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重境界

认知的三重境界

作者:韩妙弟

日期:2019年09月20日


论文摘要:

认知三重境界指的是作为认知活动整个逻辑系统解构为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知性认知三重境界。感性认知当然是凭感觉而触景生情产生直观性的认知。理性认知则是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线性思维活动而达到有限深度的认知。而知性认知则是复杂认知,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对事物由外表至本质以及相关邻接的事物形成综合性认知。

显然,作为认知活动由低级进入高级,逐级上升。其实质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进入必然王国。”的知性境界。

通过对认知境界的解构,既可以知道认知系统存在着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知性认知三重境界,同时也知道了认知的等级境界是从感性、理性、知性三个状态中逐次上升进化。


关键词: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知性认知;



认知的三重境界

作者:韩妙弟

日期:2019年09月20日


认知的三重境界主要分为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知性认知三个状态。

一.感知认知

什么是感知?感知就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感知就是通过感官对世界进行认知和识别,其结果就是有所体验和觉察。

1.感性认知概念:

感知是针对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刺激产生的认知活动,即通过感官对内在以及外界的世界进行认知,得到的感性知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核心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知识,是思维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是主体为了与客体实现对立性的同一所依据的内在的客观体验。例如:“触景生情”。

所以,感性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核心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无意识中使用的知识,是思维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是主体为了与客体实现对立性的同一所依据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2.感知的作用:

感性认知下的情感特征具有直观性、简单性和概况性特征。对于表象的把握有着不确定和多变性以及随意性的感知状态。感性认知下感知本质体现着事物的局部性、现象性、单一性。


3.感知的形式:

感性认知下的情感特征具有直观性、简单性和单一性特征。对于表象的把握有着不确定和多变性以及随意性的感知状态。感性认知下感知本质体现着事物的局部性、现象性、选择性。感性认识有着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压觉六大类;

视觉:

视觉就是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感觉,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


触觉: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听觉:

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嗅觉: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味觉:

味觉指的是能够感受物质味道的能力,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


压觉:

压觉指的是动物或人的肢体受到外力挤压时产生的窒息性和压迫感以及皮肤部分变形时产生的肌体感觉即为压觉。


二.理性状态

1.理性认知概念:

理性认知就是以理性的态度,用主观的知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导出全新判断的认知状态,具有逻辑性和理想化。理性知识是主观的知识,是理性思维所遵循的理性机制,是主体之间为了交流的方便而确定的统一的规范。理性认知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中级阶段。


2.理性认知作用:

理性认知的程序是各种公设、推论、真理、客观规律等的知识。而在语言、名称、符号、法律、道德等的描述则为理性知识。显然,理性认知需要的是将现有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据去推理出全新的知识。


3.理性知识:

理性认识的程序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共同构成。理性认知下的思维特征具有因果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征。对于事物的把握有着明确性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的知觉状态。理性认知下知觉本质体现着事物的规则性、本质性、价值性。

(1).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3).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知就是理解的能力,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思考的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解释力:


三.知性状态

1.知性认知概念:

是人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阶段。知性认知就是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进入必然王国。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懂得迂回曲折的变通,通过以变应变才能应变自然,才能顺其自然的借势而为,从而达到知难而上并且取得成功的效应。


2.知性认知作用

是人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组织成知识模块,更进一步将不同的知识模块按照要求整合成能够处理特定信息的内在的逻辑系统,是认知活动中最高境界。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懂得迂回曲折的变通,通过以变应变才能应变自如,才能顺其自然的借势而为,从而知难而上并且取得成功。

(1).加工性:

是根据个人喜好、需求,利用客观事物内在的属性、功能以及作用,通过一定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将被选择的各种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之间进行跨界结合和加工,使之按照特定的要求形成全新的逻辑系统过程。


(2).创造性:

是在对事物各种属性在认知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元知识、知识模块、系统或体系。

(3).价值性:

产生特定需求的知识能够满足人类全新的欲望,解决人类全新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3.认知程序

(1).识别:

就是针对未知问题或事物进行正确的感知,同时能够将其从芸芸众生之中加以区别,并且使之赋予符号,建立起有别于其他事物感知境界的理解状态。

(2).觉悟:

就是针对事物以及未知世界有着相当程度的认知境界,这些认知境界主要体现在对其表象到规则以及内涵所具有的功能、性质和属性上的明了。


(3).集成:

就是将各种方法组合在一起,是指形成一个整体,能够系统性质的解决问题。而且这样的方法特别容易解决一些特别复杂又棘手的难题。例如,孙子兵法中的连环计就是如此,通过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让对方欲罢不能。


结语:

显然,作为认知活动由低级进入高级,逐级上升。其实质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进入必然王国。”的知性境界。

通过对认知境界的解构,既可以知道认知系统存在着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知性认知三重境界,同时也知道了认知的等级境界是从感性、理性、知性三个状态中逐次上升进化。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百科理论家

百科理论家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