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为1600万人,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也有分布。1952年在广西西半部建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自治州,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藏族语系壮侗族壮傣语支。7世纪时壮族人民借用汉字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称“土俗字”,在部分地区保用。1955年党和政府为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文字的壮文,在壮族地区出版了壮文书报,开办了壮文学校,在幼儿、小学到中学、中师、大学开设了壮文教学班,在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和学习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现出土的壮族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大的直径一米多,重达5000多千克。花山崖壁画分布在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真实地反映了壮族古代的社会生活。壮锦是一种图案精美的纺织工艺品,用棉纱和五彩丝绒织成,早在唐宋就享有盛名。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举行的山歌会,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歌仙”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壮戏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形成,是一种民间文字、音乐、舞蹈、技艺综合的艺术。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发行了《民族大团结》邮票,全套共56枚,每枚代表一个民族,全套56枚印制在一张整版上,总共面值44.8元。壮族位于第8枚。
1978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了J33《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3枚,由王旨明、吴祖强、邓二龙设计,图案分别为《欢庆》《工业》《农业》。《欢庆》的主图是广西各族青年手持彩带、腰带、向日葵和民族乐器在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工业》的画面是楼房和厂房的远景,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农业》则是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桂林山水图,在秀美的山水边,农民正在辛勤地耕作,还建立起大型输电线路和气象观测站。这套邮票以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广西的工农业发展前景。
2008年10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由张利设计,邮票一套三枚,图名《欢歌》、《合作》、《发展》。这套以水粉装饰技法创作的邮票既有广西的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了广西的发展前景。欢歌》一票的图案为在具有广西喀斯特地貌特色的青山绿水中欢快地抛掷绣球、对唱山歌、弹奏乐器的壮族青年男女。邮票上红衣壮、黑衣壮、蓝衣壮三个壮族支系的服饰已经过艺术美化,尤其是女子的头饰,设计者选取了多见于当代民俗活动和文艺表演中的粽子式头套的造型。中年男子手执的乐器叫马骨胡,马骨胡为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靖西、德保一带的壮族地区。右边男子手执的乐器叫葫芦胡,也是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百色市各县区。 邮票背景中央是壮族的宗教、娱乐用器铜鼓。《合作》一票通过展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家城市的南宁市的城市新景观,表现广西与东盟的友好深入的交流合作,彰显南宁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邮票主图为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展览厅前方的会议中心多功能大厅上方的穹顶,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标志,它的设计巧妙利用了南宁市花朱槿的造型,其12片白色的“花瓣”象征广西12个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民族。
背景中展现了南宁城市建筑从右到左依次为广西人民会堂、地王大厦、红林大酒店。《发展》一票描绘了风生水起的沿海港口群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及三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和建筑。反映2008年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在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现广西北部湾的开放开发给广西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