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建筑:传统村镇的形象价值

地标建筑:传统村镇的形象价值

韩妙第

日期:2017年10月12日

论文摘要:

地标建筑又称地理标志建筑,就建筑营造学角度而言,地标建筑是一门古老的但最特殊、最高级的建筑学术成就。它广泛的存在于城市、村镇之中,所以把它当成学问是因为它对城市以及村镇的形成和继往开来的进化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村镇的传统地标建筑的形象主要是依赖其宏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观的《考工记》结合因地制宜的策略以及独特的干栏建筑技术以及微观的移步换景手段实现。

在中国传统村镇中,作为地标建筑的建筑有着镇门、角楼、钟楼、鼓楼、桥梁、衙门、寺庙、祠堂、教堂、中轴线、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牌楼、牌坊、亭、廊、台、榭、名人住宅、商铺、码头、车站、陵墓、雕塑等等。其内在的系统是以防御系统、礼乐系统、行政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生产系统、公共系统以及娱乐系统等等构成。

如何认识一个村镇?显然作为任何一个传统村镇,其中的地标建筑既是村镇建筑文脉的集中体现,更是村镇的集体形象展示。而且村镇的地标建筑,不仅仅起到指引方向的功能,还是村镇居民的公共建筑,承担着村镇各种大型活动举办的场所。作为村镇的地标建筑在凝聚本地文化认同的同时,还持续的向外宣传和推广、弘扬村镇的独特文化魅力。即作为地标建筑在集标志和建筑于一身的同时,并因为独具个性的标志形象以及依附于此的各种名人轶事、八卦传闻,在村镇建筑群中成功地凸显而容易被识别,并被记忆,从而成为本地人与外地人在村镇的生活交际中,达成共识和共享的记忆载体。

关键词:形象、个性、记忆;

地标建筑:传统村镇的形象价值

韩妙第

日期:2017年10月12日

前言:

在漫长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中国村镇地标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独有的中式体系基本形态。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不同时代鲜明风格的地标建筑诞生。今天的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将是村镇地标建筑建设辉煌灿烂的新历程启动,这将昭示着村镇地标建筑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以及高度发展的全新时期到来。

一.村镇地标建筑系统

中国乡村传统地标建筑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十六大类型;

(一). 政府系统:如衙门、税务、牢房、校场等。

(二). 防御系统:如城墙、城楼、堞楼、角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三). 公共系统: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驿站等。

(四). 宗教系统: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五). 礼乐系统:礼乐系统的建筑包含有献祭、颂神、祈福、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六). 祭祀系统:如祠堂、宗祠等。

(七). 点缀系统:如牌坊、影壁、照壁等。

(八). 交通系统: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中轴线等。

(九). 名居系统:即名人故居。如杜甫故居、老子故居、孔子故居等。

(十). 平民系统: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十一). 商业系统:如银号、钱庄、米铺、商铺、客栈、酒家、茶馆、旅馆、镖局等。

(十二). 文教系统:如私塾、书院、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十三). 园囿系统: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十四). 娱乐系统:如乐楼、舞楼、水榭、戏台、露台、看台等。

(十五). 色情系统:如买春楼、妓院等。

(十六). 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二.村镇地标建筑符号

(一).村镇地标建筑指导思想

1.宏观层面: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作为庄子的思想经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信仰和思想,而且是生活和生存的状态。并且,作为地标建筑在宏观层面来说更多的是信仰和审美的境界追求。

2.天人合一作用:在影响村镇地标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因为“天”意味着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感,代表着最高主宰。基于这种主宰的信仰,古人以此为准构建起“天与人”之间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显然,“天人合一”所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到了不可分割的紧密程度。

3.村镇地标建筑“天人合一”建筑观:《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比如很多村镇中的魁星楼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文曲星星相来建造的,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二).村镇地标建筑设计原则

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正是基于这一追求,作为村镇地标建筑强调:整体性、因地制宜以及适中居中的三大原则。

1.整体系统原则:即村镇地标建筑是作为整个村镇所有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单体成份,又融合在整个村镇建筑系统中。它的整体思想既将环境作为整个建筑系统的背景,衬托村镇地标建筑,更在整个建筑群中通过合适的比例凸显村镇地标建筑。而且在这个整体系统,所有的单体建筑都作为一个个子系统。而在其中的村镇地标建筑就是村镇建筑群整体中的一个个节点或视觉的焦点,并且具有协调各建筑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最佳组合效应。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棣当初派三十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宝殿。中国古村镇的地标建筑是依据务实以及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利用现实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地标建筑以人为核心,与自然协调,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实则就是作为地标建筑在具体实施时都是通过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以及顺应地理、气候等环境实际情况下,顺势而为进行构建,从而便于人们劳动、生活作息等因素。

3.适中居中原则:适中的原则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地标建筑的附加设施紧紧围绕地标建筑。在典型的村镇建筑群中,地标建筑一般都处于整个建筑群的中间位置,左右都由辅助建筑物簇拥共生。例如明清时期的村镇的陵寝,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例如村镇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镇门楼都是居中而建。

(三).村镇地标建筑符号象征

微观层面:就是通过合适的比例构建空间序列,从而使得不同建筑之间形成移步换景;

1.村镇地标建筑的空间序列:中国古村镇地标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是在建筑群体的空间序列中衔接着不同建筑群的组合,从而在建筑群体间起到不同建筑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其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共有3种形式:

(1).序列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都有所使用。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2).对比与微差:很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项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

(3).比例与尺度:无论村镇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地标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审美心理。

三.村镇地标建筑形象

(一).村镇地标建筑环境效应

1.意识性: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一次应邀到朋友家做客。席间,东道主微酣而兴起,信口吟道:“柳絮飞来片片红。”话音刚落,四座哗然,柳絮岂有红色之理?主人一时语塞,面红耳赤。此时金农霍然站起,应声辩道:“此乃古人吟咏廿四桥之佳句,一点不错!”紧接着一诗脱口而出:“廿四桥边廿***,凭栏犹自忆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此非古诗,实乃金农巧补妙转,令诗理绝处逢生,又增添了新意,终于为主人解了窘。

2.象征性:中国古代村镇地标建筑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3.共生性:在春色绚丽的成都,草堂杜甫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一个画面,全诗如同四个镜头的集锦。诗人先于蓝天下欣赏黄鹂、翠柳、蓝天、白鹭,再进屋远眺“千秋雪”,门外观察“万里船”。就是说,通过“景随步移”的“散点透视”,杜甫向我们展开了春天下的盎然别致景色。即既重室内,也重室外,室内外交融,相向延伸,由点线到面。向内、则是大自然环境的内向凝聚;向外,则使视野空间成扇形以至全方位的扩展,至于无限。在此处,“门泊”的门应该是镇门、城门而不是家门,由此可以看到“门”作为地标建筑的在环境中的共生效应。

(二).村镇地标建筑语境效应

1.联想性:《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记忆性: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村镇古建珍品。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村镇的牌楼依附在殿堂、庙宇、大建筑群等边上,以及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对要多,作为装饰性的牌楼也就多起来。

3.识别性:事实上我们认识这些地标建筑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地标建筑都有着造型相异的“标志”。由于有着区别其他建筑造型,作为“标志”所起到的价值在于就是让人识别,从而有利于其内涵通过传播诠释“标志”符号所包含的思想。

(1).思想性:具有体现特定思想造型语言;

(2).唯一性:在该城市地理及空间中具有唯一的性质;

(3).标志性:具有个性化的、显著的标志符号造型语言;

(4).地理性:在城市中具有交通枢纽或制高点的节点位置;

(5).公共性:能够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标志建筑;

(三).村镇地标建筑场景效应

1.感召性:在今天的网络社会,由于社会呈现扁平化结构,交通工具更为发达,使得人类的迁徙活动更为自由、便捷,而作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空前剧烈,如何吸引人们来到这个城市(村镇)定居、工作、旅游,地标建筑的感召力是不可低估的。

感召:感召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作为地标建筑是如何将其标志所包含的思想传递给大众的呢?从而实现感召?

(1).在体积上:占据绝高的位置,在人类的视线中存在影像;

(2).在地域位置上:占据可以放眼的绝广空间,没有视线障碍;

(3).在造型上:以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形式存在,取得在文化上的认知性;

(4).在建筑技术上:以优秀的建筑技术,取得建筑物的长久稳固存在,实现地标建筑的思想得以传播的功能;

作为地标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村镇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卖点,但其主要功能是代表村镇的灵魂;而旅游景观地标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村镇的景观地标建筑,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村镇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景观建筑。

2.感染性:初唐诗人陈子昂虽然诗歌不多,但是其诗歌与地标建筑有着丰富的联想关系。

例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七(朝入云中郡):“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3.传播性:传播的过程是将符号变成信息,建筑物则是信息的载体,符号是信息的中介体。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标建筑更是以城市、村镇为具体的地理空间环境,通过其标志建筑得以体现、传播,进而声名远扬。

今天,村镇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于其所属的代表村镇群体带拥有的全球核心竞争力。而村镇群体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被全球范围的认知与确认,作为地标建筑当仁不让的承担着城市、村镇名片的功能,起到该城市、村镇及城市带的被传播、被认知的载体作用,发挥着该城市及城市带的代言人责任,在全球范围起到被传播、被认知的有效性。

村镇地标建筑作为村镇景观建筑能够带给人类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悦的观景感受,其主要功能可分为景观地标建筑和旅游景观地标建筑,不过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这一理论上的最好佐证就是英国格林威治小镇的全球零时区和24时区的分界线标志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地标建筑作为优秀的大众传媒,是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系统,它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结果,对于符号含义的确立、引申、替换、稳定以及受众对符号含义的体验和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所产生的影响,德弗勒(M. DeFleur, 1980)将其归纳为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和稳定功能等四项功能,从而揭示了媒介与符号及其含义的互动关系。【01】摘自德弗勒(M. DeFleur, 1980)传播学言论集

结语:

如何看待一个城市抑或村镇,相信最能被我们记住的是那个城市抑或村镇的地标建筑。另外,一个村镇区别于其他的村镇就在于其地标建筑的迥异个性。当然,人们能够琅琅上口的第一感觉是那些城市、村镇风格鲜明以及卓尔不群的地标建筑。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著名建筑艺术理论家伊萨里宁曾这样说过。这对于村镇地标建筑又何尝不是呢?

摘录:

【01】摘自德弗勒(M. DeFleur, 1980)传播学言论集

后记:

这是我花了一定功夫写的论文,用于投稿“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结果主办单位也不通知我们是否落选抑或入选,只是发出普通的需要承担自己各种费用的邀请函,在那里只是主办单位承担一些餐饮费用。大家看看这家单位是否合格?

有何异议请加我的微信互动。中国这样的论坛太多了。所以这样公示就是提醒各位不要去上当。


我的微信号:18017408096;


以下是“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征文启事

关于举办“归去来兮”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的通知

2017-09-28 浙江民间文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乡村复兴、田园怡乐一直是国人回归自然的诗意向往。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介绍和推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和成效,进一步扩大和整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以围绕讲好传统村落故事,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为主题的“归去来兮——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10月29日在浙江武义举行。

“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如何留住、活化传统村落,期待各行业、各专业的有识之士共聚共议,探寻古村落的协同保护之道。请各单位积极动员相关人员撰写论文,踊跃参加。

“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

时间:2017年10月29日-31日

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

举办单位:

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武义县人民政府

论坛内容:   

1、专家学者主旨演讲;

2、主题研讨,与会人员发言;

3、传统村落考察。

参会人员:

1、相关专家学者;

2、此次论坛部分论文作者;

3、各级政府、单位从事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相关工作人员;

4、中外媒体代表。

其 他 信 息

论 文 征 集:

本次论坛面向全国征集相关论文,截止时间至 2017 年 10月20 日,请将文稿(5000字以内)包括发言PPT(20页内)发至指定邮箱:zjmjwy@163.com,并注明“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会议论文”。

全篇字数不超过 5000 字,用 A4 页面 WORD 排版, 正文前列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后附参考文献和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专业领域等),本次会议论文将正式出版论文专辑。

参 会 费 用:

1、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和专家学者及部分论文作者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由组委会承担,往来交通费自理(部分嘉宾专家学者的交通费也由组委会承担)。组委会将会发正式邀请函。

2、自行报名参会的人员不收取会务费。往来交通费、住宿费自理,会议期间的餐费和考察调研交通费由组委会承担,用餐和考察调研由会议统一安排。

其 他 事 项:

1、会议定点酒店:浙江武义清水湾沁温泉度假山庄;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温泉南路1689号;

联系电话:0571─58922222;

酒店房间价格:双人房:240元/天(含早餐),大床房:300元/天(含早餐)。

2、自行参会人员,也可在附近自订酒店和餐饮,但请务必在报名表中注明。

3、参会人员请乘高铁至武义北,若坐飞机至上海虹桥机场再转高铁武义北。特邀嘉宾专家由组委会安排接送。

联系人:赵 莲 ;

电 话:13958075591、0571-87020795。

邮 箱: zjmjwy@163.com

论坛选题

1、传统村落保护的政府职责和行为机制构建

2、传统村落保护的村民权益保障机制

3、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

4、新乡贤重塑与传统村落复兴

5、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处理

6、传统村落保护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7、民俗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8、传统手工艺复兴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意义

9、传统村落与特色小镇之关系

10、创新产业与传统村落有机更新

11、传统村落的影像记忆

12、传统村落保护的协同机制和策略

13、连片保护(古村落群)保护的案例与策略

14、传统村落+互联网

15、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

附  件

归去来兮—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

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编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真

姓  名 性别 职务 电话 手机 E—mail

关注议题

住宿安排 单住□     合住□       否□

单位意见(盖章)

备注:

1、报名回执表填好须加盖单位公章后扫描件传至会务组指定邮箱:zjmjwy@163.com;报名截止时间:2017年10月18日。

2、会务组在收到报名回执表后,在会前一周统一发送具体“报到通知”;

联系人:赵莲 ;电话:13958075591、0571-87020795。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百科理论家

百科理论家

擅长 文化•教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