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画之郎世宁与《百骏图》

        关于中外名家名画故事的博文,是我喜欢的文章类型之一。在今天的博客里,我将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中国清代的宫廷御用洋画家郎世宁先生及其绘画作品《百骏图》,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和喜欢。

       我们常说:“艺术***”。照此说法,艺术家也应该是是***的。不过,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在世界上林林种种的各类艺术的门类中,绘画与音乐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大艺术形式。简单地说,世界上的所有艺术,只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时间的艺术,如音乐、舞蹈、表演等等;二是空间的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另类的大类别的艺术形式了。不过,在艺术领域产生的共性与差异性区别还是有的,如人种与国籍的区别,这肯定是有国界差异的。之所以会说艺术与艺术家没有国界的区别,这是指人类在艺术创造以及对艺术美的共性欣赏、认识和理解上,是没有差异性。严格地说,由于地域、种族以及文化背景等根源性的不同,艺术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别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过,由于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互通,人类在近现代艺术上的互浸互染,使差异化的艺术间距不断地缩少了。这其中,有许多的前辈艺术家们,在流动于各国之间的人生旅途中,把那些带着各自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特征的艺术以及艺术品味也带到了不同的地方,使如今的艺术形式更趋向于共荣化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好现象。为了这样的世界艺术大繁荣的人类梦想,曾有许多的前辈艺术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日博客向朋友们介绍的这位清代的宫廷洋画师郎世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中西文化艺术互融互通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西洋美术家。

       在中国历代的名家名画中,清朝皇室御用画师郎世宁先生及其作品,算是是极其特殊的。那是因为,这位有着中国名字的著名画家,实际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外国人,也就是那时所说的“洋人”。而他竟然能成功地成为了一名清宫御用的画师,这在当时,那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儿,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除了郎世宁先生之外,我实在是找不出任何一个“洋面孔”的艺术家,能够在中国的皇宫里“行走”的痕迹。在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闭门锁国、自尊独大的清王朝的时代,洋人是难以“插足”于中国的,特别是大清皇室。不过,这位起着中文名,穿着清宫朝服、顶戴花翎的郎世宁先生,是一个例外中的例“外”。

       郎世宁,原名叫朱塞佩.伽斯底立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他的意大利名字特别难记,我自己也是记不住的。所以,我只会记他的中文名字“郎世宁”)是一位十七世纪时出生于米兰的“纯种”意大人。他最早的身份是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可他不但把西方天主教的教宗与教义传到了中国,还给中国“传”来了意大利式的西方绘画技法。

      这位清代的西方“白求恩”式的艺术家,自从来到中国之后,就没有再回到过他的祖国意大利了,他是将其一生都献给了对他来说是异国他乡的中国。

       郎世宁先生是从康熙年间起,一共经历了大清康、雍、乾三代的清室王朝,为三位中国皇帝作过画师。巧的是,郎世宁先生所侍奉的这三代清室君王,都是皇绩卓著的明君伟帝,由他们爷孙三代所开创的大清帝业,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清康雍乾三朝盛世!在这三任清皇驾崩故去之后,大清帝国逐渐走向了没落。不知道是因为郎世宁画师一人能旺三代(帝王)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命运比别人更好?反正,在郎世宁先生的生前,他眼中的大清国,那是富强和威仪天下的!这也是他不愿再回到他那远在欧洲的祖国意大利的原因所在。

       做为一位满清宫廷里的洋人画师,他也不得不遵从于皇家的清规戒律,甚至还得如那些满清的朝官们一样,身着顶戴花翎和大清官服,像一个真正的“奴才”。除了获得特别恩准而不必蓄留长辫子和净身之外,他在清廷里的生活,与那些阉人宦官们并无太大的差异。不过,他却显得很满足,甚至是乐此不疲。

       郎世宁在中国的几十年间,他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浸化之下,有所改良与改变,已经不太像是他最早秉承的意大利古典主义的画风,更像是中国画的工笔写意。据说,那是因为他早先所侍奉的康熙大帝,不喜欢西画里的油彩原因使然。因为西式的油彩画在时间长了之后,油画的色泽会变黑显暗,这让康熙大帝感到特别的不舒服的。一代伟帝康熙爷喜欢色彩艳丽的君王形象,非常讨厌那些黑呼呼的西式人物肖像画。因此,我们现在所能欣赏到的郎氏遗作,颜泽都十分明艳,且有着中国工笔画和水粉画的影子,与西方传统的油画迥异不同,这是郎世宁入乡随俗后的妥协和被潜移默化的结果。

       可惜的是,清朝宫廷御用洋画师郎世宁先生的作品,大多都消弥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传世的佳作遗存量并不大,大多都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只有在北京的故宫里才能一睹郎氏画作的“芳”彩。

       不过,在我今天的博客中,要向大家介绍和分享的这幅郎氏名画《百骏图》,是现在被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里的藏品。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无法说清楚这幅郎氏遗作的《百骏图》,是如何从清宫大内里“奔跑”到江西这个远离皇城的地方去的?不过,以个人臆断,无非是当年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时被抢夺后又被遗漏在中国民间,或者是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指使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私带出宫以及在清王室覆灭后有人趁混乱偷运出来等历史事件中,由紫禁城流落到宫外的这几种原因造成的。不过,这幅郎氏的遗作,今至还能保存完好,存在在哪里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至少,这幅郎氏的珍品画作,没有蚀毁于曾经连绵经年的战火、没有被倭贼列强抢运至海外、没有被不肖子孙遗失在茫茫人海、没有被人当成“垃圾”弃之于荒野,甚至是没有因为种种原因而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等等,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应该好好地念一念“阿弥陀佛”了!

       郎世宁做为清宫里御用的画师,曾画侍于清三代的帝王。所以,他的作品多以皇家的生活景象以及帝王的形象或者是皇家的大事件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这幅郎氏遗画《百骏图》,就是以清皇家牧场的御马苑为题材创作的油画作品。

       做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族旗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游牧和游猎为生的民族。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也自称是马背上的民族。郎世宁抓住了清室皇帝爱马喜马的特点,精心媚献了这一幅讨帝王欢心的“拍马”式作品。果然,此幅拍“马屁”的油画作品,让雍正大帝的龙颜大悦,郎世宁先生也因此被皇帝长留于深宫大内,成为了清三代帝王都十分宠悦的御用画师。

       不过,用纯拍帝王马屁来形容郎世宁的这幅传世名作,显然是不够准确的。事实上,郎氏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煞费苦心的。在中国传统的国画作品中,曾有过著名的《百子图》,那是寓意和象征着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吉画。而这其中所谓的“百”这个中国字的本身,也是有着“满”和“全部”的意思在里面。因此,郎氏用整整一百匹形态各异的骏马,穿贯于这一整幅山青水秀的御马苑的美景之中,象征着“满”清王朝的人“马”兴旺,江山大统,真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样的一幅洋画师的绘画作品中,竟然能有如此的美意,难怪雍正大帝会如此高兴,这也是郎世宁后来得宠恃骄的原因所在。据说,郎世宁在清宫大内时,官品并不算太高,但几乎所有的朝臣大员都很巴结他,甚至还颜惧三分。这都是因为郎世宁是当朝皇帝身边的红人,以及他那与众不同的“御用洋人画师”的特殊身份使然。

       虽然,郎世宁先生是以画“动”人的,但他的作品的确值得推赏。我曾仔细研究过郎氏作品,发现他确实很聪明,或者说他有欧洲人的狡黠。因为,在郎氏的作品中,除了有中国式的工笔写意的“国”画技法之外,他还将西洋画的古典主义画风有机地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郎世宁先生将中国国画的颜料与西洋画的油画颜料结合使用,非常有创意。相对于其他的中国画家的作品而言,郎世宁的作品显得更有“颜值”感,色彩纷呈、斑斓有致、赏心悦目。

       在这幅郎氏作品的画面中,整整一百匹的皇家骏马或奔或卧或立或跪,或低首觅草或追逐嘻戏或踏水悠游,神态各异,跃然如生。在画角处,几个牧马人(满人)悠然神怡,好一幅人与自然合谐美“满”的画卷。

       在这幅郎氏的“御马”作品中,他变相表达了愿为清皇和中国儆效犬马之劳的决心和愿望,这是他的“洋奴”哲学,在他寄人篱下的异国皇苑,他这样的做法并不为过,或者说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意大利人郎世宁,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洋奴才”,的确是很有“才”华的,他为后世遗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画,是“中国画”的名家大师。

       在郎世宁先生的传世名画作品中,还有另外的几幅大作,也是很有收藏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我会在今后 的博客中,再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33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伏尔加的鱼
11-12
明日博客预告: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