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美国,其实我们在谈论我们自己
雅理读书06-25 20:305评论
当我们在谈论美国,其实我们在谈论我们自己
袁方,《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法学博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居北京。
《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著田雷 宋昕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这本书讨论的是美国不断扩张的阶层鸿沟,受访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中上层的家庭和孩子,另一类是社会下层的家庭和孩子。 书中这种阶层划分基于两种标准: 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符合指标(收入、教育和职业地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收入比较高的家庭作为中上阶层;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是下层阶级。
作者帕特南非常细致地描述了这两个阶层孩子的差异,并通过社会调研和数据指标详细剖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身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当然很感兴趣,用一个周末认真阅读了此书。有几点感想,与各位分享。
第一,美国社会怎么了?这本书通过一百多个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审视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职责和角色。在20世纪中上叶机会比较平等的美国,无论出身何种家庭,一个人都有向上走的社会流动机会, “美国梦”的实现大有可能。但近30年的大量数据则真切揭示:美国中上阶层生活富裕、社会关系网强大、日益成功,下层社会则身陷贫穷、资源匮乏、日益没落;而这两个阶级的人不见面、不融合、不交易,美国已经分裂成两个国家。
第二,何为最佳的为人父母之道?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概有两种模式,即“自然放养型”和“精心栽培型”;不同阶级的父母存在着教育风格的差异,而其后果也是影响深重,包括孩子的智商、情商、认知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在现实数据面前,前一种模式已越来越为人所摒弃,中上阶层父母正转向后一种模式。这意味着合格的父母不能再以“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为借口而懈怠,应该认真和孩子一起制定成长计划,一起规划人生。
在儿童发育中,作者介绍了一些新认识。比如,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母亲的压力尤其会干扰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情纽带。童年时的压力有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患上少儿多动症,而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加重母亲的压力,最终让他们对孩子更没有好脸色,从而构成一种恶性循环。
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一个母亲为了找到一个好学校的社区,运用了所谓的“牙箍检验法”——在一个地区内到底有多少孩子戴牙箍,据此判断父母的收入以及关爱孩子的程度,也可以由此判断出学校的质量。
我还注意到书中很多家庭故事都提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家庭晚餐。在美国,父母和子女围坐一起共进晚餐,谈天说地,是家庭的头等大事。甚至可以说,观察美国人家庭晚餐桌上的种种变化,可以讲述一个完整的美国故事。在控制了其他种种变量因素后,家庭晚餐确实是一个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轨迹。
最后,与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在谈论美国,其实我们在谈论我们自己,谈论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书中反复出现的“剪刀差”图表,提醒我们思考,如果在中国社会进行这种调研和大数据分析,这一把把剪刀的开口是会变小还是增大?多年在中国农村调研儿童养育状况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美方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思高的调研结果恰恰显示,中国农村儿童认知发展滞后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危机,将直接影响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障碍。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和发展机会越不公平,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暴力、越危险、越不稳定。因此,希望每一位公民能读到这本书,并能理解这种贫富加剧、两极分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未来孩子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以及我们能为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家庭和孩子们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身处中产阶级的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请读这本书。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机会的不平等,阅读它,它或许会改变你和孩子的未来。
袁方
《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
雅理读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政法学人有文章
相关新闻
郝景芳:为了孩子,我为什么选择不移民?
2017-06-26
嘀,您的好友UC Berkeley向您发出一波暑期书单,请注意查收!
2017-06-21
书为证:萤火虫也有生存权
2017-06-22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