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梦长 情依依 ------陈从周与恩师张大千

别梦长  情依依

            ------陈从周与恩师张大千

张 熹   徐正平 

 (本文为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文章)


近代画坛巨匠张大千有弟子近百,其中之一是园林大师陈从周。从周重情义,常牵挂恩师于心,情深谊长,相思绵绵。

 

一,师生结缘大风堂

自号“梓翁”的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是浙江上虞人,比恩师大千小19岁。他生于杭州,并在杭州完成全部学业。就在读小学时,他每天放学回家路上,总喜欢进一家裱画店玩耍,这里悬掛的琳琅满目字画使他目不暇接,他不仅欣赏,还喜欢听大人们的评头论足。从此,他对写字绘画渐生兴趣。不仅欣赏,回家还要习作,所以裱画店是他第一位画图启蒙老师。

进入杭州盐务中学后,他有幸遇见胡也衲先生,这位擅长丹青书法、功力深厚的美术老师,对花卉、飞鸟、走兽等也无一不精,叶浅予、申石伽等名家均是他的学生。陈从周跟他学画后技法进步很快,依仗天赋聪慧以及后来进入之江大学中文系深造,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他在拜师张大千之前就有一定绘画水准。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忙于从四川来上海举办画展,借住沪上卡德路(今石门二路158号)的红粉知己李秋君家,即现在掛牌的大风堂(图1)(图2),大师在这里作画甚多,会客应酬也十分频繁。当时有名的大金石家方介堪先生识才爱才,见青年陈从周书画有一定基础,特地带他到李秋君府上拜见张大千。陈从周一见张大千便口称“老师”,同时恭恭敬敬地递上一幅自己以石谿手法所画的山水画。张大千把画打开,仔细看了便莞尔一笑且点点头,意为可以收他为学生。陈从周当然兴奋不已,根据陈从周素有喜欢向老师叩首的习惯,因此可以料定当时他会下跪认师的,从此陈从周成了大风堂的入室弟子。

图一 石门二路158号 李秋君家——“大风堂”

图二 “大风堂”标志

 

二、师生情长又谊深

自从拜师以后,卡德路的大风堂就像磁铁般吸引着陈从周,每次登门也均有收悉。他爱细观老师作画,并恭请老师解惑…。李宅往来无白丁,因此时常能遇到一些书画界高手,聆听他们高谈阔论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在大千师画室,陈从周遇见了大画家吴湖帆先生,他行了执手礼后便恭恭敬敬侍立在旁,听张大千、吴湖帆两位大师纵谈画艺,恰好那天谢稚柳也在座,便信手为陈从周画了幅墨笔花鸟扇面。张大千见了,也一时兴起,又在扇面背后题了一首《西江月》。

结识恩师之后,陈从周的画风陡然改变,弃尽学明人而转为归宗宋元,这从他以后所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之中都能显现,所以五十年代初期沪上就有“学宋元可随陈从周之说”。

陈从周的天赋与勤奋也深受老师喜欢,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当时陈从周在圣约翰大学附中(今华东政法大学内)当国文教师,此照片就是1948年大千师来圣约翰大学时的合影,陈从周手抱的是一岁儿子陈丰,旁边穿浅色旗袍的是其夫人蒋定女士。(图3)、(图4)。


图三 1948年大千师与陈从周在圣约翰大学合影


图四 张大千与陈从周在圣约翰大学合影


陈从周是徐志摩的嫡亲表妹夫,他为志摩做事无数,其中之一就是为诗人画像(图5)。


图五 诗人徐志摩遗像


1948年徐志摩的儿子积锴赴美国定居,行前从周请两位画家作图,头像由胡亚光所画,衣袍则由张大千补并题跋:“诗人徐志摩遗像”。为了长期留存,上世纪90年代初,陈从周与赵家壁先生商议希望能用石刻,后请书画修复名家赵嘉福教授将此画石刻成像,该石现存上海豫园,2017年12月赵嘉福先生还在豫园将此像做拓片,电视台在现场也录了像。(图6)


图六 赵嘉福先生为徐志摩像石刻拓碑


大千师对从周当然也十分钟爱,1948年陈从周在沪上开画展,恩师欣然写下“门人陈从周画展”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以作画展的匾额。在画展中,有两幅丹青是老师题跋的,一幅仿宋花鸟图,老师写上“此宋人李迪本,吴兴庞虚斋丈所藏,予尝假临也,从周又从予所临者临之,比之唐摹晋帖而宋刻者耶,戏为识之。戊子秋月张大千爰。”(图7)


图七 仿宋花鸟图


另一幅黄山云烟图“此亦黄山境界,峰峦起伏,云烟变幻。石涛所谓得其情者,从周有焉。丁亥十二月爰题” (图8)。

图八 黄山云烟图


还有一幅山茶禽鸟画乃李秋君所题(图9),“丹霞皱月琱红玉香雾凝春翦绛绡 戉子十一月陈从周画李秋君题” 

图九 山茶禽鸟图


这一段在大风堂的情结,我们从谢稚柳先生给陈从周的文字中也可略见一斑(图10)。

图十 谢稚柳先生给陈从周书信


陈从周业师大千后,有长足的进步,在谢稚柳先生文中也有赞誉:“尽弃其所学,凡人物山水花鸟一以宋元为归终之……”。

1948年4月17日,张大千自沪返回成都,当时卡德路李府又热闹了一番,著名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也在送行的人群其中,在这张难得的合影照中,我们也见到了陈从周的身影,他站在第二排的右二,此照也是我们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师徒最后合影。(图11)


图十一 1948年送大千夫子还成都合影


其实大千师对从周的帮助岂止字画,园林理念的传承也有根据。

自古画家爱造园,因为画论与造园是相通的。譬如元朝赵孟頫在故乡湖州建莲庄;倪云林在家园造清必阁;明代文徵明助王献臣建苏州拙政园等等。张大千师移居海外后也按照中国传统风格乐于造园林,如1953年在巴西圣保罗附近造八德园、1969年移居美国后在加州沿海造环荜庵等等,这些酷爱造园的思维势必影响着陈从周,对他日后成为园林大师极有帮助。

大家知道,张爰师年轻时曾一度皈依佛门,法名大千。或许受此影响,弟子从周与佛教是相当有缘的,与上海的玉佛、龙华、静安诸寺、宁波保国寺、武义延福寺、扬州大明寺、如皋定慧寺、苏州圣恩寺等等均有很深关系,为振兴佛寺文化作出过积极贡献,与真禅、明旸法师等大和尚均十分知交,原因就是他心中有佛。

 


三、大洋彼岸长相思

张大千自1949年底离开大陆后,师徒两人远隔重洋,但学生陈从周是始终惦记着恩师的,情义难以忘怀。

解放后,有中央领导请徐悲鸿做做工作,邀请张大千回国,悲鸿就写信给陈从周,希望他能动员恩师回来定居(图11)。文中恳切地请陈从周通函致意张大千:“我们希望他来北京与我们同样生活”。


图十二 徐悲鸿给陈从周书信手迹


接信后,从周当然积极行动,联同大风堂弟子一起呼吁。此举虽然没有成功,但早日与老师再聚的愿望是永志不变的。后来陈从周还担任过“大风堂”同门会上海会长,为张大千编纂过《大风堂同门录》的汇编本;当张大千的《敦煌壁画》集出版时,他又积极向各大图书馆分送。

就在50年代初期,陈从周在苏南工专兼课,每周末要去一次姑苏,他抓紧空余时间,去了许多将近荒芜的园林、旧住宅考察,并拍摄了抢救性的大量照片,这些便成为他以后的名著“苏州园林” 、 “苏州旧往宅” 的宝贵史料。

苏州网师园也是陈从周常光顾之处,因为在三十年代网师园里居住着恩师大千及其二哥张善孖,还有部分住宅是叶恭绰先生所居,
 张老师的画室就是园内的殿春簃。虽然当时网师园己经年久失修,但兄弟俩就在这小颓风范、丘壑独存的名园中,却画出了很多精品。

至一九五八年,陈从周向苏州市市长李芸华同志提建议,能否对网师园急行修复, 恰逄当时的园林处负责人秦新东同志是一位勇于任事, 精通业务的好干部,他潜心组织力量,历时三月余的努力,一座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终于在国庆节前修复开放。既为国家与人民办了件好事,也了却了陈从周的一大心愿。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历时三个多月余努力,终于将这座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重新修复开放,为之陈从周也了却了一大心愿。

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历时三个多月余努力,终于将这座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重新修复开放,为之陈从周也了却了一大心愿真是老天有眼,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两国的文化关系也渐渐步入正常。地处纽约第五大道的大都会博物馆,想在馆中造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以存放馆内的中国明式家具。当主办方找到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时,梓翁就立马建议,以原来大千师居住的网师园中“殿春簃”为兰本,在大都会建一个明轩” 。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可先在苏州东园建一个与实物1:1的模型,如果满意就予拍板。此举得到美方的首肯。

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历时三个多月余努力,终于将这座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在国庆节前重新修复开放,既为国家与人民做了件好事,陈从周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真怀疑是否天意,中美关系解冻后,美国要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的大都会博物馆建造一个明式园林小品,以存放他们所收藏的明式家具。当他们找到陈从周后,梓翁就推荐按网师园殿春移的格局在大都会建一个“明轩”,此举后得到美方的

1978年冬,陈从周被批准赴纽约营造明轩”,满怀欣喜的他本以为可以遇到阔别多年,鬓发全白的张老师了,可是谁知恩师此时己经离开美国,师生无缘再次重逢,他只能在美国与大千师的学生们相聚回忆当年的那般情景。


图十三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四、天各一方别梦长

1983年4月,台湾方面传来消息,大千恩师因心脏病发作驾鹤西行,学生获悉后悲恸不已。于同年初夏,陈从周应中国美协及中国画研究院之邀请赴北京开会。六月十八日晚,他在北京颐和园的藻鉴堂,挥泪写下了悼念老师的祭文,他把先生的画技归结成四个字,博大精深,内容如下。

博:我国绘事,人物山水花鸟兰竹,分门别类,画家术业专攻,晚而愈细,能兼顾诸艺,史载无多,石涛博通众艺固一代之宗也。大千师早年私淑石涛,今世解石涛最深者,大千师推为第一人。石涛以时代之局限性,虽其身世之感,有人所难堪者,而一发于毫端。但所见之广,所历之程,所绘之作,与大千师相较,其错综变幻,远非石涛所能及。一生潮海,老客异乡,可歌可泣,可喜可哀之事一一发见于笔墨间,人云嘻笑怒骂皆可入文,师且嘻笑怒骂而已。其《长江万里图》、《匡庐图》,实画史也。

大:画大,实境界大,笔力大,气势大,咫尺可见千里,斗方而存乾坤,人谓“大千第力可扛鼎”,真知言也。试以大千师画荷而论,册页之作与丈二之构,其大一也。伟大二字本不以尺幅之宽狭而定者。造园言小中见大,师作多画外之境,晚莲半朵,足容一秋。幅无大小,存境一也,境大则画大。

精:大千师运腕使毫,势大如雷霆风雹,精细则如游丝袅空,绵密精致处,观者屏息。其画粗犷处见密,极周到而精细处,丝毫不脱板,绝不苟且,但舒卷自如,如行云流水,工笔细描,婉约处隐藏深秀,骨寓其中,百折回肠,能动荡人魂。回忆最初拜到师前者,即为画之神韵所摄。而其精,则又与其大相辅相成者,两者合流,终归神韵。故无笔下之功,无以发胸臆之怀抱。大千师爱人爱物,一往情深,情发驱笔,宇宙间一切为我奴役,奔走楮毫之间。是画家,亦诗人。

深:大千师作画,其持恒之久,七十年来朝夕从无间断,精力之充沛,千古能几?其用功也。画勤,分析勤,研究勤,搜集勤,游历勤,观察勤,正本清源,脉络分明,此深者之方面也。人但知言技,而不知技之外尚有道存焉,未明后者即不解其人。大千师奇人也,学养之功深,有儒家之学,有释家之典,有道家之术。而诗酒留恋,泉石钟情,有极浓厚之士大夫感情。晚岁浪迹海外,多怀国之思,感触益深。“膏之沃者其光哗”,故成就也有如此大者。

客窗岑寂,孤灯荧然,搁笔凄然。

 

张爰大千,在中国画的历史上已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弟子陈从周在园林景观领域,也称得上一代宗师,师生两人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2019-2-15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张熹

张熹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