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掠影

       中国的大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号称是“东方的巴黎”,也被称为是“冒险家的乐园”。

       冒险家的乐园是什么样子,我不清楚,但法都巴黎长成什么样子,我倒是还算清楚的,毕竟那里是曾“亲自”去过的地方。而这著名的大上海又能长成什么样子,我竟然也是不清楚的。因为,在我的人生前几十年间,竟从未涉足过此地,真的很陌生。这样的情况,曾经让我哥哥的小舅子十分诧异、惊讶不已!他认为,中国人必须去过的地方之一,就是上海了!而见到我这从未到过上海滩的另类人士,实在是不可思议!

       其实,在我的人生轨迹中,中国一线的大城市都曾长待长住过,但要除去这著名的大上海。不过,上海滩的大名,是在我儿时就如雷灌耳,大名鼎鼎的!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看过一部当时很有名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我差不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才知道了“上海”这个城市名。在那部影片中,穿着布衣胶鞋的解放军农村兵们,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经受着物质的诱惑和人性的考验。也是在那部电影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大上海与国内其他城市是不同的。后来,在热映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我又再一次通过银幕与这繁华大都市遥遥相对。不过,我当时所看见的大上海,仅限于在银幕上,并非真实的世界,且只能观一斑而不知全身,局限性极大。再后来,由港星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火爆荧屏,大上海又一次闯入我的眼睑,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想法,但那也是旧上海,并不是真正的上海。然而,直到那时的我,还是没有能踏入过这中国最大的城市一步。

       终于,在新世纪开始之后,我有了数次漫步于上海滩的经历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新和更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她也在我心中不再如往日一般陌生了。

       第一次到上海的往事已经很远久了,现在有些模糊不清,大约是应邀参加了一次国际艺术节,是一次国际规模的艺术赛事活动,好像地点是在长宁区。还好,在那次的国际比赛上,我的学生一举获得了该赛事的唯一一个国际金奖,兴奋之余,好像竟然忘记了到上海的繁华街道去逛逛,徒留下些许遗憾。第二次去上海的记忆还很深,因为当时的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恰巧我的恩师又从美国回来,途经上海转机约我见在那里见面。不巧的是,我当时正带着台里采访组远赴广东揭阳、普宁等地的采访中,真是跺脚急!还好,由于是我制定的采访计划,且已经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实地采访了一段时间,于是我压缩了后程的采访日程,提前采访结束,才得以从汕头机场直飞到上海,去与恩师面会。可能是因为对这次世纪之约过于兴奋,或是因为有机会再赴上海滩的原因使然,我竟然在得意忘形中把一个装着好几件我最钟爱的外套包包遗落在了汕头小机场的候机室里,而且还毫无感知。直到飞机准备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时,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少了一件随身物品!空中小姐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汕头机场联络,但那个包包已经再也找不回了。后来想想,估计是因为上海人民瞧不起我那几件“丢人现眼”的广东造衣服,所以才会“悄悄地”遗失。好在繁华的大上海有的是我心仪的服装,让又我徒添了好几件“上海产”,正应了那句老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丢了包包的我,虽然有些不快之感,但因为马上将与已经分别十年之久的恩师相见,以及又一次“降临”大上海,顿时间又一扫阴霾,继而欢天喜地了!这多少有些阿Q的意思,但我也顾及不了那么许多了。不仅如此,能再度来到这大上海,还有别的原因让我兴奋不已!那是因为在上海市,有我许多的老同学与挚友,还因为这时的上海,正处在上海世博会的准备期。说来也巧,在我来上海之前的几个月前,我接到上海的一位老朋友的邀请,主导上海世博会中的“柬埔寨馆”古迹雕塑的复原工作,要一比一恢复柬埔寨著名的吴哥窟部分遗迹。为此,我从北京和广州的电影制片厂中征调了几位非常有经验的美术师和特殊道具制作师,专门在上海开工复制这人类文明的遗迹。所以,此次的上海之行,可谓一举多得。

       记得当朋友把我接到锦江饭店住下后,我立即马不停蹄赶往了雕塑制作车间,现场就艺术复原的柬埔寨群雕进行了指导和改进,甚至亲手砸毁了几处我不满意的雕像!好在这些电影艺术家们都曾与我多年在拍摄现场工作过和合作过,他们对我处事的风格早已熟悉,知道我对艺术的再现和表现的要求是近乎于苛刻的,所以他们并不计较我什么,只好默默地重新按我的要求再重塑一遍。处理完公事,我按时间在浦东机场接到老师,一同去了世博会的现场参观。

       那时的上海世博会现场,还是一个硕大的工地,一切都在筹备与准备之中。唯一有些规模的,是那座大红色的主体建筑。当时,世博会组委会正在“假模假式”地登报征集这个主场馆的名称,我也为此曾上报过一个很好听又极好记还特别提范儿的名字~“大红鼎”。不过,组委会似乎早有自定名,为其取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好像叫什么什么“东方某某”之类的俗名,现在已不太记得清了,后来还是因为他们自己都嫌这个名字不好听,遂又更名为“中国馆”了,反正没用我起的这朗朗上口的“大红鼎”,让我十分遗憾。尽管如此,由我指导成功重塑的柬埔寨吴哥窟群雕,还是得到业界与各国嘉宾的一致认可,连柬埔寨总理洪森先生都亲自颁奖予以了肯定,这也算是我对上海世博会的一点贡献吧,多少有些安慰奖的意思。

       从世博园出来,我人生第一次站在了上海外滩俯瞰黄浦江,心情十分舒畅!昔日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就在我的脚下和身边,总算一览无余了!但这并不是大上海的全部,好在后来还有去南京路和淮海路逛过了,不然,就这样子回去,究竟到未到过上海,那也是“跳进黄浦江也洗不清”(上海话)的。

       著名的上海南京路,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的奢华,与北京的王府井或广州的北京路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我是白天去的,连霓虹灯也没看见,无法想象当年“南京路上好八连”是被怎样的“光怪陆离”所迷惑的?不过,南京路上有许多上海名小吃还是让我食欲“满怀”,大快朵颐的。其实,在我印象中,上海城隍庙的小吃应该最为正宗的,其中首屈一指的名小吃,应该是灌汤包。上海城隍庙在哪里我并知道,感觉更像是在这繁华的南京路上,因为这里到处都在售卖城隍庙的灌汤包,而且价格并不便宜!尽管如此,仍然趋者甚众,外地游客都把这里的上海城隍庙小吃当成正宗了。可能上海本地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眼中,能来这里吃上海小吃的人,无疑都是他们瞧不起的“乡下人”。而我和我的恩师,也就此成为了这如过江之鲫的“乡下人”中的一员。

       印象中的上海人,小资情调很是浓重,她(他)们生长这吴侬软语的上海滩,骨子里有着一股清酸之气,这也是我多年对上海娇柔造作的小资女人还有那嗲声嗲气的上海小男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也曾对上海和上海人有着偏执的印象与偏见。不过,在我亲身走进上海和走近上海人之后,这样偏执印象已大有改变与改观,不再是从前固有的偏颇了,这是眼见为实!我所接触到的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都是很热情、友好和友善的,并没有从他(她)们的眼神和语气中,感受到那盛气凌人的不对等!这也许是因为时代的改变,连上海“城里人”也不再是从前那样的孤芳自赏了。当然,做为“乡下人”的我,也就用不着再“仰瞩高看”这些上海滩的“城里人”了。

       说到“高看”,那著名的高塔“东方之珠”还是应该去看一看的。当我登入塔顶,战战兢兢趴在透明玻璃看着脚下的“小上海”时,多少是有一点儿恐惧感。然而,这“东方之珠”的高塔,并不是我登顶的最高塔,像北京的中央电视台转播塔、广州的小蛮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吉隆坡的双子塔还有奥克兰的最高塔等等,都不比这“东方之珠”矮多少!但惟有这上海的高塔让我有了些许的“恐高”之感,不知何因!后来我终于是想明白了,正是上海塔的透明地下玻璃让我得了“恐高症”,就如日前湖南张家界新开通的透明玻璃吊桥一样,多少胆小的游客,是哭着喊着被人拖过桥的!而我当时的恐惧感,竟也是与大家差不多的。受到惊吓后的我,胃口却极其地好,感觉是被吓饿了,就是来头牛,我也能生吞了!这是典型的“化恐惧为食欲”,让大家见笑了。好在那塔顶旋转餐厅里的西式牛扒很合我的心意和胃口,是我吃过最满意的西餐之一。同时,透过旋转餐厅的玻璃,整个大上海一览无余,算是将上海大世界尽收眼底了!这次来到上海滩,终于不虚此行。

       当然,上海的美食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式的菜肴,这里的上海本帮菜也是非常出名的。美味的上海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此还衍生出了外帮菜和杭帮菜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吃这里的泥螺、硝肉硝蹄、熏鱼和煮干丝和大黄鱼,这些菜肴精致细腻、耐眼入口,一如那上海人的性格,很小资。除此之外,上海的大排(卤肉)面也令我垂涎,还有特色的菜肉骨头饭也很好吃的,很像是北方的“折罗”、烩饭或什锦烧饭!这样的烩饭,让我想起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上海人家煮食过的类似美食,那样的情景,曾让童年的我对上海美味充满了遐思……

       如今的大上海的确很大,特别是在浦东新区开发之后,偌大的上海面积又徒增了许多。不过,我对宝山似乎更有感情一些。那是因为,我父母曾工作过的单位中的一部分同事,后来迁居到此,这里还有许多我的老同学、老朋友。我在后来再到上海参加影视节时,曾在宝山小住,还与这些老同学们亲切会面,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记忆犹新。

       上海是一块福地,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乡下人”来说,这里真正是梦想家的天堂!我的几位儿时玩伴,如今在上海滩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如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先生(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先生(现在是上海歌剧院院长)、男高音歌唱家陈剑波先生(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还有我的发小二曼兄弟,也自称是“驾校教练中唱歌唱得最好的,唱歌家中教车最好的教练”了!每每当我到达上海,他们都会腾出时间与我欢聚,带我遍食上海的美食、遍游上海的美景!在此,特别感谢这些新上海人朋友们的热情款待,希望你们都有到广州一聚的机会,让我这个新广州客家人尽一下地主之谊!

       在我的印象中,上海的里弄很是有特色的!不过,现在的上海弄堂已不再是往昔街道狭窄、甚至是可以楼对楼抻出竹竿晒衣服的小里弄了!这样的老上海旧居现在已不多见了,虽然有的地方仍沿用着旧的某某里弄多少号这样的旧地名,但多数已“名不符实”了。新的大上海,正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将钢筋水泥所垒砌起来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堆现在人们面前,她不再是精致细腻、古朴素华和奢艳绝代了,这多少是有些让人遗憾之感。

       不过,以我在上海偶游几日的浅历,是无法详叙这厚华深邃的大上海的。这篇博文,只能是一点点“掠影”而已,算是偶感而发吧……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7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