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著名画家的排行榜中,意大利人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无疑是名列前茅的。达芬奇的画家“名次”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现在,从来还没有任何一位著名的画家能够超越。这说明,达芬奇的艺术造诣及其作品是非常值得推赏的,如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的这幅达芬奇的名画作品《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就是在世界名画长廊中,“星”光熠熠、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名画作品之一。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画坛的三杰之一。
这位在画史留名的意大利著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用他手中的画笔为后人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我在之前的博客中,曾向朋友们介绍过他最著名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在今后的博客里,我还将继续向大家推赏达芬奇的其它世界名画作品,敬请关注。
今天博客所介绍的达芬奇名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在他人生低谷和生活窘迫时“被迫”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达芬奇在这样的窘况之下的艺术创作,与另一位和他同时期的世界美术巨匠米开朗琪罗创作世界名画《创世纪》时的状态有很相似之处(关于米开朗琪罗及其作品,我也会在以后的博客中再另外介绍和分享给大家的)。
达芬奇的这幅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专门为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里的道明会修道院绘制的。据说,达芬奇在接受这个壁画创作时,是很不情愿的,曾被达芬奇本人当成了“一项不重要的工作”,因为他是“不得不去谋生”(而创作)的,这是达芬奇当时的原话。
为了完成这幅为了“谋生”而被动去完成的“一项不重要的工作”,达芬奇采用了最传统、最普通的平行透视法进行创作。从达芬奇当初这样的创作态度上看,他的创作初衷并不算“诚恳”和严肃,多少有些敷衍的味道。不过,达芬奇最后创作完成的这幅壁画,“阴差阳错”地被他赋予了与传统绘画技法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是后话。
达芬奇所创作的这幅壁画作品,是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这个著名的《圣经》故事,曾被许多画家用绘画或雕塑的艺术形式再现过。就这幅作品的题材来讲,并不算新鲜,这也可能就是当初达芬奇并不愿意接受创作此画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在现在所有已知的美术作品中,以耶稣“最后的晚餐”为题材所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当中,达芬奇的这幅壁画作品是最为著名的,也是别的画家及同类作品所无法超越的。
达芬奇创作的这幅壁画作品,是他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道明会修道院墙上的壁画作品。这幅名画所表现的内容,是耶稣基督与他的十二门徒们在一次著名的“晚餐”中的情景。
在《圣经》故事中,那天在“晚餐”上的耶稣,面色凝重,忧心仲仲,他的内心里已经预知了即将发生的一切。晚餐的席间,当耶稣基督对着自己的十二个门徒,缓缓而平静地道出:“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的时候,他的众门徒们顿时像炸开了锅!他们各自的表现都不相同,或惊恐或愤慨或紧张或痛苦不堪或相互辩解表白或彼此猜疑,这样的场景设置,如同是看一幅人世间的戏剧众生像,十分逼真写实。在这“最后”的时刻,耶稣基督身后的窗外,夕阳落日的余辉,托亮了他的神圣身躯,把这位即将赴难的耶稣基督映衬得圣洁而庄重,如同是圣光环顶。
在这次的晚餐宴席中,那个为了只值一个奴隶的价钱(据<圣经>记载,是30个银帀)就出卖了耶稣的叛徒、告密者犹大,此刻的左手上正紧紧攥捏着卖主求荣换来的钱袋,他显得神色慌张,哆嗦着右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耶稣也在伸手触碰的一个盘子。先知基督那充满哲理的嘴似乎正在说出那句未卜先知的话:“他(出卖者)正与我的手伸向了同一个盘子……”
这就是《圣经》故事中,著名的“最后的晚餐”桥段。达芬奇的同名油画,将这个故事的场景,“真实地”还原和再现了。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对于告密者“犹大”的解释,是因为“撒旦侵入了他的肉体与灵魂”。关于“撒旦”这个名词的解释是“魔鬼”的意思,他在西方人的认识中,所代表的阿拉伯数字符号是“666”。所以,这个“666”的数字,是我最厌恶的一个阿拉伯数字,没有之一。不过,有许多的中国人却特别喜欢这个数字,这大概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西方世界,这个代表着魔鬼的数字“666”,在中国人眼里却是“顺顺顺”。其实,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太明白,为什么阿拉伯数字“6”会代表着汉字里的“顺”?很简单,数字“6”与汉字“顺”的渊源,是因为中国人在“猜酒令”中划拳赌酒时的“六六顺”。这样的解释大家应该能明白了,不过,如果大家知道这个来历之后,会觉得这个数字“6”,还是个吉祥的数字吗?恐怕就未必了。中国人喜爱数字“6”,无非是想讨个好“彩头”,若是知道这个数字“666”是与“魔鬼”有关的话,可能会唯恐避之不及呢!不过,中国人常常会将这个阿拉伯数字“666”,用于其个性化的手机号码、车牌或密码等等,是特显无知和没文化的表现。
可能也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除了这个阿拉伯数字组合“666”之外,西方人还认为不吉利的阿拉伯数字是“13”,也是源于这个圣经故事的。
在耶稣基督与其十二门徒一起共进的这次“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与门徒人数加起来是人数总合是阿拉伯数字的“13”。在耶稣被犹大出卖的这个逾越节,正好还是个星期五。所以,西方人认为,若在月中的“13”号那天,又恰逢是周五的话,将是一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
题外话,记得是在去年的某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在某个月13日的星期五?),前央视的名嘴“毕姥爷”也因被同桌“友人”的出卖而曾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于,有人就拿出达芬奇的这幅名画作品与之相比较,说毕姥爷的“最后的晚餐”与这个圣经故事,有若干若干的相似之处。例如毕姥爷的晚餐,竟然也是一次“13”个人的聚会晚餐,这样的巧合,与耶稣基督受难前的那次晚餐如出一辙等等。不过,这显然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解释,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说毕姥爷的最后晚餐,与耶稣基督的那次晚餐有什么相似或雷同的话,那只能说毕姥爷与耶稣一样,都是被“朋友”出卖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基本肯定的,那就是“毕姥爷”的确是去参加了一次,与这个圣经故事相类似的“最后的晚餐”。毕姥爷这样的聚会“晚餐”,对于这位央视前名嘴来说,是真正的撞见“鬼”了!
耶稣基督的门徒犹大之所以会出卖了耶稣,除了因为他贪财,还因为他的灵魂已经被魔鬼撒旦所控制和奴役了。据《圣经》上记载,叛徒犹大与犹太大祭司约定的是,如果看见了他与之相拥吻的人,就是可以确认的耶稣基督本人。事实上,耶稣基督心里早已洞察和先知了犹大的一切,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与这个可耻的告密者照常例拥吻道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耶稣基督被犹太大祭司带来的伏兵所擒拿俘获。最后,耶稣基督被人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完成”了耶稣基督的受难过程。因此,人们也称这种卑鄙无耻的叛变出卖的行为是“犹大的亲吻”。
《圣经》故事还说,叛徒犹大在耶稣被钉死之后,他的身心都被恐惧和自责所困扰,最后自感罪孽深重而选择了自缢身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犹大死后,那个围捕和杀害了耶稣基督的犹太大祭司,最后是用他准备支付给犹大的告密费(那30个银币),买了一块墓地埋葬了告密者犹大,史称“血田”。这个“血田”的意思是:“充满着血腥气味的土地”。正是在这块流血的田地上,叛徒犹大被脏血浸朽,而耶稣基督却获得了永生和永恒。现在,这块曾经掩埋过叛徒犹大尸首的肮脏田地,位于耶路撒冷的城郊,是专门用于埋葬无主外乡人和异教徒尸首的乱坟岗。自然,叛徒犹大的墓地,也就无处可寻了。
不过,以慈悲为怀的耶稣基督的圣意解释,叛徒犹大已经用他自己的方式为他的可耻叛变行为赎罪了,耶稣基督并没有继续追索犹大的罪恶灵魂来赎罪。圣经上说,耶稣基督在受难钉死的三天之后,神奇地复活了,并得以永生不灭。恐怕,这样的圣迹永恒,已经在九泉地狱之下的叛徒犹大是无从知晓的……
耶稣基督慈航以渡,以德报怨和慈悲为怀的布道,是基督教的教宗和教本义。
有趣的是,达芬奇正是借用和利用了这个《圣经》故事中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和创作来表达了他自己心情。
据说,达芬奇因感愤于自己为了获得那点儿微薄的创作费用,“出卖”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绘画选材以及创作激情,他觉自己更象是那个手里紧攥着钱袋子的叛徒“犹大”。不过,他对犹大形象塑造的选择,却不是他自己的容貌。据说,达芬奇本人一直都很自恋,为此,他曾经将他的自画像隐藏在了他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之中了,达芬奇才不会把自己“丑陋”的形象绘制成叛徒犹大的呢。他认为,这个遭人唾弃的叛徒犹大的形象,是可以另有选择的,而且是非常符合他心目中的叛徒形象的选择。这个生活中的“犹大”,就是那个挑剔、狡黠和冷酷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里的修道院院长本人!原因竟然是那个修道院院长克扣了达芬奇的工钱,引起了达芬奇的愤怒和不满,他以这样的方式,“报复”了那个“奸滑”小人。现在想想,也真的是很可笑!达芬奇在世界画坛上的地位崇高无俩,他还是我最喜欢的西洋画家。不过,我一直都认为达芬奇本人就是一个奸猾的小人、小市民!尤其是他在金钱方面的贪婪卑劣和龌龊,让我所不齿。但是,他的绘画作品却是无以伦比的,在这一点上也是没有错赏的!在我所熟悉的著名画家当中,像达芬奇这样的艺品高尚、人品低贱的艺术家,恐怕只能是跟中国的宋徽宗赵佶相提并论了。但我实在想象不出,一个艺术家的人格,怎么能具有这样天壤之别的两面性呢?我是做不到的,所以也无解。
据说,当时那个修道院院长本人并不知晓,自己的“光辉”形象,竟然被画家达芬奇画成了叛徒犹大,并永嵌在这幅自己出钱请达芬奇创作的修道院壁画之中了。这的确是达芬奇恶作剧式的捉弄方式,可怜那个修道院院长,被人“出卖”之后,还乐不可支地数钱给了达芬奇,以表“谢意”。不过,这个“丑陋”的院长应该是“划算”的,他的“形象”能世世代代被人所瞻仰,就算是“犹大”也值了……
后来,这幅达芬奇的壁画作品,被人们推尊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绘画作品的崇高地位,是达芬奇在世时,自己也没有想过到的。
不过,我们现在所能欣赏到的这幅达芬奇名画作品,因年代太过久远,加之在几百年间的岁月摧蚀和保护不力,现在的画面上已经斑驳陆离,损坏严重。在经过后世的画匠们多次的修补,现在所保存下来的这幅壁画作品,已经不再是当年达芬奇笔下的原貌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后人们对这幅壁画的喜爱和欣赏,尤其是对达芬奇本人的推爱与崇敬。
我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这幅达芬奇作品的小故事,在此分享给大家。据说,前俄罗斯总统韦德梅杰夫在访问意大利时,曾与意大利总理一起在此画前留影。摄影师为保存下这个“历史”的瞬间,故意违反了文物保护要求,使用了闪光灯来拍照。这件“丑”事曝光之后,立即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口诛笔伐。不得已之下,意大利总理只得在公众面前为此深刻道歉!而那位俄罗斯前总统,则被意大利人评为了“最不受欢迎的人”。可笑吧!其实,在我看来,名人与伟人的嗜好也与常人是一样的,总是喜欢“到此一游”……
这幅达芬奇的世界名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就介绍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会对这幅世界名画有所了解与认识了。我的许多朋友,都是在看过我的画评博文之后,再到卢浮宫或其它博物馆欣赏世界名画时,才真正知道如何去欣赏这些世界名画作品的。所以,我有时还会收到朋友在这些名画面前时发给我微信,让我真的是羡慕嫉妒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如痴如醉地欣赏这些世界名画的。如中国央视的前主持人、名嘴毕姥爷,若是他看到这幅《最后的晚餐》,会不会直接晕倒了呢?我不得而知!
毛伟人曾经这样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我看来,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往往也就在这举箸啖笑间,连“命”也许都会被人“革”掉了呢!难道不是吗?在中外的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竟然连耶稣基督这样的“圣人”都没有能躲开逃掉。
送给大家一句玩笑话吧:防火、防盗、防饭局……
伏尔加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