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是一位自学成才而成名成家(可惜是在其身后),他以其创立的后印象画派及其作品,成为世界级绘画大师,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绘画创作,并深刻影佐了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流派的发展。
这幅《夜间露天咖啡馆》是梵高画作中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现收藏于距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约八十公里处的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而这博物馆是矗立在奥特罗.霍格菲勒国家公园内的。据传,这片土地原属于一位荷兰的“上门女婿”克罗勒继承岳父遗产而获得的私人猎场。由于女主人穆勒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女性(她收藏了大约二百七十余幅大师的作品),所以她一直想开办一家美术馆,却苦于能力有限和资金的制肘而无法实施。后来(1938年)她与夫君决定将这片土地和收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并在荷兰政府的协助下,开办了这家博物馆。穆勒担任了第一任馆长,而该馆的镇馆之宝就是梵高的这幅作品。穆勒在美术馆开馆一年后去世,她的丈夫克罗勒也在两年后郁郁而终,尾随爱妻西去,美术馆却保留至今……
说远了,还是来分享这幅梵高的名画吧。梵高这幅创作于1888年的作品,是他在人生最后的两年期间的倾情之作(他于1890年开枪自杀)。这是他描绘在法国小镇上的一家咖啡馆夜景作品。这家咖啡馆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法国南部小镇阿尔,所以此画的全名应该是《阿尔夜间露天咖啡馆》。在画面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边,一家夜间营业的咖啡厅里面灯火通明,室内的灯光将夜外的街景浸映得明亮通透,像极了我们现在的大排档的感觉。而那街上三三两两的路人和稀稀拉拉的顾客,尤其是从里向外的一驾马车的驶来,仿佛又在提醒我们,这里是十九世纪异国他乡的法国小镇,独具法兰西风格与风情。
梵高创作此画的角度和效果,更像是一个摄影师。我们从正面的视角,看见的是他忠实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创作。咖啡馆内外,在温馨柔亮的灯光下,侍者与顾客互衬间显相得益彰。路上行人与马车还有街对面的那排灯火阑珊的房子,以及透视精准的鹅卵石街面石的反光,与屋顶上方那星光灿烂下的淡兰色夜空中星云光芒的协调处理,就如同是星空与大地的对话。而这天地间的对话被梵高处理得温情、温馨和舒心,而那却是这位行将就木的贫苦荷兰画家梵高内心深处中对美好生活原彩的无限希冀。虽然他在苦难的人世间煎熬不到七百个日日夜夜之后,就在歇斯底里的精神病发作中,割耳举枪寻死觅活。但在他创作此画的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深处却是渴求爱与温暖的。大家请注意他对灯光与星光的色彩表现中,咖啡馆的灯光是暖色调的,就连那寒夜的冷星发出的寒光也偏暖色的,那是他“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的最好诠释……
此画有件趣事,是发生在此画成名之后发生的。此家法国小镇咖啡馆为了配合咒梵高的这幅名作,将原来的咖啡馆的冷颜色涂成了画中的黄色暖色调。而梵高创作此画时,只考虑到夜色灯光下的色泽效果,而忽视了原本的咖啡馆色彩。这家咖啡馆现在仍按一百多年前的原貌继续经营着,每天都会有大批的梵高拥粉们慕名而来,在画中的座位上“客串”一下侍者或顾客,想像着梵高的突然穿越。然而,当年在咖啡馆外凝视这一切的流浪画家梵高,是没有钱也没有资格在这样的咖啡厅里消费的!可以想象,他当时是饿着肚子、咽着口水默默注视着这里,再回到他那破烂不堪的蜗居中将这里一切,在画布上复原的!虽然,当时的梵高甚至买不起这里的一杯咖啡,而他的这幅名画后来的价值,却足以买下这间咖啡馆!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而梵高却无法后知后觉,这也是多么大的悲哀!细思极恐……
随着他这幅之后的境遇与精神状况的变化,梵高并没有长留于人世间,但在他极为有限的人生中,还是倾情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画,在今后的博客中,还会再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