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金融和“饮食(美食)”中心。这饮食中心的封号,是我自加进去的。之所以用括弧“美食”,是因为我对北京的吃和吃在北京,有着剥春笋般的记忆。
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我很年幼的时候。那是在七十年代的遥远记忆了,我第一次随父亲回东北老家省亲,来到必经之地的首都北京换乘向北的列车。当然,来到了首都,自然不会放弃领略一下北京的风光和美食。
当父亲领着我走出那俄式尖塔,硕钟抢眼的老北京火车站,除了对这个城市的好奇,就只剩下陌生和期待了。
了解一个城市,除了对它的名胜古迹的游访,更多的是对其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和美食的探访。而当时的北京,南北贯通,条条大路都将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里。相对来说,北京的食品供应是优于当时所有的城市的。
记得当年吃的第一顿午餐,是父亲领着我在北京饭店的大厅里吃了一盘相当好吃的饺子。这高档酒楼的饺子应该很贵,好像是十元一盘,在那个月薪只有几十元的年代,是非常奢侈的消费。大约是父亲想让我记住这北京的味道吧,所以不惜破费了一次。说来也奇怪,吃了这么多年的饺子,别处的饺子味道,大多已经淡忘。而那北京饭店的饺子味道,我至今依稀还能在舌尖味蕾上回忆得出来,大概也跟这昂贵的午餐所花费的钞票有关吧!这是我对北京的美味的第一印象。
而我再去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多年后了。因为求学,我暂住在于北京舞蹈学院上学的弟弟那里,同行的还有一位川籍的流行歌手。从四川美食之都出来的我俩人,这次可算是遭了罪喽。整日价,没有合口的食物果腹,饥肠辘辘的。所以每天都只有叼着一瓶老北京酸奶或北冰洋汽水,手里攥着一方煎饼果子,权当是一天的口粮了,现在是想想都悲催。那时的奢侈享受是候着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的段大哥来带我们去搓一顿东来顺的涮羊肉,而我俩儿每次都能吞下十好几盘肥瘦相间的内蒙羊羔肉,吃得是满嘴流油,胃撑肚圆的,那个满意劲儿,孬儿提了。搞得大哥一直在心疼荷包说:你们是在涮羊肉,还是在“刷”羊肉!就像现在的手机刷屏似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一古脑先刷上一大堆,根本无法细嚼慢咽地品味和消化。
当时的北舞食堂,因为吃饭的人少(全校全部在册学生仅108人),供应略显单调。于是,在那里读书的小弟,饿着肚子,节省自己的饭菜票也要给我俩儿打上满满的两盒食堂饭菜。而我俩儿看着那黑乎乎、腻兮兮的盒饭,顿时没了食欲和胃口。气得小弟在走廊大喊:“是你们嫌弃不吃的哈,别后悔啊!谁要剩饭啊?”于是,满楼道顷刻间响起:“我要,我要!”的应和之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群练舞蹈的孩子们,就连这样的饭菜也经常是吃不饱的。
后来再去北京,已不再是当初穷学生的窘态了,可以纵情畅快地享受这京华美食。从全聚德的烤鸭,吃遍郭林家常菜、便宜坊、九华山、大鸭梨等各家的拿手烤鸭,货比十家。从东华门的小吃一条街吃到王府井的小吃摊档,沿街飘香。从狗不理包子、馄饨侯吃到簋街,意犹未尽。那从前的煎饼果子、羊肉串早已经成为怀旧食品了。而老北京炸酱面、芥末墩、豆汁还有麻豆腐,以及西葫芦鸡蛋馅饺子和茴香馅包子,还有驴肉火烧、鸡蛋灌饼,冰糖葫芦和烤串儿等等,都让我流连忘返。当然,还有那肉多汁浓的羊蝎子、百年鹵煮火烧、肉夹馍、国贸的佛跳墙以及密云水库的大库鱼等等等等。每一样,都让人回味无穷……
京城的饮食文化,是包罗万象的。从全国各地到世界各国的美食与美味,都在这里云集荟萃,一览无遗。你所曾知晓的,或未曾听说的,这里应有尽有。皇城燕京,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宫廷御膳的一枝独秀了……
至于真正的老北京,除了对皇城根儿的百年传承的老字号情有独钟之外,对居家日常的食材并不丰富也不挑剔。尤其是冬季到来,他们大多承袭老传统,将大白菜、土豆、大葱和大白萝卜窖藏储存,以备漫漫长冬。所以,我在老北京人家所常吃到的,基本以白菜萝卜为主。难怪赵丽蓉所说,那就是萝卜开会。
其实,最能代表京华美食的,除了烤鸭、涮羊肉之外,是宫廷御膳。最有名儿的,是丰泽园、钓鱼台和北京饭店贵宾楼。而这“萝卜开会”的御膳中,最有范儿的是满汉全席,非常有讲究。我将在今后的博客中,再与朋友们分享。
对于北京吃的印象,就是对北京城的印象,多少年前记忆,已经凝结根入味蕾舌尖,挥之不去,所以每次来到这国之首都,都忍不住寻着过去的足印,再享受一下这京华美食和美食精华,那是因为出自脑仁心尖的浓浓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