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时间的诗情画意 ——玉渊潭公园二十四节气

雪儿 2016.12.5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智慧,还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和农业文明相结合,深刻反映了农业、农事规律和气候、物候特点,指导着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套知识体系,一套时间管理制度,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理解自然、理解人的活动,特别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与“二十四节气”相生相伴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已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

“二十四节气”流淌着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描绘“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更是多不甚数,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便是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年年岁岁,四季轮回,朝夕往复。“二十四节气”或许还能唤醒人们对时间的原始记忆,如果能去寻找那些遗落的痕迹,延伸我们对时间的敬意,探访时间与节气背后的诗情与画意,那一节一景,山川风月,岂不全是知己!

2014年春,我受《西湖的二十四节气》书摘的启发,还看过一个退休工人拍摄的《古都南京的二十四节气》影集,决心用手机拍摄一组就在家门口,曾经每天上下班穿过的玉渊潭公园的二十四节气,发微信朋友圈与朋友分享。没想到,一年坚持下来,这个过程是很享受的。从“雨水”开始拍起,一直拍到了来年的“立春”。起初每到节气当日,一定有意识的去拍公园的特色景致,发现不同的应节的美,并配有诗话,拍了一段时间后,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到节气当日就会等着我的片片。同一天,我还会向大家推荐一款北京稻香村的节气特色糕点或食品,调动大家的味蕾。这一年中,偶尔会遇到节气当天我出差没在北京,回来也一定在这个节气当中补起,不论阴晴雨雪。

玉渊潭二十四节气拍完,又合并发了一次朋友圈,算是给众多圈中伙伴一个完美展现,感受一个圆满的2014。这个拍摄和传播过程总结起来,它是:

行动意识的一场考验,想到就做;

自我管理的一次实践,坚持不懈;

对时间的一种敬畏,不仅是数字标记;

对美的多重发现,熟视景观节节不一样;

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农事、民俗、美食;

人际交流的有效载体,期盼、分享、欣赏、交流;

……

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际,我们一起重拾时间的诗情画意,或许能为唤起民众意识,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和弘扬这个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逐步让每个中国人都成为节气的传承人、保护者、实践者。我努力爬了2年多朋友圈相册的楼,翻出来再给大家共赏!

2014年玉渊潭公园二十四节气风景赏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201611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申遗的成功让这一东方智慧之花再次绽放。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节”才能祥和,我们的“气”才能顺畅,但愿“二十四节气”入“非遗”能带给人类更多的智慧财富。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2014iphone4S手机拍摄,朋友圈图片截屏。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北方的雪儿

北方的雪儿

擅长 艺术•生活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