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上)

       在维基奥秘W网“伏尔加的鱼”的原创博客当中,关于“艺术”类的话题是蛮多的,尤其是那些世界著名画家及其美术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本人在大学时代,就是专攻于“西方艺术史”专业的艺术院校学生。所以,在我的那些博客当中,大多是以介绍西方古典绘画作品,以及西方著名画家内容为主的。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那是因为我对西方艺术家及其他们的经典传世美术作品非常熟悉的原因造成的。在中国人的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我在写这一类博客的时候,是驾轻就熟的。不过,在接下来的这几天里我将与朋友们分享的,是一位中国的著名画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

       在中国近代的画坛名家当中,张大千先生的威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他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中国国画大师之一。这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美术大师,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美术大家,他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美术(国画)的传承和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位早已经作古仙逝了的中国国画美术大师张大千先生,在我个人的印象当中,是一位鹤风仙骨、白髯飘飘、青衣素衫的大儒长者,多少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感觉。由于本人在大学时代的后期,曾经主攻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研究课程,所以对于这位中国近代美术大师生平的了解,自然也就会多了一些。不过,在我最早了解这位中国美术大师生平及其绘画作品之前,对于他的认识和了解,却是最先从他的嫡孙女身上开始的。

       在我早前的博客里曾经说过,青年时代我,曾经是以一名“外招生”的身份,考入了中国著名的艺术学府“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成为了一名“川音”大学生的。但是,在我刚刚考入了这所位于成都市新南门致民路的中国高等艺术学府的时候,我并不清楚和了解这所著名音乐大学的底细和惯例。个中的主要原因是,这所传承有序、系科专业性极强的中国高等音乐学院的招生方式,是极其严格的。在我还是艺考生的那个时候,川音各个表演系的“外招生”人数非常少。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川音的各个表演系科考进到学院大学本部继续深造的那些音乐学生,几乎清一色都是从学院的附中里直接晋级升上来的学生。不过,在那些几乎只招收本学院附属中学学生的川音表演系科当中,惟独“声乐系”是个例外(因为,在那个时代的川音附中里,还没有专门设置声乐专业。当然,现在的“川音附中”早已经有了这个“声乐专业”了。那些在川音附中就读的学生们,至少是从川音附初中时代就考进学校读书了,再经过了最少六年的音乐专业学习,在附高三毕业的时候,直接升入了学院本部的本科专业继续深造。我想,若是换成了现在我,再以所谓的“外招生”的身份去报考川音的话,恐怕是难有机会考得进这个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了)。我到现在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在我入校注册报到的第二天,就得知我们系要与民乐系之间,进行一场足球友谊比赛。按照当时学院教务处的要求,是要从各系本科的二年级至四年级男生当中,选出十一位男同学组成各自系科的足球队进行比赛。可是,当年的川音声乐系学生很少,男生更是“凤毛麟角”,就算是把系里二至四年级的所有男同学(甚至还包括干修生、进修生)都加在一起,也无法凑够一支由十一个人组成的系足球队,那个时代的川音男生都特别“金贵”,男女生之间的比例仅为一比七,是典型的女众男寡 、阴盛阳衰。

       记得当年的川音教职员工约有七百余人,在校学生却只有三百二十多人,平均是两个以上的学院教职员工培养一个在校学生。由此可见当年川音学生之少、之“可怜”,那时的川音招生宗旨是宁缺毋滥,那里的音乐教育并不是普及性的。因此,当时的川音声乐系系主任、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亨芳教授就主动来找到了我,希望我这个声乐系里的一年级“新生”,能够代表声乐系破格出战(因为,按照学院教务处的要求,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不在此次各系科之间足球友谊比赛的人选之列)。当然,我的系主任老师亲自前来点兵点将,我自然是欣然答应了。然而,就是因为在那一次与民乐系的足球友谊赛当中,让我这个刚刚入校的声乐系“外招男生”,在那些差不多都是从川音附属音乐幼儿园、附小、附初中、附高中直至到本科大学,一步步晋升上来的“直升生”们的面前,是赚足了眼球、出尽了风头。当年的我,一袭大红色的炫酷足球衣,加上一头垂肩飘逸的时髦长发,矫健地奔跑在学院里的足球场上,就像一匹新入群的“枣红马”,在那些新升入了本科学习的川音附中女生们、尤其是在那些民乐系的女生们眼里,那是绝对的“小鲜肉”一枚。

       就在那场足球比赛结束之后的不久,有一个民乐系的男同学专门给我传话了,说有一个张姓(真实姓名在此省略)的附中女生想与我交往认识一下(你懂的),而她本人正是张大千先生的亲嫡孙女!当时,那个传话人还这样对我说,如果我能同意与张小姐见面的话,她将赠送给我的见面礼,就是一幅她爷爷留下的墨宝真迹(老话曾经说过,“崽买爷田不心疼”,看来真的是不假)!说实话,当初张小姐抛出的这个“绣球”诱惑威力巨大,的确是让人难以抗拒!因为,“张大千”的名字,对我来说那是如雷贯耳的!在我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之前,我所主修的专业就是美术。所以,张大千先生在中国美术界的威名与威望,我是久仰了的!

       在时隔多年之后,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当时发生的那件往事具体经过了。不过,我最终还是没有为了那张大千先生的“三(平)尺(画)而折腰”,连那位张小姐的面也没去见过。当然,我也因此而没有收获到那份珍贵的“见面礼”了。后来,我听说那位张小姐已经去到了美国定居,想必她现在早已经嫁人生子了吧?不知道她会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白白地断“送”了亲爷爷张大千先生遗留下来的那么多珍贵墨宝而悔恨不已呢?据民乐系附中的其他同学后来告诉我说,张小姐曾经因为情窦早开,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交往过好几任的男朋友了,而那些小男生们,几乎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她“慷慨”的墨赠。若是那些张大千先生的墨宝真迹放到了今天,不知将会价值几许呢?想必当年那些以拍拖为名,与张小姐交往的男孩子们,此刻坐拥着张大千先生的墨宝真迹,一定是沾沾自喜吧?那些张大千先生遗留在大陆的水墨画作,如果是放到了今天再面世的话,全部都是难得一见的国宝了。

       关于张大千先生的生平往事,有关的资料记载是很详实的,无须在此赘言。不过,我之所以想起要在博客中写一写这位中国近代的美术大师,是因为就在前不久的时候,我的一位台湾朋友突然微信于我,说他想在中国的民间购买几幅便宜一点儿的中国美术大师名画名作,还特别地提出了有没有张大千先生的画作真迹?我当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告诉他:“这个肯定没有”!因为,如此珍贵的国宝,即便是有人说他那里有,我是连想都不想就知道,那一定是假的,肯定是一些盗世欺名的伪作,是形似神驰的赝品!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把这位台胞想购买中国美术大师作品的需求,发给了我的一位钟爱于字画收藏的朋友之后,他还真的给我发来好几幅“张大千”先生的遗作图片!这实在是让我诧异不已。但是,以本人之拙眼浅识,实在是无法辨认出那些“张大千”画作的真伪。也许,在这些民间收藏的“张大千绘画作品”当中,也有可能有如出自于张大千先生嫡孙女张小姐当年的情赠或馈赠,或者是大师先生本人偶然遗落在大陆民间的真迹?那也是说不定的。

疑似遗作

       不过,说到张大千先生和他的那些画作墨宝,我在今天博客的前半段那些“絮言”,是专门以此为引子的“序言”,与博客的正文无关,权当是抛砖引玉之笔吧。

       言归正传。

       张大千先生,他的本名并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这个“大千”,这是他当年为了悼念深爱着的先逝未婚妻,而在有一段时间里曾经出家为僧的时候,被寺院主持法师所取的一个法名曰为“大千”。不过,由于这位“大千”法僧六根未净,不可以清修于庙堂之上,所以在不久之后他又重新还俗了。据说,张大千先生出家为僧的这段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是,这个“大千”的法名,却紧紧地跟随了他整整的一生。于是,“大千”先生的俗名,早已经是鲜有人知了。

       在我查阅的张大千先生生平资料中显示,他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共有十一人之多,是一个张姓的大家族、大家庭(这一点特别像我的母亲家,她的家里兄弟姊妹一共有十人,且也是多有出类拔萃的文化人出现,还恐怕是那个年代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吧),张大千先生的老家,在四川的内江市,他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八,乳名被唤做“小八”。他的大名是因辈分中张姓“正”字辈的家谱排序,被取名为“张正权”(据说,张大千先生很嫌弃这个由家谱排序所起的名字,故将其辈份中重要的那个“正”字去掉了,自称为“张权”。由此可见,张大千先生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他的这个性格也终其一生,却由此成就了他辉煌的“艺术人生”)。不过,在张大千先生的一生之中,他所用的艺名、字、号以及别称等等,是数不胜数的!这个著名的“大千”名字,以及他的“大千居士”雅号,只是其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一个“大名”而已。

       在张大千先生的亲兄弟当中,他的二哥张善孖先生(后改名为“张善子”)以及九弟张君绶先生,都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著名画家,他们这三个著名的中国画家兄弟,号称是中国画坛上的“蜀中三张”。张氏画家三兄弟,个个都出类拔萃,在中国画的画史上均有不俗的建树和艺术成就,且非徒有虚名。在这其中,张大千先生的二哥张善子先生(即张善孖先生,他是以画虎而著称于世的中国著名画家),对于他的这个八弟张大千先生的艺术熏陶与影响颇为重要。那是因为当时的他们兄弟二人,是同为清末时期留学日本的留洋学生。而那位年长于张大千先生许多的二哥张善子先生,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中国画家了。做为张大千先生的亲二哥,他对八弟的教育以及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同时,他也是张大千先生从艺学画的引路人。据说,这个小八弟“大千”先生是非常惧怕他的这个二哥的。当时的张大千先生,是专门留学到日本去学习织染技术的,并非是学习美术技法。但是,他在学余闲暇的时候,也学着二哥一样舞文弄墨、写写画画。不料,他竟然也搞出了一些名堂。特别是张大千先生在二十岁时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他被二哥张善子先生带入了人才济济的中国大上海滩,在那里结识了众多的中国名家大儒,以及画坛泰斗级的绘画大师之后,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终于有朝一日瓜熟蒂落,自成了一派,他因此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艺术界高度认可。

张善孖画作

       张大千先生在最初时的成名与成就,还得益于他曾经在上海的“宁波同乡会馆”里举行了一次个人画展。当时,他的百余幅绘画作品被一抢而空,从此他在中国画坛的声望与知名度一下子爆棚,成为了一位炙手可热的中国大牌画家,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基础和地位。而那个时候的张大千先生,年仅二十余岁,可谓是少年得志。

       张大千先生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家庭氛围分不开的。张大千先生的生母,是一位中国早期的民间剪纸艺人。除此之外,张大千先生的姐姐,也因为受到了张母的影响,成为了一位深藏于闺中的中国女画家。不过,由于旧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作祟,以及在那个时代里的女性,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所以,张大千先生的这位才女画家姐姐,也只能是是秀艺于闺房之中了。但是,由于她从小就开始指导八弟张大千先生习画练字,为张大千先生日后在美术界的辉煌成就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讲,张大千先生不仅应该感谢二哥张善子先生,还应该感谢他的这位大姐,以及母亲对他的艺术影响。

       少年时代就得志成名的张大千先生,从二十多岁就开始留蓄长髯,他的这一特殊造型,成为了他日后标志性的个人形象,几乎所有的人,都只记得住他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今天博客的图片中,有一幅张大千先生的照片,是由中国台湾籍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为他拍摄的生活照。很巧合的是,这位中国近代大摄影家郎静山先生的女儿郎毓秀先生,是一位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女高音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她也是曾经在我母校川音任教过的声乐教授,我曾经有幸与这位郎毓秀先生共用了一间琴房长达两年之久,因此受到过郎毓秀先生的亲自教诲,真可谓是三生有幸。郎毓秀先生的父亲郎静山先生,与画家张大千先生在上世纪初,就已经是“老友鬼鬼”了(广东话:好友的意思)。没有想到,我竟然与这位素昧平生的中国国画大师之间,还有着这么样的渊源,真是感到很奇妙。

       特别有意思的是,少年时代的张大千先生,还曾经被土匪们掳去当过一段时间的土匪“师爷”!在这位中国传奇国画大师的一生之中,留过洋、当过土匪师爷、做过和尚,最终却成为了一位世界级的中国美术大师,他的经历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张大千先生成名之后的那些故事,请朋友们在明天的博客中,再耐心听说述说吧!今天的博客,就在此搁笔了。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64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