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鈞窯創燒于唐代,盛燒于宋代,複燒于金元。鈞窯是中國宋代時期的舉世聞名的窯口。鈞窯與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共同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中國鈞窯從存世的器皿中如:玫瑰紫窯變八棱花盆、盆奩、鼓釘洗、出戟尊、盞托、龍頭八角小杯,可分為以下特徵:造型典雅,端莊大方,胎質敦厚,堅實而緻密,扣其聲鏗鏘、圓潤而悅耳、清脆而動聽,釉色瑩潤古樸而色彩繽紛,尤以多種窯變獨樹一幟。其中著名的窯變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還有天藍、天青、灰天青、月白、米黃等色。
中國鈞窯的興起是和唐代花釉瓷的燒制密切相關的。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河南郟縣黃道窯,首***現了唐代花釉瓷器標本,此後又相繼在中國河南魯山段店窯、中國河南內鄉鄧州窯、中國河南禹州趙門窯發現了花釉瓷器。就其釉色及斑彩特點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黑色或黑褐色釉,飾以月白色或灰白色窯變彩斑,另一類為黑色、月白或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窯變彩斑。其中窯變彩斑腰鼓器在魯山段店窯和禹州下白峪的趙家門窯皆有發現。
唐代南卓在《羯鼓錄》中對“魯山花瓷”有記載:“不是青天石末,即是魯山花瓷。”在魯山段店窯與郟縣黃道窯的考古調查中,採集到腰鼓器的碎片,其特徵與傳世的腰鼓器胎質、釉色、凸起的弦紋及窯變彩斑完全一致,從而證實《羯鼓錄》中有關“魯山花瓷”的記載是確切可靠的。郟縣黃道窯和魯山段店窯燒制的花釉器皿,凝重豪放,別具特色,那種光怪陸離、氣韻天成的藍白窯變彩斑,具有中國北方特有的粗獷豪放的風格。尤以黑釉泛藍窯變,為其精華,為人們所鍾愛。這種窯變彩斑,人們把它稱呼為:“唐鈞”,或“黑唐鈞”。而唐鈞的出現,為宋鈞的興起奠定了燒造基礎、製作基礎與科技基礎,為宋鈞窯變的誕生開啟了先河。
唐鈞燒造的成功,在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唐鈞的顯著特點:器物莊重,品種繁多,造型豐滿,器表富麗清新,器釉凝重古樸,窯變色彩絢爛。經過五代十國,後周顯德皇帝世宗柴榮,曾在鄭州附近設立禦窯、燒制瓷器,後人稱為“柴窯”,柴窯燒制的器皿被稱為:“雨過天晴”器<注1>,其特點:“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雖其窯址至今尚未考出,但其窯燒制的柴窯器皿仍留存人間放射出熠熠光輝。
宋代是中國陶瓷製造業最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世界公認中國造瓷的黃金時代是宋代。世界各國大博物館都珍藏有中國宋代造瓷的器皿,並被視為珍寶。中國宋代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生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工藝技術的提高,經濟空前繁榮。神宗時期任用王安石為相實行其變法,國民經濟總值占當時世界經濟的80﹪。其國民經濟總值是所謂的清代康乾盛世時期總和的3倍之多。其首都東京汴梁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有都市人口146萬之多。而當時的上海、香港、悉尼、天津、里約熱內盧、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小漁村!
由於宋代經濟的空前繁榮,出現民窯迭起、官窯林立、競相爭妍的輝煌局面。中國河南禹州是鈞瓷的故鄉,半個多世紀以來,文物考古與古陶瓷考古研究者在禹州發現了計140多處的古瓷窯址,採集了大量的標本,尤其在禹州縣城東北角的“古鈞台”發現的瓷窯遺址眾多。在著名考古學家趙青雲〈注2〉的帶領下,經過考古鑽探與發掘,發現窯址總面積30多萬平方米,堆積層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最厚處達2米以上。考古發掘所出土的各類瓷器標本,證明這裏在北宋晚期的鈞窯已經被宋代宮廷壟斷為官窯,專為皇宮朝廷燒制御用品,所出土的各類花盆和盆奩,底部都刻有“一”至“十”的漢字號碼,這是器皿配套的需要。又證明為宮中燒制的有相當數量的各式花盆和盆奩,恰與歷史上的“花石綱”<注3>事件相吻合。這些品質優秀的器皿代表著中國宋代鈞窯最興盛之日,其時大約在宋徽宗時期<1101年—1125年>,此時,中國宋代鈞窯燒制的科學技術及其卓越發展已經達到它的鼎盛階段,譜寫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光輝篇章。
金元是鈞窯的復蘇時期。由於宋代時期鈞窯久負盛名,所以金人入侵、宋室南遷、金人佔領中原後,鈞瓷生產迅速復蘇,出現了金元時期各地競相燒制、仿宋鈞之風曾經風靡一時。但終歸是時過境遷,所制器皿胎骨草率粗糙,鈞窯窯變色彩的魅力不復存在,品質大為遜色。經考古調查證實,此時除中國河南禹州外,河北磁縣、山西輝源縣、內蒙呼和浩特市、北京元大都和北京後桃園遺址出土的元鈞窯雙耳高座瓶,都有仿宋鈞的特徵。碗、盤、罐、瓶、香爐、居多數,釉色以灰天青、灰天藍為主,也有帶紫紅斑的,底足露胎不上釉,胎體粗松。仿鈞遍佈大江南北,在江西景德鎮、在江蘇宜興、在廣東的廣州佛山、在低溫釉藝術陶瓷中也仿燒鈞釉作品,被民眾習慣地都以“鈞”字冠名。如宜興的釉陶稱為“宜鈞”或“泥鈞”,廣州佛山石灣的釉陶稱為“廣鈞”,景德鎮瓷器的低溫釉稱為“爐鈞”……。據各地考古發掘報告,在金元時期的墓葬遺址、窖藏中出土的鈞瓷區域更廣,有八個省,一個直轄市北京,一個內蒙古自治區,共25個縣市。北到內蒙古、東北的遼寧省的建昌、鞍山、遼陽等地、北京市,南到江西省的高安都發現了窖藏的仿鈞瓷。
宋鈞何以有如此魅力被人們競相仿造呢?讓我們首先解剖宋鈞窯變釉色的形成機理及其化學成分的組成。宋鈞的釉色窯變,有其複雜的因素。宋鈞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淺者似天青、稍深者為灰天青、深者如天藍、比天青
更淡者為月白,而且都具有螢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其色調之美妙,在審美領域中是不多見的。
宋鈞釉在化學成分上的特點:三氧化二鋁含量低,氧化矽含量高,還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早期宋鈞的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之比在11~11.4之間,五氧化二磷多數占0.8﹪。宋官鈞釉的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之比為12.5左右,五氧化二磷在0.5﹪-6﹪之間。關於宋鈞與元鈞胎釉化學組成的成分,可參考中國矽酸鹽研究院對宋元鈞瓷標本所用化學分析,如下列表格:
宋鈞釉的紅色是由於還原銅呈色作用,紅釉中含有0.1﹪-3﹪的氧化銅,還含有一定數量的二氧化錫,在天藍釉、天青釉、月白釉中氧化銅的含量極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所含銅量相近,鈞釉的紫色斑是由於在青藍色上有意塗一層銅紅釉所形成的。
宋鈞窯在燒制過程中採用素燒和複燒兩道工序,在複燒時先用氧化焰,當釉熔融時,改用還原焰的氣氛。由於銅焰的還原作用、出現了神秘的五彩繽紛的色彩效果,形成宋鈞瓷釉面五光十色、相映生輝,因而耐人尋味。
宋鈞窯的其他特徵是紫口鐵足,芝麻醬底,器表有蚯蚓走泥紋。器表開片的原理,是由於釉面的冷縮不勻、釉層龜裂,再加溫後予以彌合而形成,這本是燒制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卻恰恰給人以審美的自然感受,並得到“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的特別讚譽,而成為宋鈞窯燒制的顯著特徵之一。宋鈞窯銅紅釉的燒制成功在中國古陶瓷史與人類造瓷史上屬於首創,正是由於還原銅的呈色作用,經過窯變,才出現了“夕陽紫翠忽成巒”的奇觀,也是宋鈞釉的魅力所在。
宋鈞窯的釉色是以天青、天藍、月白、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特別為人們稱讚的是在這種青色釉中出現深淺不同的紅色或紫紅色,自然形成斑紋,狀如雲朵、山峰,變換奇特,紅紫相映、獨具風采,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宋鈞窯以窯變奇特的釉色取勝,釉色大體可分為十多種,如月白、天青、天藍、灰天青、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丁香紫、朱砂紅、鸚鵡綠、火焰紅、馬肺紅、柿葉紅,雨過天晴等多種窯變色彩。
宋鈞窯的窯址在中國河南禹州縣城東北角的古鈞台,即鈞台窯就是宋代鈞官窯窯址所在地。海內外所謂的宋無鈞說、金鈞說、明初鈞瓷說、等等奇談怪論,統統可以休矣!
據文獻記載:宋徽宗崇寧“四年〈西元1105〉十一月,以朱勔領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于蘇州”,“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同時還得“二浙奇竹異花海錯,福建荔枝龍眼,南海椰實,登萊文石,湖湘文竹,四川佳果木……”等,收羅全國各地奇花異石“越海渡江”運至汴京〈注4〉。鈞台窯為北宋皇宮燒制的各種花盆,正是為了適應當時皇宮陳設花草盆景之需要應運而生的,其花盆造型有方形、八棱形、長方形、六棱形、海棠式、葵花式、蓮花式、仰鐘式、敞口式,各類花盆皆配有盆奩兒,即盆托,或名叫鼓釘洗。各式花盆和盆奩底部皆刻有“一”至“十”的漢字號碼、其書法特色為宋徽宗的瘦金體,也明顯是為了同號相配套,反映了宋宮廷按照各類或各號花盆與盆托所需要的數量而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的生產。此外,在該窯址還發現了用宋鈞瓷泥製作的“宣和元寶”錢模,其上帶有無意滴下的少許鈞瓷釉,這對確定禹縣,鈞台窯為宋代朝廷官辦的窯場性質及確切斷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依據。同時也向後世的人們展示了宋鈞的興盛之日。
注1. 西元954—959年,周世宗柴榮設禦窯,名柴窯。開窯燒造前主管燒造的督窯官請示釉色和款式。世宗說他對瓷器的要求是:“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因此,燒造者依照雨後天晴的天晴色標準燒造柴窯瓷器,故後人稱為“雨過天晴”器。
2. 趙青雲:《河南禹縣鈞台窯址的發掘》,見《文物》、中國國家文物局主辦。一九七五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趙青雲,中國宋代鈞官窯窯址—河南禹縣縣城東北角古鈞台窯址考證者。國際國內公認的宋鈞窯權威專家。
3.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0,“花石綱之役”中華書局,一九五三年版本。
4.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0,“花石綱之役”中華書局,一九五三年版本。
作者簡介:任德東教授,字靜俠,號昆侖,筆名寒江、伊人、山河、一侯。祖籍江蘇徐州,書香世家,客金陵、姑蘇,後客京都,定居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愛國華僑。著名學者,教授邏輯學、經院哲學、思辯哲學,著述頗豐,研究宋代文化、宋代造瓷,多次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華收藏名家。中华鉴定名家及中华书法名家。 书寒江体,别具一格。dedongre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