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由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雅各宾派的狂热分子和曾为拿破仑御用画师的雅克.L.达维特创作的名画《安德洛玛刻为赫克托尔哀伤》,它是现存于法国卢浮宫的世界名画之一。由于达维特所使用的画名冗长难记,加上这段历史能了解和详叙的人并不多,所以这幅达维特创作的名画少为人知。但是,这幅不朽的名画却是达维特众多作品中最有人文情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要特别推赏的美术作品之一。
这幅名画表现的是那场著名战争中的一个片段。这场名为“特洛伊”战争,详述于《荷马史诗》中。大多中国人能记得住的是那只藏兵于腹的木马还有偷袭成功后的屠城。其实,战争能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掠夺式的荣耀、财富以及胜者王侯败者亡寇的辉煌与惨烈,更多的却是痛失亲人的悲痛和无法弥愈的哀伤……
达维特的这幅画作,细节部分处理得相当细腻和真实,尤其是他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刻画让人震撼和深思。达维特在这一平面构图中,将死者的面部灰暗平静与生者面部的浅亮哀戚的表情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而这一对比,是阴阳互隔、人神两对,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和最远的距离,是真正的只能刻画而无法言传的表达与表现。
达维特选择了深暗的背景色调,突出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同情。从这一点来说,达维特是一位有善性良心的画者,这也是他对生死之间的个性解读。
请注意逝者那平摊无力的手部细节的表现,以及生者手掌伸出时苍白绝望的刻画,兀显两个不同世界的区隔,是十分具象和贴切的。
这个出自于特洛伊战争中的故事,讲述的是古代迈锡尼文明时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据说是为了争夺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而引发的。事实上,这场战争真正的原因是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迈锡尼奴隶制王国为争夺海上霸权而与小细亚细西南部沿海国家发生冲突而发生的长达十年的战争,这次战争也大大损伤了这个迈锡尼古老文明的元气,使这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暗淡于人类先进文明的黎明到来前夕,非常的可惜。这就如那已僵卧于灵床上的特洛伊被杀死的主帅赫克托尔,他正值盛年,英俊健硕,有妻有子,却殒命于这场战乱。画中的他那高贵的头颅仰天而挺,双目紧闭,似睡如卧,如梦如寐。且他口嘴微张,似乎在喃述他的心结和不甘还有豪泰壮怀,一如他曾经催马扬鞭、驰骋疆场时的英伟和锋芒。然而,那一切都已在昨日里随风而逝,成为了永远的过去。而此刻,他那悲痛欲绝的妻子安德洛玛刻王妃正抱抚着年幼的儿子,坐守悲泣于他的灵前。王妃的眼睛痛视着上苍,此刻,她一定是在哀求上帝将其至爱归还于她!然而,这样的哀求是没有回答的。这样的场景何其熟悉,就如画之外真实世界的情景再现,让人无比伤感与唏嘘……
据说,赫克托尔是被希腊大军的第一勇士阿格流斯所杀。年迈的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国王在获悉儿子已经遇难了的当天深夜,不惜屈尊来到敌营,他哀求阿格流斯索要回了他的遗体,并交给他的妻儿。想必此刻的这位国王老父亲也在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中苦苦煎熬着、伤心着和绝望着……
达维特在画面局部的刻画中,用赫克托尔曾戴过的统帅头盔和利剑表现了这位王子生前的高贵、霸气和曾经不可一世的辉煌。但在此时,一切都回归于自然中寂静了,他已经无法再看见那尘土风扬,旌旗蔽日和战马腾蹄的场景,也再也无法听见那战鼓骤擂,杀声鼎沸和鼓角相闻的声音了。一切一切都颓然结束了,留下的,只有妻儿和亲人们无尽的哀思与悲伤……
雅克.L.达维特,是法国学院派杰出的画坛巨匠,他的画作大多被艺术品圣殿卢浮宫收藏。他在生前,也曾参于建设与保护卢浮宫的工作,是法国博物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这幅世界名画就介绍完了。只是那已逝去的王子,哀戚的王妃还有那幼弱的王孙一家今后的命运更让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