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母校,是我残存记忆中最绚烂最美丽的图画,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的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前身是青木关国立西南音专,曾在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等历次***中,学校的师生音乐家们用音乐创作和表演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是中国著名的音乐高等学府,也是中国老牌的专业音乐学院。

       在我读书的年代,许多老一辈的音乐家都还健在,如德高望重的郎毓秀(曾以一曲<天伦歌>蜚声中外。很荣幸,我读书时与郎先生在同一间琴房共琴数年,常亲聆郎先生的美妙歌喉,加之郎先生气场很强,本人受益匪浅),以及一大批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等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辉煌永篆。

       小时候对于母校的感情,是又爱又怨。爱的是那浓浓的艺术氛围,怨的是伙食团(四川话:食堂)太难吃。

       最早到川音的时候,我还是一个背着画夹去考美院的音乐门外汉。结果美院没有考上,却被学院里强大的音乐磁场引上了学音乐的道路,这并不是我的初衷。

       记得,那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三月,成都的初春寒风凛冽。已在川音上学的哥哥,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大口罩,在火车站拥挤的人群中把我接到位于成都新南门外的川音校园。还没走到学校大门,已经听到各种乐器的奏鸣还有抑扬顿挫的歌声,让我充满了好奇,也注定我与这个学校的一世之缘。

       随着后来考入这个学府,我也与兄长一样,胸前戴着那白底红字的校徽,成为天之骄子。所谓天之骄子,可真是名不虚传。当时学院里有教职员工七百余名,而在册学生仅为三百人左右,差不多是两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那时的师生之间,几乎人人相识,就连伙食团的伙房师傅都熟得叫出名字。那时的我舌尖和胃口俱佳,还有孜孜不倦的挑剔,每每面对食堂里玲琅满目的美味,仍然还是鸡蛋里找骨头的执着,总是叫嚷着难吃,总是埋怨伙食团师傅懒堕。然而,若干年后,我再回到母校,最勾引我胃口的,竟然是食堂里大锅小炒的香气,连曾经厌恶至极的胖师傅都显得胖乎乎地可爱,这大概是心情和心态的变化吧。

       曾经坐落于成都九眼桥旁的川音,现在庞硕繁茂,已经不是当初的麻雀校园可以装容以纳。新的校园选址在几十公里外风景秀丽,古刹古寺(新都宝光寺,以影壁巨福和造型各异的五百罗汉闻名遐迩)边的新都再造。而那里,并不是我记忆中的母校,只有门口矮砌的校名,仍然是我熟悉 的字样……现在的这里,是中国时尚娱乐界的造星工厂,诸如李宇春等大明星是在这里创造出来的。虽然我从来没记住她唱得是什么歌曲,但春春的老师是本人的同门师兄,也是多年挚友,也从心里为他高兴!可惜上次回母校未能谋面,十分遗憾……

       如今的川音母校,已经无法与我印象中的母校相提并论了。她的现在比过去更为妖娆、丰满、财大气粗而傲视群雄(现在的在册学生约二万人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艺术航母,目前为世界上最大、师生人数最多的音乐学院。

       无论母校如何变化,我都会高兴和祝福她,因为那里是我心中的圣地,承载了我太多的青春记忆。看着她越来越富丽,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前次我以校友的身份重回那里,算是故地重游,受到老师和老同学们的热情款待,甚是欣慰,在此谢过。

       这就是我的母校,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那是我的大学,是我此生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青春美好时光的地方,让我无限思念和极度惆怅……

       很喜欢一句话:有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那是故乡;有一个总是想念的地方,那是我上大学的地方……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19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