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家名作之徐悲鸿与愚公移山

      上世纪中国画坛的名家名作并不是太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一则是因为中国刚刚从几千年闭门锁国的封建社会转型和解脱出来,又立即进入长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争内乱之中,社会现状是长期不安定的。这还不算,中间还曾被那矮腿丑陋的小日本鬼子侵略了许多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如绘画这样的艺术,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即便是如此,仍然还是有几个那个时代的大画家及其作品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国宝,我会在今后的博客中陆续与朋友们分享。

       在前几天的博客中,我曾向朋友们推介了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及他的著名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今天的博客,我将再介绍他的另一幅油画作品《愚公移山》,这幅画作,今天仍然被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美术馆里,供人观赏。

       当初,徐悲鸿萌发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正值祖国遭到日寇侵略涂炭之际的1940年间。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重要时期,中国人民亟需用斗志和精神武装起来与侵略者殊死一搏!徐悲鸿的创作初衷正是希望以这样一幅画作,唤醒民众,同仇敌忾,不怕困难,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团结一心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徐悲鸿在准备创作这幅巨作的时候,正好应邀来到了印度,他在这里拜会了印度圣雄甘地。他被甘地的气场所感染,情绪立即被这个瘦弱的老者调动了起来,他由衷地感慨于这位为独立解放进行不屈不挠战斗的印度灵魂人物的事迹,继而联想到正饱受战火之祸的祖国,于是奋笔创作了这幅作品,因而,这幅作品是徐悲鸿创作于印度而不是中国境内的作品。为了表达他对积弱单薄的中国人民强大起来的愿望与希望,他在这幅作品中将开山凿石的壮男的身材与形象,都以身体强壮印度男子为模特进行了创作。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据传,在古代的中国华北有一叫“愚”(傻)公的老人,他的家被两座大山(太行山、王屋山)所拦挡,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下决心带领儿子们开山挖石,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事儿被另一个称“智”(聪明)叟的老者知道了,他嘲笑这“蠢”愚公,并说以他们父子之力,怎么可能搬走这样两座硕大无朋的山峦呢?愚公回答说:这两座山虽高,我和儿子的力量有限,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这山又不再增大,我们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将这两座大山挖掉。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他派了两个天神移走了这两座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愚公的精神,是一种不畏可知困难,执着执意,敢于向强敌挑战的精神。在国破家亡,山河涂炭,遭受外辱的时候,这种精神无疑是鼓舞人心的。无独有偶,在抗战胜利的前夕,毛主席也发表了著名的“老三篇”,其中就有这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也是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徐悲鸿的这幅作品,除了将壮男的形象设计成了印度人的形象,还特别将驮运土石的骡马耕牛换成了大象,而这一物种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这是徐悲鸿有意为之的创作。当时,日寇的侵略战火也烧到了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印度。徐悲鸿是希望这幅作品也能引起印度人民的觉醒与反抗,与中国人民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同仇敌忾,将这“顽石”挖走搬开,可谓用心良苦!

       我们再看这幅油画的构图,他以平面排列为主,突出了劳动者的形象,有气吞山河之感。画面中的壮劳力们正奋力挖石,从他们的神情、肌力以及钉耙的方向,可以感受到那不屈不挠的力量和蓄势待发的豪情。老者愚公正带着两个幼童似乎是在向夫人交待着什么,这是画家在暗喻那子子孙孙繁衍不息反抗不止的精神和后继有人的意境!

       应该说愚公移的不是山,而是逆天!徐悲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人定胜天的寓意和信心,从这一点来说,他也是一名抗击日寇的战士,他的枪是手中的笔,子弹是颜料,他借用这些武器向日本侵略者发出愤怒的呐喊和冲锋……

       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的精神,终于搬倒了日本法西斯,中国笑到了最后,人民笑到了最后,徐悲鸿也笑到了最后……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3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