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学百科理论构建原则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8年09月24日
前言:
任何艺术理论学科的构建、归类以及科目化都是以知识根源为基础,离开了知识根源将无所适从。如何构建?传统角度来说,百科知识的展开首先,艺术理论的最微观单位是元知识,之上则是理论,再之上则是学术。也就是说,元知识是艺术科学理论学术的基础单位。其次,元知识是形成艺术理论的核心要素,这是因为作为艺术理论的主要功能在于将不同的、碎片化以及彼此割裂的元知识进行衔接和联系,使之集合形成能够描述、陈述以及论述某一现象的信息系统工具。最后,作为元知识的产生原因具有多元化、多样性以及涵合性三大特征。
但是,此处的艺术理论的科目分类原则是通过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的程序展开进行构建,从而为整个艺术理论体系构建起全新的百科理论全景,通过这个全景版图可以知道艺术理论体系的宏观的体系,中观的架构以及微观的脉络。从而使得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有着一个全局观、整体感以及在具体研究或实践时按图索骥的精准定位。唯此才能够帮助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学术圈进入该领域,在艺术百科图景的天罡地网图景中拥有混元一体的导航意义以及清晰、明确和精准的实践行为展开或实施。
那么作为艺术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如何形成?
在艺术科学领域之中,有史以来从未有人真正设想、试图以及能够建立这个理论体系。原因在于首先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何谓艺术?其次就是作为艺术这一名词所蕴含的信息是隶属于方法还是行为抑或方法和行为的结合?最后,作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技术层面、创作流程以及艺术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以下就从艺术科学百科理论体系的角度,从创意、创作、创造、技术、管理、评估、市场、应用以及发展九个层面进行展开,揭示艺术科学的百科理论体系构建,是以如何的逻辑构建起其中的关联关系。
一.创意阶段:
创意就是艺术创作的最前端活动,它是通过动机、思想、构思以及方法和科学的规律等各种素养要素结合而形成。具体的学科则是以《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思想学》、《艺术构思学》、《艺术哲学》五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所在。因为美学指的是占有、享有以及拥有的欲望。所以,艺术美学指的是人类在艺术创作之前为何创作的动机所在。
那么该理论在其学术上有何要求?
第一,艺术创作的动机因何产生?这种动机有何价值?
第二,在创作过程中,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有何变化和变化方向?
第三,作为艺术作品在社会公众面前有何信息反馈?是否建立了互动?是否有效的凸显了动机的社会意义?
(二)《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指的是在艺术创作的最前端到艺术品在市场上流通和最终端的收藏,其间所有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境况研究。
由于艺术创作本身由于认知问题、技术问题、情感问题、载体问题、介质等问题,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对艺术的创作都会带来积极、消极和中庸的效应。
同时,通过艺术心理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某些艺术作品能够迎合社会公众的认知、欣赏和收藏,而有些艺术作品则无法被社会公众认知、欣赏和收藏。
这就要求作为艺术创作这一行为在展开之前必须充分意识到未来的艺术作品能够被社会公众接受?是近阶段还是在将来?甚至是未来?这不仅仅挑战的是艺术家的历史地位,更是艺术作品在艺术成就上的里程碑。
(三)《艺术思想学》
思想具有着正的思想、假的思想以及反的思想,不同的思想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诉求。因此,艺术思想也有着正艺术思想、假艺术思想以及反艺术思想。在具体的创作方面,艺术思想是关于艺术创作、艺术形象塑造和艺术展览和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品鉴等诸多领域的基本问题的动机诉求、价值观体现。即既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指导方针,又是艺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四)《艺术构思学》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艺术构思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思想、形象、风格以及主题的质量。能够将艺术构思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创建,其意义在于强调艺术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和重要地位。
所以,艺术构思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通过构思去有效的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即通过艺术构思去确定艺术主题,然后根据艺术主题的要求去确定艺术体裁、载体和艺术介质等等要素,使之形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在逻辑程序。
(五)《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指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组织以及艺术传播三个层面的活动时,将哲学参与其中,并且针对艺术创作、组织以及传播在哲学层面进行指导,从而使得艺术创作、组织以及传播这三个活动更具策略性。并且使得艺术作品在创意为、创新、创造三个层面得到巨大的提升。使得艺术这一实践在思维、行为以及作品样式方面更有效的反映出哲学的价值和境界。
因此,《艺术哲学》理论就是艺术活动通过思索、思考以及思辨等的思维活动之后,有所选择性的采用某种思维、贯彻以及行为等在策略、方法或方案方面的活动,从而指导艺术活动诸多领域的间接实践活动。
二.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将艺术思想、构思和哲学进行贯彻执行的过程,它在整个艺术创作的流程中是以科学、设计、构思、构图、主题、创作为一个小系统。因此,作为艺术创作这一过程是由《艺术科学学》、《艺术设计学》、《艺术构思学》、《艺术主题学》、《艺术构图学》、《艺术创作学》六理论组成;
(一)《艺术科学学》
作为艺术科学理论来说,其理论建构的内涵就是将整个艺术创作的流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构架和安排以及运筹,从而使得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逻辑和程序。并且在具体的艺术作为技术其与技术的关系,艺术手法,能达到的境界,要素等方面提炼创作能力,图像呈现和展示;最终在艺术规律的把握方面,有效的发挥出创意、创作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艺术科学理论创建,在社会流通层面,市场层面、管理流程、评估体系、价值体现五大方面进行学术分类和建构。
(二)《艺术构思学》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简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把握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具有诠释或阐述作用以及思想的心理活动。
所以,艺术构思就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把握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具有诠释或阐述作用以及思想的心理活动。
(三)《艺术主题学》
在艺术作品中有着无主题、不明确主题以及主题,艺术作品中的主题确定是一个高水准的要求,它具有导向和导航以及志向的作用。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要确定艺术的主题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不然会沦落至标题党的行列。这不仅仅是因为主题的合理解释、诠释,更重要的是通过主题有效的传递出艺术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态度以及情感和欲望。所以,作为艺术主题的确定,甚至辅助副主题,这些所有的要求都体现着艺术作品未来的动机、思想、欲望、情感等的呈现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从而使得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动机、思想、欲望、情感能够迅速被观众接受、消化、理解、认同和感染。
(四)《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强调的是理性,因为在艺术创作中所有的不确定性来自艺术家的率性和即兴以及外界的干扰因素。所以,艺术设计的要求就是针对未来的作品要在预计和设想之中的,是具有意义的和理性的。这和有些涂鸦艺术品有着巨大的距离,而且彼此之间是有这泾渭分明的区别。因此,艺术设计活动在依据灵感爆发的非理性同时,增加理性的成分。所以,通过艺术设计,在艺术作品中融贯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合理并且有目的的创作。在艺术追求与实际需求之间以人为本,用艺术理想结合人文精神让人类体验。。从而使得艺术品不仅仅拥有着“神来之笔”,更拥有着理性和知性的光芒,最终创作出绝世和震撼性的艺术品去征服人们。
(五)《艺术构图学》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构图的核心功能就是在艺术作品将艺术形象通过合理的构图,有效的凸显,从而引发观众强烈关注并欣赏的重要手段。所以,艺术构图理论的职能就是帮助解决艺术品其内在各种要素在画面中的组织关系,要素的关联、色彩的比例、构成的秩序等等额。
而且,艺术构图的使命就是凸显艺术形象、艺术情节以及艺术内容和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构图就是将表现主体和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有意义、有意味的画面。即构图的作用核心表现在使得艺术作品第一具有造型,第二就是让艺术作品能够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叙事性诠释,第三就是能够反映某些事件,从而在符号与内涵之间建立象征性关系。
(六)《艺术创作学》
艺术创作学理论中各种要素包含着艺术创作的特征、类别、概念、酝酿、思考及实践的过程。
《艺术创作学》就是论述艺术创作这一蕴含思想、技术以及行为三要素结合,创作出艺术品的理论。艺术创作这一过程在艺术品的形成之中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解决的使用何种思想理念去反馈社会意识,同时要用何种技术去有效的塑造具有时代性质或者典型性质的艺术形象,同时这种艺术形象如何让社会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理解接受和去诠释作者的主观思想,并且作为专业的理论而言,需要的是针对艺术创作能够在理论上如何有效的去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行为。
三.技术运用:
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运用,从低端技术、中端技术、高端技术到这一境界体现,更有着反对技术、假的技术以及真的技术这一诉求。因而在艺术创作的技术方面,有着《艺术技术学》、《反艺术学》、 《伪艺术学》、 《艺术学》四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技术学》
艺术的技术学理论研究的是各种艺术创作时,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期间的原则性、规律性以及适用性。甚至往往是各种技术的组合、协同以及按照某种程序、步骤的逐渐展开,从而使得艺术作品在某种品质方面得到保障。而且,合适的技术与用能够使得艺术的主题得到升华,情节深入人心,形象变得广为人知。但是,艺术的技术选择最终将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效率性上。这是因为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效率。试想一下,杀鸡用牛刀是否合适?显然,艺术技术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就是告诉艺术家,什么样的技术符合什么样的艺术创作!!!
(二)《反艺术学》
理论所具有的价值在于识别某种作品在创作时是如何违反艺术的原则,以致将不是艺术品当作艺术品并向他人推荐。
反艺术在思想层面可以说是***或反智的,作品呈现出反制度、反人性、反道德以及不假思索的反对思维和反对人类所有的进步成果。在技术上而言,就是强调无技术、低端技术或传统技术,在抱守残缺的同时全面否定和排斥现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价值。而在题材上都不选择与当下人们感兴趣的题材,通过厚古薄今的举措凸显一些老掉牙的题材,而在境界上更是故作玄虚的假、大、空表现。所以就学术上而言,反艺术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呈现出退化的状态。反艺术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具体的表现就是反理论、反科学以及反哲学,这就是反艺术状态。
(三)《伪艺术学》
首先伪艺术主要表现为是对自己和他人艺术作品的复制,在思维层面上没有求异创新的想法。
其次,作为伪艺术品的这种状态出现,一般而言就是想通过剽窃和复制来获得他人原创艺术的思想精髓,甚至指鹿为马的颠倒是非。伪艺术品的仿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世界名家作品,因为模仿一般的无名之辈对于伪艺术的制作者而言意义不大。况且,即使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复制,这些被复制的作品在艺术家的心目中,肯定具有非复制的理由不可,不然就没有必要去复制。
最后作为伪艺术品而言,其深层的动机就是希冀通过复制或拷贝以及剽窃,在最短的时限内获得社会认同和经济效益。因为艺术品可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当然也有部分伪艺术则是对名家名作的局部进行复制。
(四) 《艺术学》
作为真正的艺术标准始终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标准不仅仅适用于以往的艺术评判,也适用于当下的艺术发生。在这里,《艺术学》理论强调的是作为真正的艺术在技术的手法、境界以及要素、主题、风格、观念、形象与其他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在艺术品的最终呈现上表现出卓越的思想诠释和体现。而最重要的就是,正艺术是具有正向价值观,是积极探索未来,更是充满人性的系列艺术作品创作。
四.作品呈现:
作为艺术作品的呈现,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图像、形态、形象、风格、语言、色彩以及声音等现象标识,从而让人感知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虚拟的状态。所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结果来看,目前有着《艺术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形象学》、《艺术风格学》四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图像学》
艺术图像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加工产生的图形符号,它是由内在逻辑系统形成的复杂视觉图形。其主要元素则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块、色彩、肌理等组成。而这些定的造型法则创造出来的视觉形式。在视觉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像不仅仅比文字能够被人类接受,同时作为一种传达视觉信息的中介符号,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和媒体的使命。
艺术的图像有着具象、异象以及乱象三种图像。
(二)《艺术形态学》
一个人、一个物件、一个色块、一个点、一条线,乃至一部分空间和空间中的一组物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连续性造型,都是形态性。
在中国,“母仪天下”和“仪态万千”成语中又说明形态不是造型,而是说明这样的造型是由造型和连续性质的动态相互组合而成。“形”通常指物体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抑或状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 “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显然,形态使之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并且使两者结合的第三种状态。这种状态使动态和静态结合的状态。也就是处于说似动非动、似静非静的临界状态。同时这种临界状态兼具有动态和静态的状态。
理论的职能在于使用何种艺术手法、境界以及要素才能更有效的去传达艺术品的内涵思想。
(三)《艺术形象学》
“形象”一词原指人对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对事物感性面貌的视觉印象。在艺术理论中,可引申为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表达艺术家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事物语言或造型的样式。
形象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具有直观性。使得观众能够在瞬间接受和感知并且理解。恰如“如见其人,如闻其人,如临其境”所描述的境界。
在艺术领域谈的形象,即是指的艺术形象。艺术家依据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性的选择、提炼、抽取、拼贴、综合、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影响性以及代表性的具体生动的图式或状貌称为艺术形象。
理论的职能在于强调如何塑造形象,用什么样的形象才能扣动人心?尽量排除与形象无关的要素。
(四)《艺术风格学》
广义来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思想、主义、流派、时尚、观念、主题、题材、情感以及体裁都可以列入风格。前提是只要与众不同并且有独到的创意。
狭义的来说,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中外在各种要素的综合,它是通过笔触、肌理、构成、构图、旋律、节奏以及情节进行符号性、形象化、图解化从而得以直观感知。
从艺术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来说,艺术风格不是艺术规律,艺术规律是必然的,而且有着程序性质的。但是艺术风格不是必然的和程序式的。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本人精神面貌、思想人格在作品中通过约定成俗的符号得以具体体现,从而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识别和认知。而从创造力的角度来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人创意能力、创新活力以及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更是隐藏在艺术家灵魂深处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理论的职能在于如何使得艺术作品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烙印,使得他人能够凭借这些烙印识别这些作品与某种艺术思潮或艺术家本人的关联关系。
五.评估范畴:
作为艺术评估这一特殊性的活动,既要在时间、空间以及地理方面去把握一些形态根源、出处等,更要具有一定的经验技术,能够鉴别真假,还要能够将各种要素综合汇总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其综合的各种参数。这就是艺术品在评估范围内所需要的《艺术考古学》、 《艺术地理学》、《艺术鉴定学》、《艺术鉴赏学》、《艺术评估学》等五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考古学》
《艺术考古学》就是针对艺术作品的各种线条、色彩、肌理、形态所构成的情节、形象、场景、氛围以及故事根源进行甄别和论证,是《艺术评论学》、艺术评论的基础和基本功。其方法不外乎就是比较、验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并形成结论。
说简单也不简单。做这一行的工作需要非常广博的艺术作品阅历和穿透现象层面的洞察眼光以及能够将分析、研究的数据进行精准性质的判断并进行结论。
在这一方面,笔者目前认同的有两位。一位就是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艺术哲学”博士学位的朱苓博士。另一位就是德高望重的台湾罗青教授。因为这一行不是常识能够解决胜任的,而是需要卓越的见识,坚定的信念,超越同伦的眼光!!!
(二)《艺术地理学》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的全面展开是:一方水土并不只是养一方人的吃喝拉撒睡,更养一方人的言语、文化、思维、心态、观念等诸多现象的荟萃。
中国幅员辽阔,广义来说,境内有着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以及海洋民族三大类不同特征的文明体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随着地域的变化,必然有语言语音的变化、生活习性的变化。每一种地理对于当地诗歌、绘画、文学乃至戏剧的艺术形成,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孵化、成长母体作用和生存、发展载体作用。而且,同样的诗歌、绘画、文学乃至戏剧等艺术在演绎上均打上每一个地理、地域以及地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个性。这可以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中看到:从西部的臧剧、秦腔、川剧,中原的豫剧、梆子、曲剧,到东部的沪剧、昆曲、越剧;从北方的二人转、评剧、京剧,到南方的花鼓戏、黄梅戏、粤剧,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征。
所以,《艺术地理学》其中艺术原型的研究,就是通过研究得知其原始造型所在的地理位置,其结果就是将地理研究通过“地理、地域以及地缘”为原则,将此作为原生态艺术的母体、载体和媒体语言从“地理、地域以及地缘”里寻找。
(三)《艺术鉴定学》
《艺术鉴定学》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就是针对艺术品的外表现象进行痕迹方面的对比,从而得出他们之间的差距,以此为依据进行甄别。从而规避赝品在历史学方面、社会意识方面以及经济利益方面将制造的麻烦和风险。
就是希望通过对艺术品的真实性做出评判,强调求真从而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并且通过求真,推动社会务实,摒弃浮躁与虚幻。严谨的夯实和奠定艺术创作进化的道路,这就是《艺术鉴定学》的核心价值。
(四)《艺术鉴赏学》
艺术鉴赏既包含着感知活动,也有着感知时所有的立场以及对艺术价值的揣摩、判断、论证和推理。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本身就是对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现象、形态、本质、规律和价值要素进行愿景性质的接受,当然在微观层面也会针对艺术作品的技艺、笔触和构思进行关注、观察,然后分析和比较,发现其匠心独运的成就所在,并且通过对其成果就行研究,了解艺术品的艺术成就所蕴含的价值,从而为艺术各种艺术思想、创作动机、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艺术价值。最终达到交流、普及、推动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分享艺术作品所推崇的思想境界;
(五)《艺术评估学》
艺术品评估就是针对艺术品的各种参数进行收集,使之按照科学系统模型形成数据库,然后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数据使之按照个性化的需求形成专业类别的指数化。通过这样的指数化数据模型针对各种艺术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统计,得出量化和细化的数据。籍此数据将被评估的艺术品各种参数进行信息定位,然后将这些数据与历史上以及当下的其它艺术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判断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使得人们在鉴定、鉴赏以及投资艺术品时,从自己的立场和定位出发各取所需的利用这些数据,最终为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流通、交易提供标示作用和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这些指数判断出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市场认知所具有的增贬值效应。
六.管理形态:
作为艺术实践活动,其中不仅仅只有创作活动,更有着管理活动。而管理活动主要的职能就是将艺术思维、创作、经营、消费以及收藏等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能够按照制度化、规则化以及机制化的方式运转。所以,艺术管理活动是由《艺术管理学》、《艺术策展学》、 《艺术档案学》、《艺术评论学》、《艺术传播学》 五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管理学》
在艺术活动的开展时,最大的危机在于不确定因素。而管理则是有效规避不确定因素以及引发的风险最佳工具。通过管理,使得艺术活动具有更稳健的未来远景。同时因为管理本身就会使得艺术活动的变成一个系统化的组织,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提供打击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手段。并且在恰当的管理方式下不断的提升竞争力,从而在某一行业实现相对的垄断。作为《艺术管理学》来说,既要在创作中娴熟有效的运用各种技术去完成艺术品的创作,更要作为有心人将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和要素进行统筹、组织和管理,使之能够高效的服务于艺术品的创意、创作和创造。
所以,艺术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艺术管理增加效益。
(二)《艺术策展学》
艺术策展学理论的研究核心在于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需要怎样的展览形式。一个好的艺术策展方案,就是为整个艺术展览会提供伟大的创意,揭示艺术行业的变革、挑战和启示,为整个艺术展览行业提供卓越有效的思想,引导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而真正优秀的策展同时也在促进艺术展览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艺术展览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展览,更好地发挥艺术展览的社会功能。这也应该是艺术策展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三)《艺术档案学》
鉴于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显然,档案的作用具有着原始性、记录性以及凭证性。显然,作为专业的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档案向社会公众公开,使得各种疑问在检索档案之后能够得到厘清。
《艺术档案学》来说,其起到的左右就是让艺术创意、创作、创作、展示、流通和收藏这些过程全部落实在档案管理,从而使得艺术作品中各种要素能够变得可追溯性,最终形成有案可查的史实文献依据。
(四)《艺术评论学》
根据评论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境界以及触发动机结合自身的立场和文学原则,以艺术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评论方法,并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针对艺术现象所具有的问题和价值展开鉴别、分析和评判活动。当然,艺术评论的作者是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认知、立场以及信仰的局限和缺陷,这将致使作为个人的评论有着相对的价值性。或许在某个领域能够从善如流,而在某些领域甚至裹足不前。
(五)《艺术传播学》
艺术品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传播的使命。这是因为伟大的艺术品不是简单的生产,而是包含着相对应的时代气息、社会生活及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模式、文化教育的呈现和反映。而且,艺术品的形象语言、风格以及符号的集成在艺术传播整个活动中都被赋予了各种角色的功能。况且这些独具魅力的符号其别致的象征性,起到激发社会公众内心的审美意识,引起观赏者内心的共鸣。唯此才使得其内在的思想得以凸显、弘扬、诠释和阐述,传递出时代思潮、社会意识。
七.市场流通:
任何艺术品形成之后就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在市场流通方面,任何艺术品还要彼此进行竞争,通过优胜劣汰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同。所以,作为市场流通这一领域,艺术品在市场流通时所需要的竞争性体现在经济、经营、收藏这三大环节的呼应。这就是市场流通时作为艺术理论而言,以《艺术经济学》、 《艺术经营学》、 《艺术收藏学》三大理论组成。
(一)《艺术经济学》
作为艺术活动在经济领域之中所能产生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由于艺术的参与或使用以及结合,从而使得被加工的物品具有经济属性或功能的效应。这种效应第一是艺术品的经济收益;即作为被加工的物品是艺术品,这种物品呈现出艺术品的特征,能够在经济性方面体现出生态性、可持续性以及性价比三要素。第二是通过艺术的方法,使得其适用的范围更为广大,即在工艺品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从而使得工艺品能够在经济性方面体现出生态性、可持续性以及性价比三要素。第三则是讲艺术的术运用在各种工业产品之中,从而推动工业产品在社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其结果是既在创造更大的市场效应,又在促使这样的产品因为其蕴含的艺术效应而得到更为经济的效应。
(二)《艺术经营学》
这一学术的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艺术品经营这一行业的制度、环境、准则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读,其次则是通过艺术经营这一业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实质性质的探索,揭示艺术经营这一形态的表象和程序及其规律。第三就是针对艺术经营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呈现和解读,从而发现艺术品定价机制、营销策略以及经营模式的区别和关联的关系。
(三)《艺术收藏学》
收藏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自身情感素养的熏陶。“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所以,这就是收藏的巨大魅力所在。这个魅力不外乎体现的是收藏情感和收藏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艺术品收藏不仅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更要一定的艺术素养。而且,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一直是上层社会的重要标志。以艺会友,以“藏”会友,雅之大者。
这说明艺术品的收藏具有巨大的魔力能够吸引社会各个阶层。既然具有如此的感召力,这其中肯定有人悲欢离合,有人喜怒交加,更有人倾家荡产。当然,还有人高处不胜寒,还有人会当凌绝顶。事实上作为《艺术收藏学》理论的核心就是针对艺术品收藏的行为进行学术上的正本清源,具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以及指导。而且,作为艺术品收藏这样的行为其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表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应用领域:
作为艺术活动来说,即在艺术思维、创作、技术、作品、评估、管理、流通、应用以及未来发展九大环节,其中作为应用领域则强调作为艺术这一科学理论应该如何参与社会实践,也就是渗透进社会格格层面,使得艺术的科学理论能够在实践层面实实在在的参与应用,从而使得艺术的价值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体现。而在具体的应用领域,作为艺术科学理论而言可以介入到《艺术教育学》、 《艺术社会学》、 《道教艺术学》、 《儒教艺术学》、《佛教艺术学》、《中国书法学》、《中国绘画学》、《京剧学》、《戏剧学》、《油画学》、《雕塑学》、《音乐学》十二大理论组成。当然这不完全涵盖艺术应用,例如还有《芭蕾舞学》、《魔术学》、《文艺学》、《诗歌学》、《演讲学》、《主持学》等等理论学科。
(一)《艺术教育学》
《艺术教育学》理论中的核心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的理论侧重点是在艺术领域展开教育活动。在艺术教育领域秉持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绝对的未来价值,也就是说艺术教育首先不做各种预设。其次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天性与喜好,将其个性激发出来,从而在某一领域得到有效发展。
《艺术教育学》理论就是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学以成家”,也就是说,不论如何学习?不论学习到什么境界?其终极的目标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得被教育者最低级的状态就是在艺术某一领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鉴别能力的人才,第二就是使得被教育者在某一艺术领域成为专才抑或大师。第三,就是使得被教育者在艺术某一领域成为一代宗师。
(二)《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艺术社会制度、政策、艺术创作、市场经营、艺术收藏各个层面进行解析,为政府管理机构、艺术家、经营者、收藏家如何分别提供不同的权利保障和指导思想,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艺术社会活动,从而在其中实现政府、机构、组织、个人各自的愿景与使命以及价值。从而为所有的社会成员创造一个美好、良性、生态的艺术社会空间。
(三)《道教艺术学》
道教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纵观道教传统绘画史以及出土的大量的美术文物遗迹中发现,在远古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绘画作品的内容大多以人物画为主,而人物画中又以描绘神仙信仰的占主导。
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得道成仙是道教艺术宣扬的核心。强调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不管是谁,只要认真修道养德,都可以得道成仙。因此,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所以,《道教艺术学》理论就是研究道教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去弘扬道教的美学思想、主张、提倡、准则。引导艺术家在创作道教艺术时要凸显道教精神在品格上的高风绝尘,突出强调“神寓于形”。即强调神形兼备的仪态。
(四)《儒教艺术学》
当然,儒教艺术的理论构建强调不在具体的技术描绘、解析、归纳、演绎以及集成。而是通过对儒教思想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这些思想对于艺术家的创作的指导意义。当然,基于知识结构的境界,某些知识还存在着原始的特性。
《儒教艺术学》的理论在论述时就是要求和强调通过对儒教艺术在音乐、诗歌、建筑、绘画以及更早期的“六艺”等考察。使得儒教艺术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和各层次。将儒教思想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等贯彻到社会各个层面。进而借助儒教艺术发扬“言志、载道以及教化”这些功能,从而使得儒教艺术更集中地体现出理性之下的人性诉求。
(五)《佛教艺术学》
“佛教艺术品”的本质就是有效诠释“佛教”的思想、教义以及宗旨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从而吸引、取信信众。最终在沟通和交流中传递佛教的教义、思想以及宗旨。这就是“佛教艺术”理论存在的功能和作用,即如何去将艺术介入佛教的传播,从而推动艺术与佛教结合,高效实现佛教理论的社会传播。
《佛教艺术学》理论就是研究一切形式、方法以及形态等存在的佛教主题艺术品的,例如:音乐、雕塑、绘画、诗歌、文学、纹饰,甚至各种用品和法器,目的都在于表现“佛教”的思想、教义以及宗旨。表现得越鲜明越好,越显明越好。而在其中,佛教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将各种遮盖“‘佛教’的思想、教义以及宗旨”之物删除,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六)《中国书法学》
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为何说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
这是因为法则这个词组本身就意味着可以呈现出制度化的、机制化的以及随机化的三种撰写境况。中国书法是指汉字符号的书写法则。在撰写的过程中,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因此,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
艺术性当然体现出其追求独到的造诣,并且在该领域达到自成一家的唯一性,由此构建起差异性和识别性。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几乎非常罕见。例如笔者发现***中国狂草书法大家就有洪荒质感的“谷传炬”,纠结蟠葛的“蔡玉龙”,暴突张扬的“王菊如”,婉约雍容的“臧升军”。而在其中,尤其是“臧升军”,能够在篆书、隶书以及狂草三个领域独自开创出三种个性化的字体。因此,以上四位均属千年一出的天才宗师。
(七)《中国绘画学》
中国画是流传于中国地域,并且主要在汉族族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民族传统绘画。中国画几千年悠久发展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性格、心理、气质。在其优良的传统中,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故而,《中国绘画学》理论就是研究在具体的中国画作品中,中国画的特征在微观层面,是以线条针对创作对象进行轮廓的描绘;在中观层面则是通过散点式透视,从而以移动轴心式的原则产生移步换景独有的纵览性质;而在宏观层面则以书法、诗歌、印鉴以及绘画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全球艺术种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
(八)《京剧学》
《京剧学》理论创建的核心,首先在于将京剧作为一个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符合主流社会意识的文艺进行定位,并且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将京剧理论在传统角度进行论述的系统进行解构,使之重新分类并且归纳。
例如中国京剧艺术中充斥着言志、载道以及教化等的儒家思想,因此被官方、商界易于接受并被倡导。
其次,作为《京剧学》理论的构建,在学术上要求做到层次分明,学术境界凸显出京剧的重要实践价值。例如京剧艺术在传统的论述上将行当、唱腔、服装、脸谱、环境、音乐等归类不清。本文并且传统论述上的逻辑上的弊病,以全新的理论进行论述,使之在逻辑上合乎要求。
最后在微观层面,作为《京剧学》理论针对京剧这一分类的原则上,将传统的板腔体、曲牌体二大类进行全新的分类,并且添加了“钻锅体”这一类型。还有在格式上,作为京剧,还存在着地方性的京剧,官府式的京剧以及更高层面宫廷式的京剧。这对以前的京剧理论研究将是一个积极意义的补充。
(九)《戏剧学》
戏剧艺术的特征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既是戏剧艺术这一形式的系统组织,即依赖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些组织机制而形成一个有机,并且具有有逻辑性质的运转机制,还能够有效的诠释或表现以及叙述某种情感、理想、梦幻、观念和憧憬等的心理诉求活动。
《戏剧学》理论就是研究戏剧的各种规律、原则和方法。即研究在戏剧表演中的戏曲、音乐、表演、杂技、舞美、灯光以及剧场等多种艺术手段是如何融为一体,形成了特殊的一种综合艺术。并且,由此衍生出了现当代艺术中的电影、电视剧、多媒体艺术以及综艺晚会等艺术形式。
(十)《油画学》
《油画艺术学》理论与其他画种艺术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作为油画艺术这一画种能够与时俱进的将科学性融贯在其中,同时,正是因为油画艺术对于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科学、未来科学其中的科学、哲学、美学等理论成果兼容并蓄。从而使得油画艺术从一个地区发展为具有全球举重轻重地位的重要艺术形式。这恰恰是本文所关注、强调并且着力撰写的核心。
这也是油画艺术在其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以及当代时期至今长盛不衰。并且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家将有关解剖、造型、光学、透视、构成、色彩、颜料、工具、结构、造型、技术、观念、思想、思维、呈现以及人文情怀中的科学原理和要素不断的融入到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
(十一)《雕塑学》
《雕塑学》理论既要解析针多不同的材质,使用什么样的雕、刻、塑行为组合、程序以及比例,同时也要解析在这些行为之外的例如创作构思、表现特征、工艺方法以及雕塑品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形象价值、情景效应、主题价值。当然也要了解作为艺术品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及文化性各自的变化状态。当然,少不了对其本质进行了解。
作为空间造型艺术,《雕塑学》理论的职能在于帮助艺术家在进行艺术雕塑时所需要了解的各种创作步骤、程序、技术手法之间如何组织并运作时的搭配,从而能够有效的雕塑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十二)《音乐学》
音乐就是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并且在此联接或重叠之间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音响效果,它对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引导和诱发以及感染的作用。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而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
《音乐学》理论首先就是研究音乐的律动性、曲调性以及中介性这三个特征。其次要研究真音乐、伪音乐和反音乐。第三要研究音乐在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作用。第四就是要研究无论是唱或奏或听,音乐内在的关联和规律。第五就是要研究音乐在节奏、旋律、和声诠释以及叩动着叙事、语义、内容、感情、美感等的功能。从而在音乐(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中抒发感情之时,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听众和音乐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效应。
九.发展过程:
人类的发展历史有着史前时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以及未来和网络等七个时期,但是作为艺术是的撰写则要将史前时代和古代这一时期合并为古代时期,而将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也合并到一起似乎可行。但是针对当代、未来以及网络和整体的历史则要分别建构理论。因此,作为艺术的发展历程来说,暂由《古代艺术学》、 《现代艺术学》、 《当代艺术学》、《未来艺术学》、 《网络艺术学》、 《艺术史学》六大理论组成;
(一)《古代艺术学》
那么什么是古代艺术?
简而言之,古代艺术就是以一元化思维或二元化思维为思考方法,以经验性质的手艺结合铁器、木器以及石器等原始工具进行艺术品制作。
因此,《古代艺术学》理论不仅仅针对古代的时候所有的艺术品进行研究,还针对今天仍然保存着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进行研究。其基本的诉求首先就是将某些作品是否界定为古代艺术?其次就是,通过对古代艺术这一概念的明确,在现实中以及历史中可以将某些艺术品进行梳理,从而更为精准的进行分类。
所以,《古代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介绍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下的古代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为技术手法、境界、能力整体或个别所达到的空前成就,同时这些成就所能影响的地域范围和时间维度。
(二)《近现代艺术学》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介绍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浪潮下的现代艺术是如何借助于现代科技、工业的成就开拓了认知境界和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在造型结构、光影效应、观念以及表现样式对于古代艺术有着多大的突破和超越。并且这些近现代艺术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形成所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及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当代艺术学》
当代艺术的定位是针对当下的问题、意识、风尚和未来的趋势等现象进行解释。其次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它不仅仅有着架上作品、装置作品,更有着借助于网络而大行其道的网络艺术。最后,作为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逻辑是建立在科技影响生活的原则向前探索。以及借助于科技的发明和利用,以科技作为工具,进行全新形式的艺术创作,从而使得受众能够得以在全新的体验之中感悟到当代艺术所带来的科技、生活以及情感和意识等的革命效应。而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创作能否对未来有所启迪?这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崇高境界。
并且作为当代艺术在主题上是反映当下社会的各种意识、问题以及风尚和未来趋势的绝佳载体和媒体。而且,当代艺术作为技术的本身就是通过对当代科技技术的驾驭和利用。并且,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针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格局起到就是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
(四)《未来艺术学》
《未来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首先对未来认知上的未知性,而认知境界中的未知性则是衔接已知到无知之间的桥梁。其次,作为未来艺术的创作技术必须和未来科技的成果结合。最后,作为未来艺术在社会传播层面必须有效地诠释人类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未来艺术”的实践活动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各种演化逻辑。在这种境况下,未来艺术的创作就是将“没有不可能”作为未来艺术创作的原则。并且,正是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未来艺术实践的活动充满着坎坷、曲折、挑战、探索以及征服的极致诱惑。所以,正是基于“未来艺术”的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才能使得“未来艺术”的创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多样性以及多极化的未来时代。而且最终,“未来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将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启蒙精神,从而不断地奋斗,不断的进取,不断的颠覆人类以往在艺术领域中取得的所有成就,不断地开创出全新的未来世界。
(五)《网络艺术学》
网络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交互、集成以及耦合三种类别。
《网络艺术学》理论就是研究网络艺术,网络艺术是通过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组合,以数字化的软件、文字、图形、声音等信号在互联网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的展示、传播、销售。是具有虚拟的、流动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艺术品。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及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出网络社会的思潮、意识、价值观和人文思想。
(六)《艺术史学》
《艺术史学》理论不应该是将艺术流派和风格以及名家进行过多的描述,更不应该是按照事件的发生秩序进行罗列和堆砌。而应该是针对各种艺术流派出现的当时代科学技术、社会意识的背景,在此基础下进行艺术史的线性延伸和构建。如果在艺术史的书籍中滔滔不绝的谈论意境、美、善、功利以及价值观是否离题万里了?
因此,《艺术史学》理论首先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艺术形式起源、变化和发展等的成果轴线,其次作为艺术史学研究的是各种艺术所影响的地域范畴,最后,作为艺术史学理论所要关注的就是以往那些艺术意识、观念、形式、技术、成果对于当下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结语:
艺术科学理论百科构建的原则是通过创意、创作、技术、作品、评估、管理、市场、应用和历程这九个环节构成。这对艺术科学理论体系的独立和创建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意义。
这是因为在微观层面,将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界定,从而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艺术单项学科建设。而在中观层面,基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独立构建,不仅仅结束了艺术学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授予文学学位的历史,更在制度性、规则性以及艺术学门类建设能够有序展开,从而以踏实的成果证实自身的学科地位。
宏观层面,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出现“按下葫芦冒起瓢”的此起彼落现象。从而能够有效的梳理出艺术理论的百科知识体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显然,没有正确的宏观架构,自然也无法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性质的延伸和拓展,更别奢谈艺术科学的百科理论体系构建。
当然,这样的构建不知传统艺术理论学者是否接受。
问题是传统的艺术理论科学体系还没有这样的百科分类,所以,将此作为空白填补就不仅仅是是一个单科或单独的理论创建那么简单了。
附一:艺术理论体系系列丛书
一.创意阶段:
《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思想学》、《艺术构思学》、《艺术哲学》五大理论组成;
二.创作过程:
《艺术科学学》、《艺术设计学》、《艺术构思学》、《艺术主题学》、《艺术构图学》、《艺术创作学》六大理论组成;
三.技术运用:
《艺术技术学》、《反艺术学》、 《伪艺术学》、 《艺术学》四大理论组成;
四.作品呈现:
《艺术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形象学》、《艺术风格学》四大理论组成;
五.评估范畴:
《艺术考古学》、 《艺术地理学》、 《艺术鉴定学》、 《艺术鉴赏学》、 《艺术评估学》五大理论组成。
六.管理形态:
《艺术管理学》、《艺术策展学》、 《艺术档案学》、《艺术评论学》、《艺术传播学》五大理论组成;
七.市场流通:
《艺术经济学》、 《艺术经营学》、 《艺术收藏学》三大理论组成。
八.应用领域:
《艺术教育学》、 《艺术社会学》、 《道教艺术学》、 《儒教艺术学》、《佛教艺术学》、《中国书法学》、《中国绘画学》、《京剧学》、《戏剧学》、《油画学》、《雕塑学》、《音乐学》等十二大理论组成。当然这不完全涵盖艺术应用,例如还有《芭蕾舞学》、《魔术学》、《文艺学》、《诗歌学》、《演讲学》、《主持学》等等理论学科。
九.发展历程:
《古代艺术学》、 《现代艺术学》、 《当代艺术学》、《未来艺术学》、《网络艺术学》、《艺术史学》六大理论组成;
合计:
四十七本艺术专科书;目前还缺《艺术技术学》。但是《艺术技术学》撰写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