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原本为了宣传“世界读书日”准备的一篇文章,放在我博客的“草稿箱”里已经很久了。不过,今天是今年“高考”结束的翌日,看着那些在高考考场上“搏杀”回来的读书郎们兴高采烈的高兴劲儿,触景生情、突发感慨,临时决定将这篇博文放在今天发表了,以此对于“读书”和“读书郎”的这个话题,略表我的敬意。
既然这是一篇献给“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文章,那我就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世界读书日”的来历吧。在上世纪一九九五年的时候,由“世界教科文组织”创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读书“节日”,最早设立这个“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为了将该国际组织曾经于更早期的上世纪七零年代时,向全世界发出的“将阅读走向社会”的号召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而定于在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为国际性的读书节日(即“世界读书日”)。据说,之所以会设定这个日子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这一天是世界三大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以及“维加”先生共同的卒年忌日,甚至还很巧合地与其他几位世界著名作家的生日和辞世之日是同一天,故而才选用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这些已经逝去了的世界大文豪们,并以此推崇、推进国际性的“读书”活动。
正好在这几天里,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所以,今天的这篇博文,就结合那些刚刚参加完高考的“读书郎”一起,来谈一谈有关“读书”的这个话题。另外,应我一位老朋友的要求,还将在这一篇有关“读书郎”的文章里,谈一谈我个人对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诞生的那一代“读书郎”们的看法。于是,这一篇有关“读书”话题的杂文,就结合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浅聊一下,这两代“读书郎”们的“读书人生”吧。
我在过去的博客文章中曾经这样说过,上世纪六零年代末出生的那一代人,应该算是不幸之中“有”(万)幸的一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若干,请大家容我慢慢地道来。
在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那个时间点出生的中国一代人,曾经因为幼小、还不懂事等等原因,侥幸躲过了那场文化浩劫的最初、最惨烈和最“白痴”的几个阶段。当“邻家有郎与我一起初长成”的时候,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读书无用论”刚刚才过去了不久。当我们一只脚踏入了校园学习的时候,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也正好宣告结束了。不过,我们这些“读书郎”在那时候所能获知的信息量和知识源,却仍然是贫乏得很,求学求得是可怜兮兮的。
记得我们从小时候起,能够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的“文化”来源,除了模仿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之外,就只剩下那几册干瘪瘪的课本了。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没有如今一般发达的文化资讯,中国人甚至连普通的电视机都还未能普及呢!于是,能在课外阅读到的那些书籍,就成为了当时我们努力追逐的目标了,这是我们当时最重要的文化营养来源。相形之下,我们这一代人,比起我们的哥哥姐姐们曾经背起行囊“上山下乡”,成为了“知识青年”的新一代知识“文盲”们来说,我们还算是幸运的。
在我们的哥哥姐姐们正在孜孜不倦地钻营着,目标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自食其力的“铁饭碗”,成为有别于那些“待业青年”、普通工人或是一般职员的“求知”时候,我们所追逐的目标,已经是书本上知识和大学的学历了。于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后成为了“天之骄子”大学生的比例,是要远远高于我们的哥哥姐姐们的。当我们的兄姐们为了工作、工薪还有老婆、丈夫、孩子一大家子人不停忙活着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沐浴着知识的雨露阳光而愈发地朝气蓬勃。那时的我们,在浩瀚无垠的书山文海中畅游着,是一代幸运的“读书郎”。
然而,曼妙的时光总是短暂无痕,匆匆而去。如今的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突如其来的互联网搞得不知所措,往昔“挑灯夜读”时的情景,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各种包装精美的大部头书籍,几乎都成为了装饰而用的摆设品,那可真的是“轻掸藏书格,飞尘迎面拂”。这个时代的图书价值与价格,已经不能再与过去的书籍与文化同日而语了。
但是,所有现在的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曾为“读书郎”的经历和历史。而且,就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也不能削弱我们过去因为“读书”而获取到的知识含金量。相反,由于岁月积淀下的知识厚重,已经成为了我们人格的力量,成就了我们除却钱腥铜臭之后的儒雅书生气。这是要感谢那些曾经被我们当成了废品,称斤论两卖给了收旧物的货郎们,或是干脆付之一炬的那些废书、弃书的。
如今我们的这一代,大多数人已经成为了单位里的中流砥柱,或是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可能大多数人再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细嚼慢咽地品读那些开卷有益的纸质书籍了。就算是有空偶尔地翻翻书,那可能也只是匆匆然一带而过。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带黄金屋”。其实,我们在书本中得到更多的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力量,那是真正的“上善若水、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象希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这可是装都装不出来的文化风度,是我们这些“读书郎”做人的态度。其实,真正的读书郎文化人,本质上应该是坏不到哪里去的,都是儒雅可信的文化阶层人士,是善良无邪的知识朋友。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读书获取的那些知识,煅造和约束了我们的丑陋本性使然。
在许多人看来,所谓的“读书郎”,即是“文化人”。可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真正的“文化”究竟是些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我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的具象表现又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还是指人生的阅历?其实,这些解释和解读都是不完全的,仅仅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早些时候,我曾经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有关“文化”的一个很靠谱解释,说“文化”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和表述的。
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二:无需提醒的自觉;
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个人觉得这样解释是有些道理的,但这也不是“文化”内涵深邃理解的全部内容。在我看来,在“文化”里面,还包含了知识在内心深处的情愫反转、纠结之后的沉淀,以及在夕阳暮色中的厚积薄发,如那晨曦朝阳里的轻云飘雾,自然而壮观。当然,“文化”本身还有着不可以用物质与金钱购买和交换的特殊属性,那是不可简单复制的知识积淀之后的文化底蕴、力量和人格魅力。
其实,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和教养,与读不读书是密不可分的。而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同样也十分的重要。我很庆幸,我个人的“书单”还算是厚重和正能量,它们让我拥有了知识与善良、正直、人格与人品,这样的正能量,组成了我无愧于身心的人生。
我是无怨无悔于曾为“读书郎”的,虽然,古人亦云“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智慧,是我们从读书学习以外的别处所得不来的!那是“读书郎”的本性与本分,也是大理至简的真谛所在。
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新时代,纸质的图书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如今的“读书郎”们,早已经习惯于“一机在手天下走”了。我个人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觉得如今的“电子书刊”已经快成为了“快餐文化”的代名词了!真正因为读书带给我们的知识、快乐与力量,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这难道不该算是文化的退化和悲哀吗?
当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做为老一辈“读书郎”的我们,不能默守陈规,也须要“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不应该在“高科技”的幌子下面,摈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好的书籍应该是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
有一句老话儿是怎么说的来着,“开卷有益”!大家应该还记得吧?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
在我看来,永不言悔的,就是“曾为读书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