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的六月七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时间,看着那些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走进了这神圣的“高考”考场,我的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相信那些为人母、为人父的考生家长们,都会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在此,向那些家有儿女参加高考的家长朋友们致意!预祝你们的孩子们考试顺利,能够考入心仪的大学校堂,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大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中,倘佯在大学校园“象牙塔”里的和风暖阳。
做为长辈们的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千军万马挤渡“独木桥”参加高考时的那份悲壮。时隔多年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又将重蹈我们过去的覆辙了。不知道如今的孩子们,在拿着高考准考证进入到高考考场的时候,是否与我们当年参加高考时的心情一样呢?
记忆中的“高考”时刻,在我的心里永远是崇高和神圣的。历史上,在新中国七零年代末期第一次恢复“高考”,是在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浩劫之后的上世纪一九七七年,到今年正好是四十年。不过,那时候参加第一次全国高考的主力军,是那些刚刚削尖了脑袋才从“广阔天地”的农村回到城市里的老知青们。在那一次的高考之前,若是有人想成为一名特殊年代里的“大学生”,那只能是那些“根正苗红”的工农兵子弟们,才能有这样资格被保送上大学的,俗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除此之外,那些出生在书香门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臭老九”或“黑五类”的子女们,是想都甭想会有这样的待遇和福报了)。
在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的考生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老三届”前后“上山下乡”的那些知识青年们,他们为了追补在“磋砣岁月”中白白逝去了的青春年华,更为自己能够找到今后人生的价值和“铁饭碗”,拼命地恶补那些早已经被淡忘了的数理化、文史地理与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在那个炎炎夏日里的那年七月七、八、九日三天时间里,一起挤向了那座千军万马蜂拥而渡的高考独木桥,希冀着能够从此通往了心中的那座高不可攀的象牙塔……
在那一次的全国高考以后,许多后来的年轻人也有了自己高考的经历。不过,那时能够顺利地通过了高考的考生并不太多。由于当时高等院校录取名额的苛刻和限制,能够最后被大学录取的考生,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胜者,其他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名落孙山”了。在我看来,参加“高考”的经历是非常折磨人的,那是一件“痛并快乐着”或是“痛并更加痛着”的事情。高考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失望多过于希望、失败大于成功的。所以,在那些被“高考”淘汰下来的考生里面,除了少数人会选择励志重读、来年再搏之外,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找工作、做生意、成家立业了。与那些凯歌高奏、挺进了大学象牙塔的成功者、“天之骄子”们相比,许多高考落榜者的一生,也许只能是选择平淡与平庸了。
记得我的大哥,当年就是在上世纪的七九级高中毕业的,他最初的“少年中国梦”,就是要考入一个自己心仪的大学学府,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因为我的父亲曾经这样对他说过:“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次大学(当然有片面性),如果这辈子没有读过大学,那将是终身的遗憾”。于是,我家的老哥,曾经是壮志满满。但是,他经过了数年全国高考的努力拼搏,却都以失败告终了。后来,他还刻苦学习了当时的小语种(日语),再去参加了全国高考,依旧还是铩羽而归……
于是,我那悲情的老哥,曾经放下了身段去当过普通的工人、做过话剧团的学员、考过普通的技工学校(仍然还是无果,他甚至还自己修改了考分来欺骗自己和家长,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和荣誉感。我的那个大哥,曾经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改分风波呢!算了,在此就按下不表了)。不过,在我大哥参加高考的那些年里,他为了能够考上大学,尽管是屡战屡败,他仍然还是屡败屡战,从未放弃过。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工作,也要去省城求学。终于,他在几年高考的鏖战中苦尽甘来,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正规的艺术学院(他考上的第一个大学是我的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因此,我的亲大哥,还是我的校友、大师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在第一次放寒假从学院回家的时候,身穿着一件方格子的花哨西装,一袭时髦的“艺术家”长发,艺术范儿十足的情景。那时候的我大哥,可谓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当年他胸前佩戴着白底红字的大学校徽,回家时得瑟的样子,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他竟然还梅开二度,在第一个大学毕业之后,又考入了更高级别的“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比起那时连一个大学也读不上的许多人来说,我的大哥绝对是一个超级幸运儿,他竟然连续考取了两所艺术学院,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的……
再到后来,又轮到我要参加高考了。虽然,我的高考之路,比起我的大哥要平坦了许多,但也同样是经过了千辛万苦……
在明天的博客中,我将与朋友们分享一下,当年我自己的高考经历。今天的博客就暂时写到这里了,朋友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