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玉”之大“国”,现在简体字“国家“的“国”字,就是由“口”与“玉”两个字所组成的。这也许说明,在中国人心中,人“口”与“玉”器,是国家的重要组成结构。事实上,在中国的古代,“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不一定只是土地、粮食、财富、人口和军队,而是那一方“玉”制的国“玺”!
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玉”,甚至会胜过于偏爱于黄金。老话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觅玉、琢玉、喜玉、赏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王侯将相、商贾财绅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不仅如此,中国古人的制玉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的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开始用石头打造“工具”(马克思曾经说过,使用工具,是人类与猿类重要的区别)由猿转变成“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在那些石材当中,有一种不一样的石头,即为“玉”石。古人们将采到的玉石,雕成了各类有型的器物,此所谓之“玉不琢不成器”也,即“玉器”。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古玉雕琢艺术,带动了华夏文明、文化与艺术的开创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玉”文化。
在中国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与发现当中,以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所发现和出土的玉器最为完美,件件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力作,堪称世界的奇迹!
其实,在中国的象形文字当中,汉字里的这个“玉”字,很能说明问题。请朋友们注意一下,汉字里的“玉”,是在“王”的腰间,挂了一方王“玺”。这样的解释,大家应该能明白,“玉”为何物了吧?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性的“玉”石或“玉”器,并不稀奇,老百姓家家都有,不算是什么稀罕的物品。玉件或玉器,常常被人们当成挂件配饰和装饰摆件,是用于美化生活或妆点环境的物品。不过,这一类的玉石或玉器,不是本日博客要分享的重点内容,在此暂且忽略不计。
在中国古代的著名玉件当中,曾有过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器叫做“和氏璧”。这块美玉,是中国古代的“玉”件之王,如果说到中国的“玉”文化或者“玉”的历史,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她”的。但是,现在这块名为“和氏璧”的绝世美玉,早已经不知所踪了,有可能已经损毁于历年历代的战火,或者是殉葬于古代帝后的陵寝之中,再或者是遗落于民间蒙尘无踪,拟或是被人弃之于山野溪底了。总之,如今的这块古代美玉“和氏璧”,只是被誉美厚赞于传说之中的宝物,而非现实存在着的实物,就连那些家财过千亿的贪官们,也是不可能有机会将其“笑纳”于自己囊中的。喜欢这快“和氏璧”的人,只能空乏其神、虚念其形,思之璧滑无邪(斜)、索其白润无暇,而无以能真实地观其真颜尊型的,甚是遗憾!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人,为了这块传说中的美玉,捶胸顿足,抱撼连连……
其实,这块大名鼎鼎的万玉之王“和氏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是熟悉了。我还知道曾有几个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是与这块美玉有关的。大约是在去、前年的时候,我曾静心细品名噪一时的电视长剧《芈月传》,在那部电视长剧的剧情中,提及了这块著名的美玉。这几天,我又将那部旧剧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忍不住,提笔将“和氏璧”的一些故事与传说,修撰成一篇博客,希望我的朋友们继续关注与喜欢。
记得在我初知这块绝世美玉的时候,是在儿时的几本小儿书(连环画)里看到的。当时,有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的小儿书,给我的童年烙上了华夏古老文明的文化印记。不过,现在这类的图书,大概是已经没有或者是少有了。如今的孩子们,从幼年开始,就被迫操琴弄画或深研数理化,只是为了将来的高考应试而准备的“文化”,期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从而功成名就。但是,他们的童年,却少了许多如我在孩提时代所受的熏陶、乐趣还有愉悦之感,实在是可惜可叹!
言归正传。当初的这块“和氏壁”美玉,之所以用了姓氏来为其冠名,是与这块美玉的来历有关的。据说,在古楚国(今湖南、湖北一带)时,有一位楚国姓卞名和(卞和)的石匠,在开采石料的时候,发现了这块美玉的毛石。当时,这位石匠“卞和”欣喜若狂,一心想将此宝物献与楚王。不过,由于这块“毛石”,并未被打磨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这块无价之宝的玉毛石,与那些普通的顽石,并没有什么不同。据古籍中记载,楚国的楚厉王找来了鉴玉官鉴别这块玉“料”。不“料”,那位“滥竽充数”的白痴鉴玉官,竟然告诉楚历王,前来献宝的石匠卞和,是用一块破顽石来愚弄于楚王的。昏庸的楚厉王一怒之下,命人砍去了石匠卞和的一条腿,并将卞和逐出了王宫。若干年以后,楚厉王驾崩了,其子楚武王继位。石匠卞和再次携玉入宫,献宝于楚武王。不过,卞和的这一次经历,与数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再次被更为昏庸无能的楚武王,当成了玉石骗子,并再次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另外一条仅剩的腿,然后,双腿皆无的石匠卞和,再次被撵出了楚国的王宫。拖着两条残腿的卞和,抱着这块无人识赏的无价之宝,日日在楚都的街头痛哭悲泣。据说,在卞和的“楚泪”流干淌尽之后,就只剩下了他的“血泪”涌出了。当卞和的红色血泪珠,滴落在这块美玉表皮之上,被这块“白玉无暇”美玉的玉纹肌理所吸附,遂成为了这块美玉上特有的“血纹”。据说,这是“和氏璧”上唯一的一处瑕疵,除此之外,这块美玉通体温洁、润油艳白、整玉无瑕,贵为“玉王”。再后来,楚武王死后的继位者楚文王,得知了此事,深深地被“卞和献玉”的故事所感动!他命人从街头接回了蓬头垢面、已经不成人形了的残废石匠卞和,并命玉工当场剖开了这块带血的玉毛石。于是,一块稀世珍宝级的美玉,耀然跃世,被楚文玉以石匠“卞和”的名字命名为了“和氏璧”。这段历史,后来被古代的史官记录在史书上,遂成为了一段中国古代的佳话,这就是"卞和献玉"的故事,以及稀世美玉“和氏璧”的来历传说。
在这块美玉“和氏璧”成为了楚国的国宝之后,“和氏璧”的命运可谓是大起大落,并曾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左右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轨迹。与“和氏璧”有关的历史典故,甚至可以在几个中国成语中窥探倪详,如“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等等。据说,这块楚国的美玉“和氏璧”,在闪耀现世的许多年之后,不知因为何故,竟然辗转流徙到了赵国(今河北邯郸邢台一带),成为了赵国国君的心爱之物。既然这块美玉,是一件稀世之宝,自然也少不了被其他人所觊觎。当时的强邦秦国(位于现今的陕西西安、咸阳一带)的秦王,被这个宝贝“美玉”弄得是茶饭不思,他为了强掳此玉入秦占为己有,特意派出了使者出使于弱小的赵国,并假意许诺,愿以秦国的十五座城池,与赵王换得此玉,这就是中国古代成语中“价值连城”的由来。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赵弱秦强,赵王自然是不敢扭违秦王“好意”的,只得被迫派出了“护玉”使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入秦面见于秦君。
与赵王和玉使蔺相如的最初预料一样,当这块绝世美玉“和氏璧”到了秦宫之后,秦王是满颜欢笑,将“和氏璧”美玉庭示于他的臣子嫔妃们,只字不提他之前曾允诺于赵王的十五座换玉城池一事!
在史书上记载的桥段是,赵使蔺相如见状,恭恭敬敬地向已经得意忘形的秦王禀称,在这块白洁无瑕的美玉“和氏璧”上面,有一处特别细小的瑕疵,不经意是很难看得出来的。猴急的秦王,不辨真伪,急忙把手中的“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让他持璧指视玉“瑕”。不料,赵使蔺相如持璧后,竟当庭怒嗔,指责秦王不守诺言,虚许以城换璧的条件,骗得了赵王的国宝入秦!若是秦王要执意强夺,他将当场与玉璧俱粉同碎!以本人估计,当时的秦王看见了这样的情况,也是会懵了头的!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弄伤了“他”的宝玉,只得假惺惺地答应蔺相如,让他暂且携带“和氏璧”回到驿馆去,等候他的答复。侥幸逃回驿站后的蔺相如,差人连夜将这块宝玉偷偷地送回了赵国。后来,当秦王追问“和氏璧”的下落时,蔺相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在秦国的王庭之上,据理力驳,直让那位想占赵国便宜的秦王无言以对,最后只得拱手恭送赵使蔺相如平安返赵了,这就是所谓“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那位不可一世的秦王、唯唯诺诺的赵王,以及他们的宫僚将相们,都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除了史书上还有他们的一些零星记载之外,鲜有人会再提及他们了。但是,这块罕世玉王“和氏璧”,以及曾护璧使秦的赵使蔺相如,却被深印永刻在汉书青史之上,成为了历史的美谈和典故!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块美玉“和氏璧”所产生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到此,并没有讲完。后来的情况是,强大的秦国,成为了那个战国年代的霸主,在他们的秦王嬴政(秦始皇)的率领之下,于公元前221年,征服了诸侯六国,实现了中华幅员的大统。因此,那块赵王的美玉“和氏璧”,也就顺理成章地“流落”到了秦都咸阳城,从此成为了秦国的“国宝”。可惜的是,得到了这块美玉“和氏璧”的这位***秦王嬴政,似乎并不懂得什么是“怜香惜玉”!他先是让宰相李斯在这块绝世的玉璧之上,刻上了鸟篆天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把这块无暇美玉自然天成的“玉相”给破坏掉了。这还不算,秦始皇还命玉匠们,将这块罕见的天然整玉,切割成了印方的形状,为他专门刻制成了一枚“御玺”,象征他那受命于天的永世皇权。在这次的秦王切玉事件发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绝世美玉“和氏璧”,已经不复存在了。引用一句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人间再无和氏璧(林徽因)”了……
后来,那位把“和氏璧”破坏了的秦国始皇帝嬴政,在游巡于故楚水域的八百里洞庭湖的时候,突遇了惊天风浪!他所乘坐的皇船摇曳不定,随时有颠覆之虞!秦始皇为保全皇命,只得将他的这方御玺投入了湖中,用以镇邪保平安。不过,秦始皇的投玺保命之举,好像还真的挺管用。那一次的洞庭湖风浪,在玉玺沉入湖中之后,洞庭湖上的狂风巨浪竟然自动平息下来了。秦王的皇艇未翻,保了皇安君平,秦始皇终于是躲过了一劫。但是,由“和氏璧”制成的秦皇宝玺却从此浸没于这座楚国的瀚湖之中了。冥冥之中,好像楚物就是应该回归故楚的,这难道是天意吗?这个中的蹊跷,没有人能够知道。有趣的是,这方宝玉制成的秦皇玉玺,在秦国灭亡之后,竟然又重现于江湖了!其中的过程和故事应该也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但是,这方宝玺究竟是如何重现天日的,并不为人所知晓,没有人知道这方皇印,最后是如何从洞庭湖的河底淤泥中再现于人世的。不过,这方玉印后来又成为了后世的汉朝皇帝汉高祖刘邦随身携带、刻不离体的传国御玺了。看来,这“富贵有命”也许是真有其事的,“皇玺”自然只能是为“皇家”所秉承,与那些平民竖子们,似乎是无缘“无故”的,难道不是吗?
秦始皇
不过,以本人之愚见,这些野史中的桥段,并不足以为信。当初,秦皇嬴政陛下,定然是将这块楚之璞玉“和氏璧”分割成了数块印材,并制成了好几方秦王皇玺的。他所投入于洞庭湖中的那方玉印,应该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枚而已!而由“和氏璧”琢刻而成的最大、最重要的秦皇宝玺,极有可能后来随着秦始皇本人,被殉葬于他的秦始皇陵墓之中了。只是现代的科技,还没有能力将秦始皇陵发掘出来。所以,人们是根本没有机会能“有幸”一睹美玉宝玺真颜的。想必那些由稀世美玉制成的秦皇御玺,现在一定还静“狱”于秦始皇的陵寝之中,期待着能有一天再现于天日!
王莽
虽然,那些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皇玺,现在已无从寻觅了,但是,那枚从洞庭湖中重现于人世的秦皇御玺(当然,现在也是无从考证其真伪了,且后来曾多次出现过所谓的"传国御玺",皆为赝品和冒牌货,无一真品),后来又流传到了西汉末年。在王莽篡位之后,这方秦皇的御玺,转藏到了孝元太后的手中,当新“君”王莽差人前去索讨这枚皇权象征的皇玺时,惹怒了脾气很大的孝元太后,她竟然猛地将那方宝印摔掼在了地上。这枚皇玺玉印从此就破损缺角,成为了一枚残印。后来,虽然被后人们用黄金补角弥撼,变成了一方黄金镶嵌的皇家玉印,但终归是不再完美无瑕(缺)了。不过,就算是缺了一只角的这枚“残玺”,仍然是“皇权”的不二象征品,无人敢轻视之。从那时起,“金镶玉”就成为了高尚的玉品,人们常会形容不懂这类玉品工艺的人,是眼拙之徒,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来历吧。
清朝皇帝印
到了后来,在长达2200多年的时间长河之中,这枚由“和氏璧”改制而成的残角传国御玺,一直都是历代君王们明争暗夺的宝物。也就是从那时起,这方宝玉皇印,曾留下过许多的传奇故事,限于博客篇幅,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如此的珍宝玉玺,后来突然地在历史上的某一天里,又无缘无故地再次消失了,并且,再也没有重现了!个人认为,自中国近代的“大清皇朝”覆灭之后,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仅仅只有一个所谓的“洪宪帝国”,是以“皇朝”自居的。而且,这个“洪宪皇朝”的袁世凯大“皇帝”的皇运,只有区区八十余天的“皇命”。从那以后,中国就再无任何人以“皇帝”之名登基执政了。因此,那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皇语的御印皇玺,自然也就再无所谓于“受命于天”的意义,以及所谓的“皇权”象征意义了。那么,这枚由绝世美玉“和氏璧”改刻而成的御玺皇印的消失,是否于此有关呢?
无论如何,美玉“和氏璧”与那枚由此玉璧琢刻而成的传国之玺,都是非常传奇的。无论是“和氏璧”本身,还是后来的残角皇印,都是玉中极品。从此,人间再无可与之比论美弱的类似玉器再现了!在我的印象当中,没有哪一块绝世的“美玉”,是可以与之比肩的。就算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当中,贾宝玉所佩戴的那块绝世美玉“混世魔王”,也只能算是“和氏璧”小小小小弟级的次玉品种而已!自然,那枚已经消失了的极品玉王,才是人世间最好“美玉”的。人们常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可能也是人之常情吧!
其实,真正的罕世美玉,就是浑然天成洁白无暇、且是无人工雕琢过的原玉。“和氏璧”究竟能长成什么样子,我并不知道,只能暂且写到这里了。
也许有一天,那枚缺角镶金的秦皇玉玺,是会再现于人间的。到那时,我们将有幸一睹“和氏璧”皇玺的绝世风采。
行话说:“玉随有缘人”。对于这个有关“玉”的论调,我是相信的!“美玉”是如此,“小玉”亦是如此!若是熟悉我的朋友,你会懂的……
伏尔加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