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诗
(清代庙堂江湖轮流坐庄叹)
清朝明月太平关,
庙堂京都天王还。
但使蒙古名将在,
不教江湖过泰山。
可诗
2020-5-7
写于羊城珠水河畔
清朝道光年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太平军余部捻军在首领遵王赖文光率领下,英勇不屈,继续坚持在山东一带与清军周旋作战。有一次,太平军将领宋景诗率领的队伍,不幸中了奸计,被清军将领曾格林沁的军队,围困在一座小城内。
曾格林沁看着急速退进小城的太平军 ,心想:”你们在里面,不困死也要饿死。” 小城的民众因连绵战争,早巳撤离得一干二净,该城基本是一座空城。 宋景诗的队伍因缺乏粮食弹药补给,深深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宋景诗与部将们在大营内,日夜盘算谋划,如何才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他们群策群力,冥思苦想,最终想出了解围的妙计。 首先,他们在全城各家各户,开展大搜查,喜出望外地在一家大户人家的地下室,发现储藏着大批未切成马料的干麦杆,而且同时还有一批屯积的小麦。这下子坚定了他们守城的信心。
于是,他们利用麦杆扎成很多假人,并让假人穿上太平军的服装。 有一晚,趁着朦胧夜色,太平军在城上擂鼓呐喊,佯装要开城出击的样子。然后将这些假人,用绳子吊着,从城墙上往下放。 围城的清军在睡梦中被惊醒,从帷帐中跑出来。在朦胧月色下,看到城墙上爬下很多太平军战士,曾格林沁下令弓箭手乱箭齐放,射向这些假草人。太平军不断将假草人轮番放下收上,折腾多次后,从中获取了大批弓箭弹药。到了黎明时刻,太平军大呼三声“谢谢!”随即鸣金收兵,气得曾格林沁七窍生烟,大呼上当。
过了几天,又是掌灯时分,城内太平军如法炮制,又将假人从城上往下放,伴随擂鼓,震天喊声传四方。这一次,曾格林沁变得老练了,按兵不动,只是叫人监视城墙举动,不作任何反映。闹到后半夜后,太平军丢下几个假草人在城墙脚下地面,便鸣金收兵。清兵等了半天,未见太平军有什么动静,只好纷纷回营睡觉。
拂晓时分,万籁俱静,城墙脚下躺着的几个假草人中,其中一个慢慢向前匍匐爬行,趁着夜深人静,偷偷游过护城河,溜入清兵军营内,出其不意杀死一名值夜看更的清兵,换了服装。然后摸了一匹快马,冲出清兵军营,向太平军总部赖文光驻地飞奔报讯去了。 曾格林沁闻讯后,大骂部下官兵无能,即刻命令全体清兵加强戒备,防止太平军偷袭。
赖文光得到宋部被围的消息后,马上派出一支精兵强将的队伍,跟随报讯的士兵,杀回小城救援。 救援队伍抵达曾格林沁清兵军营附近时,他们选择了曾部守卫最薄弱的小城北门周边位置的小树林下马隐蔽,并按约定向天空发射出三支带火的响箭。
城内太平军看到信号后,马上鸣金擂鼓,摇旗喧哗呐喊,佯装出城攻击的架势,但过了一阵便马上安静下来,变得鸦雀无声。如此这般,此行动重复多次,令曾格林沁大为怒火,丈二金钢摸不到着脑袋。当太平军采取最后一次嘈闹行动时,天色接近黎明,曾林林沁已被弄得疲惫不堪,于是他指示留下几个监视的士兵外,命令其余大部分人马回营休息睡觉。 城内太平军见状,马上向天空发出三支带火的响箭。城外整装待发的太平军救援队伍看到信号后,大队人马迅速杀向小城北门外的清兵营房。与此同时,城内部分太平军将士,打开小城北门,放下吊桥冲杀出来,与救援队伍汇合,一齐向清兵发起猛烈的攻击。
清军大批人马,被城内太平军虚虚实实的战术整整折腾一夜,已经筋疲力尽,不少人早已进入梦乡熟睡,毫无战斗力而言,很多清兵睡眼蒙胧,分不清东南西北,便成了太平军的刀下鬼。 当曾格林沁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知道大事不妙,马上集合清兵人马,向小城北门方向冲进来的太平军发起反击。此时小城北门城楼上,突然响起太平军鸣金收兵的鼓声,正在清兵营内冲杀的两支太平军队伍,毅然决然迅速退兵,快速退回小城内,收起吊桥,关上城门。
正当曾格林沁十分纳闷,无法摸清太平军的真正意图时,小城内太平军的队伍与救援队伍,在部将宋景诗的统一指挥下,快速打开小城南门,放下吊桥,向守兵极少的清兵南门兵营进攻,拼力冲杀,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迅速穿过了清兵大营,快速向太平军总部驻地飞速前进。 曾格林沁还未清醒过来,清兵营内被太平军轮番冲杀,已陷入一片混乱,清兵队伍完全失控,无法发挥战斗力。
宋景诗领导的太平军队伍,在对清军的战斗中,斗智斗勇,一直在使用三十六计之” 连环计”,采取逛敌的办法,整夜反复折腾清军,令其队伍疲劳不堪,行动迟滞丧失战斗力。
这种整夜扰敌行动,一方面使清军自己束缚自己,变优势为劣势,另一方面造就城内外太平军配合行动方便进攻,最后使队伍完全脱离了清兵的控制和包围,在回归赖文光队伍驻地的道路上安全行进,完成了胜利突围的任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