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我在一幅发表在1974年《人民画报》的封面上看到了这张当年成昆(成都至昆明)铁路开通后赠予联合国的象牙雕刻的画报封面老照片,这让我感慨万端。
关于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这个事情我现在还依稀有些印象。当年,我的父母那一辈人为响应党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武汉来到这不毛之地的攀枝花(当时叫渡口市),成为将青春、热血和生命都挥洒在那里的“拓荒牛”。而这个攀枝花市恰好就位于成昆铁路的中间地带,所以当时对这条铁路开通建成最为期待与期盼的,就是这一群“外来牛”。当时除了建设攀枝花市的大军,还有去援建位于大凉山西昌市的航天卫星研发基地的各路人马。于是,在那只有彝家才世代居住的密林深山里,也曾有着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开拓者与建设者,他们为中国的航天、卫星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发制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条成昆铁路也经过了那里。
印象中,我的父母亲应该是1966年来到攀枝花的,他们当初肩负使命和简单的行囊来到这荒凉的不毛之地的时候,是坐着解放牌敞篷车,沿着崎岖蜿蜒的土路,一路颠簸到达这里的。当他们从武汉坐火车到达昆明后,再从昆明到攀枝花的路就只能坐汽车了,那时的这条成昆铁路还没有修造好,而要从昆明去攀枝花的路途是可想而知的艰难。
攀枝花市位于攀西大裂谷,这里正好是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处,也是四川盆地的腹地与云贵高原的接壤之处。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而当时的攀枝花是真正的无人区,仅有零星的彝族的土著居住,到这里是根本没有路的。后来所谓的路,是来这里的建设大军用脚底板和车轮子压出来的,而且是在山梁和山脊上压出来的“路”。所以,真正的蜀道之难之最,莫过于这条“天路”了,除了没有架设空中栈道,其它所有能用的的办法都用上了:遇水架桥,遇山凿洞,遇滩夯土,遇树伐木,遇溪起涵,遇沙铺路……。好不容易才通到那个蕴宝于怀的聚宝盆攀枝花,这还仅仅是修公路而已,修成这条昆攀公路,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况且是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下要造一条铁路,困难更是可想而知的了。听父母对我说过,当年,在襁褓中的我,就是随着他们从这样一条公路从昆明到达攀枝花的。在我懂事后,就再也没有走过这条公路,而是坐上了火车,在那条人间奇迹的天路上,往返于成都和昆明之间,如果没有这条铁路,那我当年的求学之路将何其艰难,真是不敢想象。
当年,修建这条铁路的真正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要将攀西大裂谷丰富的矿藏资料运输出来。那里盛产钢铁、煤炭和钒钛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中用于航天的稀有金属钒钛的蕴储和生产量达到了世界之最,占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另外,这条运输大动脉,在上世纪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列列满载军车、坦克和战士的火车,在军用伪装的掩护下路过攀枝花时的情景。
而当初建设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也是无法想象的。它所途经的是地质上的大裂谷,设计和建设的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前所未有,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里山势陡峭,怪石密布,奇峰赫立,沟壑纵横,水系众多,地形与地质状况极为复杂,素有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曾被俄国专家称为工程禁区。
我已经无法想象当年铁路建设者是如何修成的这条铁路了,只是非常清楚地记得,火车是从一个个山洞和桥涵中穿行的,两旁的景色旖旎,风光无限。而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碑塔耸立,上书“成昆铁路烈士纪念碑”的字样。据说,这条铁路的长度,是用烈士的尸骨排接的长度,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人牺牲在了那里……
如今,我离开攀枝花已经有许多年了,少有机会再坐着火车去走一遍这条神奇的天路了,但我的心中,对这条铁路是有感情的,所以,今天的博客,与朋友们分享了这条真正的天路……
如果有机会,应该坐火车去走走这条天路。到了那里,你会明白什么叫困难,什么是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