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画之黄公望与《富春江山居图》

      在中国古代的传世名画中,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绘的《富春江山居图》是命运多舛的“苦画”之一,它甚至曾因过于受到溺爱而差一点就被人焚烧于殉葬的火盆之中,实在是惊险万分。而它能保存至今,纯粹是运气使然,是不幸中的万幸。

       据说,这幅元代的古画,是黄公望在年近八十岁时才创作出来的。而在元代,只是一介布衣画匠的黄公望竟然能活到八十岁高龄,也属罕见了。

       据说,黄公望是在三十岁之后才开始研习水墨技法的,而在这个年龄段才开始习画,当然也是属于晚赓后生了。

       年轻时的黄公望,走的是仕途,在江浙一带的地方政府里任职于小书吏,属于人微言轻的小官。后来,他因上司的贪腐案而受到了无辜牵连,身陷囹圄,囚禁了好几年。经年出狱后的他,看破了红尘,不再去走那仕途的末路,开始笃信起了道教,并效仿道士之所为,以占卜卖画为生,云游四方。

       虽然,生活的艰辛,使黄公望曾经饱经风霜,受尽磨难。但大器晚成的他,以心明志,不再去应酬那无聊的官场之戏,而是专注于国画写生和云游于祖国的山水。

    黄公望小时候曾生活在家乡富阳(今浙江杭州的辖域),杭州又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因而,黄公望从小就对家乡那人间天堂般的美景铭记于心,尤其是富春江,那里曾是他儿时长大和嬉戏的地方。黄公望在为小吏文官之时,曾大量临摹过先辈画师们的水墨丹青作品,久而久之,他的国画技法自成了一派,他也因此而成为了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大家。

       据说,此幅《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晚年时,送给一位道号为“无用师”道士的礼物。为了表达他对道家文化和道士挚友的感情,他将这幅家乡的山水风景画挥逸得十分飘逸和丰满。画面中,富春江两岸的山水如仙境般迤逦,好像就是一幅落墨于纸绢上的人间天堂。

       在黄公望的笔下,秋初时节的富阳风光中,云山雾绕、峰峦迭嶂、千山万壑、丘陵起伏、江环沃野、绿树成荫、峰转路回,十分壮观和养眼。在这仙境般的美图中,云烟遮郊舍,湖水荡晚舟,水天一色,好一派江南的好风光图。

       据说,为了创作此画,黄公望不顾年事已高,他每日脚着草履手持木拐,早出晚归,专程到富春江的两岸观察那在日月星辰中变化着的自然景色。为此,他一共用掉了他七年的宝贵时光,才将这幅作品完成。在此撼世大作出炉后不久,他就含笑西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黄公望创作完成这幅旷世巨作之后,他是心满意足地驾鹤而去的!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后升入的天国,他还曾在人间天堂杭州的富阳久驻过,是一个洪福齐天的画家大儒,真是好命之人。

       事实上,他的这幅《富春江山居图》流传到后世时,受到历代名人雅士的赏识和推崇,它一直在各朝各代间的名士大儒间辗转收赏。尤其是当这幅美卷传到了明代大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时,更是被推崇至伟,是此吴姓大收藏家爱不释手的珍品与珍宝。奇葩的是,这位历史上的大收藏家吴洪裕在其临终前,甚至还专门立下了一道遗嘱,要用此画为他同焚殉葬!幸运的是,当吴洪裕的孝子贤孙们把此画投入火盆之后,又被吴的世侄从火中抢救了出来。但是,此画的中段已经被部分烧毁了,一幅名画作品,被一分为二,烧成了一长一短的两幅残图。后人将那长幅的残画称为《无用师卷》(因是此画的后半段,有黄公望题赠无用师的墨迹,故而得名),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那幅短卷,是此画的前半段,因画首处有“富春江山居图”的字样,又仅剩下一小截,故被后人称之为了《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几年前,我们前任的国家总理***,用此两幅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的残卷的故事说事儿,在北京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借题发挥,以此暗喻台海两岸的祖国山河分治,也让此画身首异处,无法团圆。这虽然是政客用来说事的作法,却也无形中为这幅传世名画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关注度。

       ***先生在记者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此画之后,又有许多的艺术家和政治家们也都用此画为题,在上面大作文章,用以统战工作。甚至还拍了一部十分牵强无聊的同名电影等等。而这些,恐怕是黄公望生前未曾想到过的。

       个人认为,此画的残卷其实比那原件更有意境与意义,可以给人更多的遐想与念想。这就如那尊出土即残的米洛岛的维纳斯雕像一样,如今,她的残臂带来的美感,可能远胜过她当初被雕琢出的完臂形象。由此说来,这《富春山居图》的残图与米洛维纳斯的缺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名画也与我们人生一样,惟有残憾更可贵……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03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