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闯关东”这个在汉语语法中以动词当名词的词汇,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几年前,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曾邀请影视大咔李幼斌、萨日娜,牛莉等主演的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火爆荧屏,让众多的观众知道了这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的历史。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闯关东”这个字眼又再一次“闯”进了国人的耳朵里。

       其实,闯关东的“闯”字大家都能理解,而这“关东”二字,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和解释清楚的了。若想知道这“关东”的真正意思,就得从这“关”字开始,而这个所谓的“关”,就是特指著名的长城关隘“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东北处,曾是中国内陆与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古时候南北交往的交通要道。又因此关门北依燕山,南接渤海,故而得名为“山海关”。在山海关的不远处,就是万里长城的尽头~长城入渤海处的“老龙头”了,山海关也因此被称为了“天下第一関”。

       我在十几年前曾到过山海关旅游,专门去参观了城门上那面南背北的牌匾,那城楼上的五个苍遒的大字“天下第一関”让人过目不忘!据说这“天下第一関”是有过两块一模一样的牌匾的,一块为明代的忠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不过,萧显所书的这五个字当中,有一个明显的错字,他将其中竹字头的“第”字,错书为草字头的“苐”字了,不知是他故意为之的错笔,还是另有他意?这萧显手书的牌匾,就是现在仍高悬于城楼之上的那一块。不过,萧显所书的是一块备用匾,后来才被挂上去,最早高悬于此的牌匾并不是此块。而另一块也曾悬挂于此城楼之上的“天下第一関”匾额,为明代的大奸臣严嵩所书。自明代长城的山海关建成之后,严嵩所书的牌匾就一直悬挂于这城门之上,一直挂到了上世纪的三零年代,才被日本侵略者们当成了战利品而拆卸到了日本本土,现在此匾早已不知所踪了。据野史传说,当年严嵩手书下这五个字之后,在其中的“下”字里故意少写了一点,成了一个“T”字,就直接挂了上去。正当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时,只见严嵩在楼门之下,脱下了自己脚上的一只布鞋,用鞋浸饱了墨汁,然后奋力上掷,墨鞋正中了那“T”字下方,形成了一个遒劲的“下”字,让人拍板叫绝!如果这传说是真实的话,那这个历史上的奸臣严嵩,书法技艺是堪称一流的。不过,这幅奸臣严嵩的书法作品,现在已经无法再见了(应该是早已毁于日本)。而且,这个奸臣书法家留下的其它书法作品也是不多的,据传只有北京的著名酱菜“六必居”的题字为严嵩所为,到现在仍在延用中。

       不过,我所奇怪的是,明代的人怎么会预先留下了两幅不同人物所书的匾额备用?还各为一忠一奸的两人所书?是因为早有所料,此匾终有一天会毁逝于战祸,还是早就知道这奸佞所书的题字再好,也是经不住岁月的摧枯而淘汰的,惟有那忠良挥毫留下的墨宝,方可传耀于千秋?想想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高官显贵们,都是喜欢舞文弄墨和附庸风雅的。不过,若是这些官人平稳着陆那也就罢了,算是留下了名人字画,还具有收藏价值。若是官员沦为了阶下囚,那他的这些墨迹和题跋就顿时成为了垃圾和***!比如说,大约是在两年前,我到北京拍片时,曾约一位大学时代的挚友一起吃饭,他却因要急着要前往中国公安大学去铲除那些周老虎的题字而无法与我见面。而那些周氏的墨迹,曾是许多人千方百计花重金去求回来的,奉若神明,在他曾掌管的国家公安系统内又更是如此。可这周老虎刚一倒台,他那些昔日“忠心耿耿”的部下和爪牙们,又忙不跌地赶紧将他的“遗迹”涂抹得干干净净!是不是有些可悲之感呢?

       跑题了。当年“闯”此“关”东的“闯关东”,是指在距今两百年前开始的一次中国内陆人口向东北黑土地的大迁徙。其实,从明代开始,中原一带的民众,就已经开始陆续地向关外移居了,到了清末民初时候,这股迁徙的热潮就一浪高过一浪,达到了峰值。在这股迁徙的人流中,以山东人为最多。

       据说,我的祖上,也是明清时期从山东闯关东迁往东北的。他们闯关东的具体时间我倒是不知道,只是听父亲说过,我的祖辈并不是因为逃难才去的东北,而是为了开垦新的疆域才举家北迁的。据父亲说,我的祖上是一家两兄弟的两大家子人,分乘了两条大船经海北渡。虽然他们走的是海路,并没真正通过山海关,但也算是广义上的闯关东。他们最先的目的地,是位于辽宁境界的营口港。不过,这两兄弟却不幸地在这百舸竞航的迁徙大潮中走散,后来竟再也找不到了。我祖辈兄弟中的我们家这一支族人,只得带着自己的这家子人,独自前往了荒无人烟的东北吉林地区,开始了他们闯关东之后的创业历程,并在那里扎下根来,成为了真正的东北人。关于那一支失散的兄弟一家,祖上曾一直在努力寻找着,却终是无果。但有一点基本上可以肯定,我祖上失散了的这兄弟一家人,至今仍在中国东北的这片黑土地上开枝散叶,世代承居。且他们的手中,有我祖上世传的族谱,如果能找得到,就可以溯源到祖上的许多代以前的家族史。若是现在真的能找得到这支许氏族亲的后人,翻阅一下祖宗的家谱,就算是抱着寻根的心态,能看一看先祖们是如何生活过的,那也该有多好!

       又据说,后来我祖上的这一支族人,从辽宁转道去了吉林通化一带,最终在今吉林省的梅河口地区定居了下来。据父亲说,当年祖上到达此处时,这里杂草丛生,野兽横行,满目苍芜,没有人烟。他们从零开始,骑马占荒,划地圈田,成为了当地第一批的拓荒者,从此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良田和府宅,成为了当地的富裕人家。再后来,有许多陆陆续续来此讨生活的内地闯关东者,也在此安居下来了,他们开始时是租种我祖上开垦出来的土地和做些小买卖,后来这里逐渐兴旺起来,又有许多闯来的关内客定居于此,这里就成为了一座城市。

       我的祖上在此耕居拓垦之后的许多年间,经历了军阀割据混战、绺子(土匪)袭扰、俄国***子横行霸道、日寇强抢豪夺地侵占、伪满洲国傀儡政府成立、东北虎张作霖张学良奉系旧军阀管辖以及国民党统治等等几乎全部的东北近代历史。至到后来,林帅指挥的四野解放大军解放了东北全境,我的族亲们一直生活居住到了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我祖上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闯关东历史。只是,我所能知道的,也仅仅只是一点点儿皮毛而已。不过,以我祖上曾包乘两条大船举家出行的山东客闯关东,另辟一片天地的富豪创业者,在当时还是较为少见的。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多是因为家乡遭遇天灾人祸造成流离失所,生活不下去了,才被迫拖家带口流徙天涯出关,到冰天雪地的黑土地去寻找生计的。他们当中多是穷苦的难民,而他们涌入那天寒地冻的大东北,实属无奈之举,他们在异乡所经受的苦难也是不堪回首的……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中国人口的一次著名的大迁徙,这次迁徙,也使中国的南北文化形成了互通互融的态势,地域性文化差异逐渐地被人为减少,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满清入关之前,中国因地域、种族以及传统习惯的千差万别,南北间也因“関“而关,完全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差别。古老的华夏文明,在这数百年间的人口流动中,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南北贯通而融为了一体,按照***师的话,称其为“文化苦旅”,应该算是蛮贴切的。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曾经有过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在官方的资料中认可的有: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不过,这样的说法并不十分确切,据我所知,在很久之前,中原的客家人就曾有过多达五次的人口大迁移,还有那次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等等,这些都曾是促使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改变的迁徙事件,是自然和历史原因促成的文化发展以及人口基因优化的改变。归根结底,人口的流动迁移,是人类的自然选择,也是自然的人类选择,功高于过,利大于弊。

       关于闯关东的话题,是特别厚重的,我只能算是揭点儿皮毛!其实,关于这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还有许多内容是没有办法深究,而那些在闯关东时发生过的故事与往事,也是蛮有意思的,就算在著名编剧高满堂先生笔下的《闯关东》,那也不过是这次人口大迁徙的缩影而已。

       由闯关东的话题,使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树挪死,人挪活”。只是,祖先这些无惧无畏的韧性与秉性,在现代人的身上,亦是少之又少有了……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15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伏尔加的鱼
10-14
黑吉辽是好地方,那也是我的祖辈们曾生活的地方! 多谢关注!
妹哆
09-27
听老人介绍东北的黑土地可以捏得出油!今天的衰落是誰之过?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的鱼

擅长 人物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