的旧制。在他和董鄂妃的交往中顺治一次又一次的刺激了孝庄,于是孝庄对他的这位媳妇非常不满意,甚至多次刁难他,而且,在孝庄眼里是董鄂妃使顺治想要剃度出家。所以在顺治死后孝庄也没让她和顺治合葬,或许是因为孝庄的原因,董鄂妃才并没有被承认为顺治的后妃。所以董鄂妃死后,孝庄当然不会允许话董鄂妃的画像了。据说顺治怀念董鄂妃,偷偷的画了一幅,存在他的陵墓内。
鄂妃因其美貌和贤良,颇得顺治宠爱,刚入宫一个月就晋封为皇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可谓红极一时。但是,在顺治帝死后,她的地位急转直下,遭到了一系列冷遇:神牌不进太庙,不系世祖谥,祭祀降格,死后没有推恩外戚,丧仪未列入《大清会典事例》等。
附录2:孝献皇后行状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皇后自从进入后宫以来数年间,为人谦和,不但能孝顺皇太后,即便是朕的保姆往来,(皇后)也都以礼相待,没有敢怠慢.(皇后)管理诸嫔妃时,她的宽仁遍及低下,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嫉妒,(诸嫔妃有)好的地方(皇后)则向(朕)称赞她,(诸嫔妃有)过错(皇后)则(替她)隐瞒,不让朕知道。对于朕所喜欢的(嫔妃),皇后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关照体恤她,即便如饮食这样细微琐碎的事情,有可口的(食物),也必会让她们一起品尝,才安心。(皇后)对于宫闱眷属,无论年龄大小都一视同仁,对年长者称呼为媪,对年纪稍轻者以姐姐来对待,不对人无礼,也不辱骂斥责(亦不少有诟谇,原文这里我怀疑“不”和“少有”至少应去掉一个),所以见到(皇后)的人,没有不开心愉悦,和善地与她亲近的。当朕有时斥责有罪的宫女太监时,(皇后)必然为他们下跪求情道:“这种人愚蠢,怎么知道皇上的意思呢?恳求陛下不要生气,即使像他们(宫女太监)这样渺小的人,也有细微的长处,(他们)以前不是因为某件事曾经效力过么?况且情况不明就行动会招来灾祸,以赃而获罪是常有的事情(我自己都觉得这么说不过去)”
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