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中国近代高科技的发展与改变,是与家用电器产品的普及和进步,以及家用汽车和通讯设备的高速变化分不开的。记得曾经有过一句广告语是这么说的:科技改变生活。这的确是不假,甚至可以说总结得非常到位。
在本篇博文的上集内容里,我简单地与大家回忆了中国近代普通家庭所用的家用电器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与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与阅历有关。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对于那些走进了我生活的高科技产品的印象,会比同时代的许多人要更为深刻一些。
大概是从我记事时开始,我对电话这个“高科技”产品就不陌生了。那是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工作的单位里,在中国那个通讯技术极其落后的年代里,我父母的单位上就早已经实现程控通话的联络方式了。记得那时候的单位电话,都是由总机接线员们转接的。即便是如此,我父母单位上的那些工作用的程控电话机,在当时也是足以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人羡艳不已的。不过,那个时代里的单位电话,是必须要由人工插线转接的。因此,在双方自由通话的中间部位,可能还会有一个人正戴着耳机监听呢!这算不算是近代版的单位“谍战”或者“潜伏”呢?所以,有许多双方通话人本来并不想被别人所知的秘密就此流失了,成为了单位里小道消息,那个时候的单位总机接线员,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是“消息灵通人士”。后来,电话机上开始有了拨号盘,就是那种从零到九,一共有十个洞孔的拨号转盘,若是要拔号的话,必须要等头一个号洞的号码拨打出去后并自动退回到原位,才能拔出下一个号,那个转盘回位时“哒哒哒”的声音很慢也很悦耳动听。尽管如此,比起最早时的摇柄式电话及人工接线方式的电话,这已经算是有了长足进步的科技发展了。再后来,才有了按键式的电话机,并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如今一般的家庭电话机几乎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在单位上的办公室里,还象征性地摆放着电话机,这种办公桌上标配的电话机,现在也基本上沦为了办公摆设品或公司员工们点外卖送餐时的专线,甚至连与电话机黄金搭档的昂贵传真机,也被一并淘汰了。说起台式的电话机,我在大学毕业之后,曾经花费过人民币五千大洋,还是托了有门路的学生家长,走后门才办理过一部私人电话。当时,在电信局正规办理的家庭电话应实际缴费是四千三百元,但必须要排队等号,且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排得到自己?很像是如今的车牌摇号的撞大运。我是不得已又私下里追加了七百元的好处费才成功办理了那台家用电话。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我家的第一个座机电话号码还是一个七位数的号码“5589786”。据中间收取了我好处费的经办人对我说,我的电话是一个吉祥号码,翻译过来是“我我发久财发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好像那时的电话座机月租费也蛮高的,在上世纪八、九零年代的时候,哪怕只是像座机电话这样的家用通讯产品,那也绝对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实力安装的。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在上世纪九零年代初期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时髦的通讯产品叫做传呼机,也被人们称之为是“BB机”。因为,这种被挂在腰间的电子通讯产品在接收到了信息的时候,会发出十分悦耳的“BBB”提醒音,所以得以此名。大多数人可能都以为这种BB机通讯产品,是在上世纪九零年代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其实不然。传呼机最早出现在中国,应该是在上世纪八零年代的中叶。对于这个情况,我是有发言权的,算是历史的见证书者了。
记得那是在上世纪八零年代的中期,准确的说是在1987年的中秋前后。当时,我跟着恩师段小毅先生随四川省歌团前往重庆演出。我们一到达重庆,就被一个重庆的大超哥给接去吃著名的重庆火锅了。招待我们的这位大哥可不得了,在当地那可算是一位著名的人物。我还记得他姓杨,是中国近代著名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先生的儿子。可能是子凭父威的原因吧,他在重庆当地的名气颇大!记得他请我们几个吃的那顿火锅很贵很丰富,但吃得是什么我现在早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时隔这么久,我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在他的腰间有一条银光闪闪细链子挂着的黑色物件。那时,我们这几个从省城成都里来的人,还没有一个人见过这个高科技的东东呢!在我们吃饭的中途,杨哥腰间的那个玩意儿“BBB”地响了起来,杨哥摘下来瞧了瞧之后,抱歉地对我们说(其实,他应该是蛮得意的),他要去“回个传呼”。说完,他就跑去街上找公用电话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这是新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传呼机”。不过,在当时这可是我所望尘莫及的高档电子产品,根本不敢奢望拥有。那个时候,在中国能拥有一台传呼机的人士,绝对是属于那种高大上的成功人士或超级富豪,普通老百姓别说拥有,甚至连见也没见过呢!
大约是时隔了五六年之后,我才在人生中第一次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数字型传呼机,我还记得那是一台松下牌的传呼机,号码我也还记得清,是126台的155170号,这个玩意儿当时还花了我一千七百多大洋呢!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传呼机已经开始普及,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属品了。不过,传呼机还是属于成功人士或生意人的标配。这个时候,除了数字型的传呼机,又出现了中文机,可以直接把需传答给对方的信息内容,直接告诉呼台小姐转成文字发出即可,而不再需要在发出了传呼信息之后,还在公用电话机旁,心烦意乱地等着人回电话了。那时候,人们在聚会分手的时候,总是会互相留下各自的呼机号码,还不忘记叮嘱对方“有事呼我”呢!像极了如今的大家临别时互加微信时的情景。那时候,传呼机最大的品牌并不是松下或其他的什么牌子货,而是当年的国际通讯巨头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他的广告语我到现在还记得:摩托罗拉传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然而,时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如今这个曾经的世界著名品牌摩托罗拉,连同传呼机本身,早已经被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再也没有听说过了。
其实,传呼机在中国流行的那个年代里,还有一种更为先进的高科技通讯产品,即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如今已经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可能还记得,中国第一代高科技移动电话,曾经被人们形象地叫做是“大砖头”。可能现在年轻一代的九零后、零零后和一零后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什么才是“大砖头”?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如果能拿着一台足以让人侧目的“大砖头”,是多么的让人羡慕嫉妒恨!那种真的就像是一块大板砖一样的移动电话机,是当时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却又是求之而不得的高科技产品。因为,除了这个移动电话的号机难求之外(中国第一代移动电话是模拟机,机号一体),还特别的贵!而且,不但是机号本身就贵(官价大约是在两万至三万人民币左右,但根本就买不到,黑市里的黄牛价格要翻番。在那个工资只有百位数的年代里,一般人对此是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企及),连每月的通话费和月租费都是一笔非常昂贵的开销,且是打进打出都要收费,若是处在异地漫游状态的话,那就更是贵得离谱了!尽管如此,那时的人们仍然对它是趋之若鹜。
我第一次见到的大哥大电话,是我的一位大学富二代同学带到学校里来给我们显摆的。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他那台大哥大的号码还是只有六位数的“900023”,据说这个号码代表着,这是成都市的第二十三个移动电话用户。记得我有一次给我的这个大哥大机主同学打电话,对方的电脑语音一直在回复说“您拔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拔”。当时,就是因为这个“请稍后再拨”的语音回复,让我以为是稍后即能拨通,所以我守在公用电话机旁,拨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有拨通!可笑吧?
后来,因为电信局九零号段的大哥大一机难求,成都军区部队里的军用移动电话开始使用了,号段为六字开头,但指标极难搞到。尽管,军用移动电话的价值也不菲,但终因其号码并不“正宗”(非九零字头),且相对要容易购买一些而成为了电信局移动通讯的第一个移动业务竞争对手。
恰巧,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就是在成都军区通讯总站里做工程师。于是,我们俩就合伙把一些这样的大哥大号机指标给捣腾出来,再转手加价好了几千元,卖给那些没有门路买到这样大哥大的成功人士们,算是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我记得我们大概一共是卖出过三十余台这样的大哥大指标,且我自己也买下了两台,一台是白色的摩托罗拉8900(真正的大砖头型),一台是摩托罗拉9900(折叠式)。那个时候,我一个人就能拥有了两台私人大哥大,绝对算是人中龙凤,别提有多么拉风了!事实上,在我拥了这两台大哥大之后,生意做得是顺风顺水,三个月之后就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二十万,这全都是依仗着那两台大哥大给我带来的成功形象和可信度。在我顺利地签订合同时,对方根本就没有质疑过我的实力。所以,那个时候的生意人,即便是买不起大哥大,也会专门去买一个大哥大专用手包,还在包外钻上一个孔,从里面向外插出一根大哥大的电话天线来冒充是成功人士呢!
记得那时候的大哥大,最“洋盘”的牌子货就是摩托罗拉了。除此以外,还没有听说过有其他的品牌,像如今的热门手机产品华为中兴,或者三星苹果什么的,当时连听都没听过呢!人们还常常称手里的那台大哥大为“手提”,每次与客户分手时,一定不忘嘱咐对方“有事打我的手提”。可见,当时能拥有手提大哥大电话,是多么有面子、有实力的象征。
再后来,更为精致小巧的其它牌子移动电话机开始出现了,如爱立信、菲利普以及诺基亚等等等等。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一代十位数的中国数字移动电话出现了,这才开始有了更为清晰的通话质量以及来电显示等功能。我记得九六年我刚到深圳的时候,我舅舅的七位数模拟电话号码是“9000970”,他还嫌这个号码不太好听(因为,如果用广东话来念这个号码,就是“狗狼狼狼狗犲狼”),他也赶时髦去换了一个十位数的数子机,号码是“1392995970”。搞笑的是,这个号码如果用广东话念出来,依然还是很难听:丫生狗一狗,狗吾狗犲狼。我舅舅后来只好又去更换了另一个新的号码,这才作罢。
在这中间,中国电信还曾经推出过一种超级廉价的准移动电话叫做“小灵通”,收费标准竟然与普通的家用座机电话差不多,但由于通话质量极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是“歪歪草”!因为,人们在使用小灵通接打电话的时候,常常因为信号不好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只能歪着脑袋并变换着各种姿势来接听:“喂、喂?操”!好笑吧?
这些年来,我曾经使用过许多品牌的移动电话,也见证了移动通讯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原先的移动电话,早已经从贵族们的标配,转为了大众人群的普通消费,价格也越来越亲民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现在都人手一机。手机也从最早期的单一通话作用,衍生到发信息、发邮件,录视频、照照片,玩微信、直播、购物、看比赛、看书看新闻、办公和玩游戏等等,甚至手机还具有了个人银行的收付款功能!可以说是一机在手,吃喝全有,啥也不愁!而且,由于如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移动通讯运营商们的激烈竞争,也给国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实惠,连曾经的打进打出双向收费和漫游费,也被永远地踢出了历史的车轮!人们在这个全民移动的这个新时代里,手机差不多就是一个永远“长”在了手里、一刻也不可剥离的人体新“器官”了......
今天的博客,就暂写在此,请朋友们继续关注伏尔加的鱼《岁月痕痕》(下),我会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汽车和高科技家用电器变化的岁月痕痕印象,谢谢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