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前半生(长篇连载一)

关注过“伏尔加河的鱼”博客的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大约是在两年多以前,我曾经在K网前用网址“维基奥秘W网”的原创博客,发表过一篇很长的博文,题目叫做《我的母亲》。许多网友看过那篇纪念我母亲的文章之后都流下了眼泪,许多人还积极点赞、留言和转发,让我很感动,真心谢谢大家了!其实,我的母亲跟大家的母亲们都一样,只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贵人之一,但她却不是唯一的贵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还有着一位与母亲一样重要的贵人出现过,那就是我们的父亲。正是因为我们父母当年的偶遇和组合,才最终成就了我们生命链中的人生轨迹。毋庸置疑,在我们一生的贵人当中,父亲与母亲一样,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角色和贵人。换言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母亲与父亲的作用都是缺一不可、不可取代的。正是由于我们父母在他们的年轻时代,经历了各种机缘巧合的最终结合,才让我们能够如此偶然地降临在了这个美丽的人间世界。所以,在本篇博客的开头部分,请让我们大家一起,虔诚地表达对我们所有人的父母大人们由衷的感激之情!从今天的博客开始,我将会用长篇连载和分期发表的方式,跟朋友们一起回顾一下我父亲的传奇一生。这一次的长篇博客连载,还将会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父亲的前半生》和《父亲的后半生》,而且各有若干篇的分期段落。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与关注,谢谢大家!

说到我的父亲,就不能不述说一下我的家史和家族渊源。我的父亲姓许,我现在所能知道的,我们许家最早远的祖先们发源地和居住地,可以上溯到现今的云南省境内,但年代和地点我都不清楚。这个地点大概也很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始祖考证观点,即中国人的先祖是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后来,原本是生活在云南省境内的我们老许家祖上,不知怎么就成为了一个山东籍的富豪大户人家了。再到后来,许家又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巨变和远徙迁移,在近代时竟然还成为了一户属于地主“剥削阶级”的东北人家(出于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考虑,我们老许家的这段曲折、离奇和漫长的家族历史,我会尽量用浓缩的语言和方式讲给大家听)。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许氏家族过去的那些历史,才有了如今我和兄弟以及许氏宗亲后代们的现在进行时。所以,不忘祖宗家史,是我修撰这篇博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这个重要日子,正是我父亲离开了我们整整二十一年的周年忌日!所以,我选择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里发表的这篇文章,更是专门为我父亲他老人家撰写的一篇泣泪祭文,以此祭奠我父亲那早已西去了的亡魂,愿他平凡而高贵的灵魂,在美丽的天国仙境永远安息!

我的父亲,出生在祖国东北黑土地上的吉林省。我前面已经说过,我的祖上曾经是一户山东籍的富豪大户人家,当年是因为“闯关东”的中国人口大迁徙运动,才最终落籍到祖国东北吉林省境内的。在父亲当年给我们口述家史的时候我才得以知晓,我的曾曾曾祖辈上的许氏兄弟俩人,曾经结伴举家从现今山东省内的某地(许家当年在山东时的具体地点,父亲自己也不得而知,据我推测应该是在今天山东境内的胶东半岛一带,极有可能是在青岛、烟台或威海那一带,大约是在滨海的某个城市或附近的某个地区)出来闯关东的。在我曾曾曾祖辈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里,所谓的“闯关东”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髦”的历史往事,更是在那个特殊时代造就的一次中国人口大迁徙伟大运动,我的祖上们也非常时尚地追逐了那一次的时代大潮。不过,据我现在所能查阅到的有关“闯关东”历史资料上显示,当初从祖国中原地区(尤其是那些山东籍的鲁客们)迁往遥远、寒冷的东北地区“闯关东”的人群当中,多半都是以逃荒、逃难的人群和人口为主的。然而,当年选择了两兄弟举全家之力,一起去“闯关东”的这双许氏家族的纨绔子弟俩儿,却并不是因为饥荒或生存的原因才随波逐流的。那时在山东的我们老许家,不仅不是生活中的穷人苦主,甚至都不属于那些不起眼的小家小户富裕人家。因为,在那些挑儿担女、推车拉骡,随着逃难洪流的车辙、脚印,步履艰辛、被迫远徙而涌向了中国北方的人群当中,并没有出现过我祖上这对山东籍许家兄弟及家人们的身影。许家这两位大户人家里的公子土豪哥俩儿,竟然是各自包租了两条费用昂贵的豪华大客船,每条船上都满载着金银玉器、骡马粮食、家俬摆件和瓶瓶罐罐等浮财家底儿,以及众多的老少家眷们,从胶东半岛一带起航出发,一直驶向了远方的东北黑土地。在那个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不间无断的特殊历史年代里,尤其是在那些闯关东的流民人群当中,能有这样实力的富豪人家并不多见,而老许家这两个兄弟就是其中鹤立鸡群的显翘。我是无法想象,当初许氏兄弟俩指挥着众家仆们,将万贯家财装船和举家登船时的情形,会是怎样一幅盛况空前、浓墨重彩的油画般场景了!但我肯定,他们在起锚驶离了山东某港口的时候,一定是引来过无数鲁客们无比羡艳的目光!而那两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昂首目视着祖国东北方向的许氏富豪两兄弟,是多么的豪迈!然而,我却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能够搞明白,这两位山东籍的富豪兄弟俩,为什么会放着家乡富豪的美好生活和庞大家业、房产良田于不顾,偏偏要选择到荒无人烟的中国东北不毛之地,去开拓另一番天地的新新人生呢?直到多年之后,当我和我的两个兄弟们,在距离当年许氏祖上两兄弟转徙千里、另谋人生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也都曾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自甘“堕落”地放弃了原本舒适、安稳和富足的生活,不辞千辛万苦,自愿流徙辗转了数千公里,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土上重新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时,我才幡然醒悟过来!原来,许家祖上遗传给我们这些后代们的这点儿不安分基因,时值今日仍然还在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余热!当然,正是由于许氏祖传的这种特别基因、思维和行为方式,才真正造就了我和我的兄弟们今天的人生轨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许家老祖宗们当年的英明决定(闯关东),也就不可能会有我和兄弟们今天的客观存在了。我为此曾经辗转反侧,细思极恐。

据我父亲说,许家祖上这两兄弟当年闯关东的旅途,虽然还算是很顺利,但两条客船各自抛锚停靠的港口却阴差阳错并不相同。载着我祖辈儿这一支儿人马的那条客船 ,最终停靠在了辽宁省的营口港,而许家兄弟的另一支儿人马,却不知道中途帆转远航到了何处?据说,我的祖上们在营口港苦苦地等待了兄长那家人很长的时间,又派人遍寻了营口港附近的所有码头且都是徒劳无功之后,才不得不忍泣放弃了寻找亲人的沉重步伐,举家向东北方向的吉林省境“闯荡”而去了。这里之所以说我的祖上曾经在营口港上苦候着的是他的“兄长”,是因为我认为我的祖上肯定是这两兄弟中的弟弟那一支儿人马,因为他兄长那一支儿人马,此时此刻还手攥着许氏的族谱呢!而如此的重责大任,无疑应该是只能是掌握在兄长手里的。所以,我以此推测,我的祖上应该是弟弟的那家人马无疑。那一次许家两兄弟在“移民”路上的意外失联,曾经让我的祖上们悲恸不已,他们甚至在其后长达百数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过在东北各地打探、寻找着这股失散了的亲人而未果,一直到我父亲的这一辈人,仍然还在孜孜以求地寻觅而无果!对于我的祖上来说,兄长一家的意外失联团,无疑是那个时代里的马航370!所以,他们只要是遇见了许姓的人士,都会有意无意地打听着对方的祖籍以及祖上们的名讳。不过,到了我们这一辈人的今天,已经完全放弃了这种无谓的寻找!因为,即便是我们这辈人能够有幸在今天真正地寻找到了当年许家两兄弟中的另一支儿人马后裔,那也只能代表着大家之间曾经是“五百年前的一家人”而已,显然已经毫无意义了。

不过,由于当年许家祖上的兄长带走了那册极为重要的许氏家谱,所以从我爷爷的上几辈儿人开始,许氏长辈们给子孙们起名字时所排“范”的那个辈分排行(即名字中间的那个字,代表着辈份),就只能是靠他们头脑中对家谱的回忆了。父亲告诉我说,老许家的族谱辈分排序,是由一幅先祖手书的、左右对衬的中国对联组成的。我的爷爷是范“鸿”字辈、他名讳是“鸿恩”,父亲那辈人范“振”字辈,所以我父亲的名字叫做“振寰”(简写为“环”,即许振环),而我的这一辈人是范“世”字辈的。因此,我的许多堂兄姐们都叫做世英、世伟或者世梅这一类的名字。只有我的父亲比较“开明”,或者说是他生性反叛,他竟然是用了与许家族谱辈分排序方式完全不同的洋地名和洋音乐名,为我们三兄弟各自取了与家谱序列排范所不一样的名字,这是后话。如此说来,当年许氏家谱辈分的排序方式,就是一幅大气恢弘的中国对联!上联的内容我是不得而知的,下联里的头几个字我也无法得知,只知道在这幅暗藏着名讳、辈分的下联尾句,应该就是“某某某某某鸿振世”了!父亲生前还告诉我说,许氏家谱中的这两行对联,上联和下联各由八个中国字组成,一共是十六个字,还是十六辈子的人,轮回一圈再重新开始首尾接龙续联,以此往复不止、以求生生不息。我想,这幅中国对联如果是一幅完整版的话,一定是气度不凡的,仅仅只从那尾联上硕果仅存的“鸿振世”这三个气势恢宏的中国字里,就完全可以粗显端倪了。在许氏后人中范“世”字辈的人士当中,我知道曾有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许世友”将军,他应该是与我的辈分相同的,没准儿他就是我祖上那支儿早已失联了的兄长家后人呢!可惜的是,在我的家人里面,并无人有缘能与这位解放军战神许世友大将军结识过,也就无从得知这份亲缘,是否真实与成立了。

再说回我的祖上,他在寻亲无果之后,被迫拖家带口继续北上徙,直到一处荒无人烟、广袤无垠的无名黑土地上才停顿了下来。这个地方在吉林省省会的长春市和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市正中间,左右各距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距离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市稍远一些,约有四百余公里。以那时的火车时速来计算,也不过就是几个小时的路途而已!在当年的”满铁”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这里就是连接着东北三省的铁路、公路以及水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还因境内有一条流经的大河~梅河,而被我的祖上冠名为了“梅河口”。在不过百年前后的近代历史上,现今的梅河口市还只是一个连个城镇都算不上的农村大郊区,曾经属于“吉林省海龙县”的一个辖区。但因这里紧邻着东北的重镇通化和四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四战四平”战役,就是发生在距我老家梅河口市咫尺之遥的地方。如今,这里早已经成为了吉林省的梅河口市,现在是吉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了,国人们应该比较熟悉的,是著名的梅河口东北大米,这里也是东北大米的主产地和东北大米的重要代表之一。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梅河口大米,都是出产于我祖上开垦和拥有过的那片黑土地上的。记忆中,真正的梅河口大米香糯无比,特别有弹性和油性,用手轻抖煮熟后的米饭是颤颤巍巍的,很能勾起人的食欲,即便是在不吃菜的情况之下,那也是可以轻轻松松就海塞下一大碗白米饭的!早些年的时候,我的老叔每隔半年左右,就会给我家里邮寄上一大袋子的梅河口大米,那个永远存留在我舌尖、心头上的特殊味道,至今仍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余香,那才是记忆中真正家乡大米的醇厚味道。

我的祖辈们,当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凄凉荒芜却又肥沃无比的黑土地上扎下了根儿的。据说,我的祖上当初是“骑马占荒”开始在这里开垦这块蛮野之地的。他们在这片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骑着快马,在他们马儿所能蹄及的荒原深处,都插上了诸如“许宅”、“许地”之类字样的木牌,宣告了许氏家族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和开垦权。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许多闯关东的中原流民们,许家便将那些已经圈划、平整好了的土地,一块一块地租赁给那些新落户的人家来种植,从而形成了当地最早的地主与佃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据我所知,老许家与佃雇农们之间的这种“剥削”关系,一直都很和谐、很融洽!而且,老许家的那些佃户佃农们,对老许家的人是特别有感情的。我父亲说过,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亲眼见过租种许家农田的老佃户们,不顾日本宪兵设下的重重封锁关卡,冒死在深秋季节的深夜里,赶着大车进城来到我父亲的家里,送来了他们应该缴纳的那份粮食和猎物,还捎带来了一些并不属于交租用的自家女人绣品、绣活儿礼物。我在大约五、六年以前,曾经回到过梅河口的老家拜祭先祖,就在我爷爷奶奶的旧坟边上,我还亲眼见到了直到现在还仍然自愿坚守在为许家世代守护祖坟的异姓老佃户人家后代,他还告诉我说,他们家已经有好几代人无怨无悔地在此地扎根看护着老许家的祖坟了,仅仅只是靠着在许家坟边上的那一亩几分旧田里种些粮食为生而已。这样的忠诚佃户和守护主人家坟茔的行为,让我兀然地想起了那些世代守护着成吉思汗陵寝的蒙族守陵人,他们的行为竟然是如出一辙,使我十分感动!甚至还完全颠覆了我过去曾经在课本教育中所获知的,有关旧社会恶霸地主与穷苦佃农之间的所有知识和三观,让我对老许家祖上曾经这样的地主身份,肃然起敬!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82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