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博客,我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俄罗斯男中音歌唱家演唱的一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典老歌《喀秋莎》。
本视频链接的是俄罗斯当红男中音歌唱家迪米里特的独唱,他的音色迷人,音质浑厚,感情丰富,他的演唱博得观众们的掌声阵阵。说实话,他的声乐技巧和艺术感染力是属上乘的,在当今世界歌坛,他也属于第一阵营中名列前茅的歌唱家。俄罗斯美声的传统发声法,是所谓的面罩发声法。在上世纪前,这种发声方法是与意大利腔体发声法(专业术语为:贝尔康托,即美声歌唱方法)为世界两大声乐流派。但意大利人的发声法,在整体效果上要比俄罗斯人先进一些。而迪米里特的发声方法,显然是融合了意大利人的技巧,因此他比他的其他同胞要更为出色。
然而,我个人浅见他在此曲的演唱中显得过于轻浮,没有厚重感和正确表达此曲的丰富内涵。此歌唱家我并不熟悉,也是第一次听到他的演唱。不过,做为俄罗斯籍的歌唱家,应该是比我更熟悉和了解那场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战争的。所以我有些诧异,此艺术家为何如此诠释这首名曲。
这首前苏联的名曲,是一位名叫伊萨科夫斯基的诗人,在诺门坎战役时,应景创作的一首“主旋律”情诗。后被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谱成歌曲,在那场旷日持久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广为流传,是当时最受欢迎和喜爱的歌曲之一。与此作曲家和作品齐名的同时期俄罗斯作曲家及作品中,只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神圣的战争》可以相提并论。而那首雄壮激昂的歌曲,直接伴随两千万苏联好儿女捐躯在伟大的苏德战争的战场上。与此曲不同的是,《喀秋莎》表面上是一首情歌,却区别于其他情歌的表现形式。它没有那柔声细语的抒情,没有那你侬我侬的缠绵,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甜言蜜语。完完全全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情歌,居然还受到那么多青年男女的喜爱和推崇,并且流传至今,仍然还是那样拔动“情”弦。
这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流传的苏联爱国主义情歌,因为这场严酷而伟大的战争而闻名于世,更因这受到血与火的洗礼而注入了全新的意境和免俗的情怀。据说,在俄罗斯冰天雪地的战地,手持冰凉的武器,趴冰卧雪的年轻士兵,因为这首歌而热血沸腾,英勇杀敌,只为那心中美丽的喀秋莎……
其实,喀秋莎并不是一个少女的幻影,她是苏联战士们真正的情人。那是一种苏联自行研制生产并大量用于实战的,被称为喀秋莎的多管火箭炮。它的杀伤力极大,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炮火倾泻在同一方向的敌军阵地,曾让德军闻风丧胆。德国人称这多管的火箭炮为“斯大林管风琴”,这大概是热爱音乐和浪漫的德国人的幽默吧,而俄罗斯人却亲切地称呼她为喀秋莎。
这首被战争的硝烟和炮火洗礼过的歌曲,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她那鼓舞人心的词曲,将爱情融入神圣的战争。因而在战后,前苏联政府特别为她修建了一个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音乐史上绝无仅有。
我曾听过许多版本的此曲演绎,最喜欢的是前苏联红旗歌舞团的演唱,他们的演唱雄壮大气,波澜壮阔,有气吞山河之感,使人无法想象这竟是一首男欢女爱的情歌。
现在大家明白我之前的诧异了吧?迪米特里先生在这此曲的演唱,是把这首情歌抒情为真正的情歌了,而少了那“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火箭炮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的英姿飒爽和铁血豪情。
最后,送上最新的EDM版本《喀秋莎》,看看中国小姑娘是怎样演绎这一首经典歌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