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青城山山门 (图源自拍)
仙经最说青城峰
——四川游记之六
去过几次都江堰,却都与青城山擦肩而过。实际上,青城山离都江堰很近,在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不到半小时。但或许是旅程安排,也或许是景点名声等原因,一般旅行社不大安排前往。这次,我们点名前去,总算了了一个心愿。
青城山不愧有“青城天下幽”之称。进得景区,满目林木青翠,诸峰环峙。一路行来,丹梯千级,曲径通幽。早知道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道教在青城山已有两千多年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
听导游介绍,青城山的得名也颇有来历。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三十六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因此地为神仙居住之处,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故取名“清城山”。后来到了唐朝,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因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错就错,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导游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道教圣地莫非也有佛寺?后来的旅途上,我们进山门、过月城湖,再坐索道缆车上山。在缆车行至山半腰,在道家神仙浮雕群像中,竟然看见了***观音菩萨浮雕像。观音菩萨慈祥庄严,颇有气势,和众神仙共聚青城山上,也到相容相融。另据介绍,青城三十六峰之一的青峰山上,便有闻名海外的青峰山普照寺着落其中。以后,我有心查询了一些资料,发觉这种佛道共处一山的现象其实早已有之。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
建福宫,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建福宫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林森所题。其他著名的宫观还有上清宫,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上清宫三字是蒋介石手书,于右任、冯玉祥、张大千等均有手书墨宝。
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除普陀山),都往往是释道二教并存共处的。如文殊道场五台山,道教踪迹随处可见。现在五台山许多山名地名,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五台山道教现存的建筑有玄真寺,另外五台山一些寺庙壁画也有反映,如公主寺的壁画中有佛、菩萨、道教神仙、天地日月、四海龙王、山神土地,阎罗判官、帝王后妃、农工士兵等,整个画面阵容整齐,是天宫地狱、佛道各路神仙的大聚会,是五台山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如地藏道场九华山,今雪潭后之观冲即为道观开元观遗址,今沙弥庵即为道观延华观故址。如普贤道场峨眉山,也曾被视为道教的福地洞天,道教在此有过很大的发展。有意思的是,在峨眉山释道关系中,曾出现两次将二教融为一体的尝试。明万历四十年,明光道人建会宗堂,同时供奉佛道神祗;清代乾隆年间,泰安和尚重建九老洞寺庙,第一殿供道家赵公明像,第二、三殿供佛像。至于其他佛教名山中,也几乎都可以找到释道并存共处的保存建筑和遗迹。
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史籍中常有“三教”之称。所谓“三教”,亦即儒教、佛教和道教。佛、道之为宗教,学术界似无异议。至于儒教是否亦属宗教,学者们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民间尤其是佛、道人士看来,儒是与佛道二教一样同属宗教的。所以,佛教名山其实并不是单一弘扬佛教之山,而往往是既有僧人和寺院,又有诸生和书院、道士和真观,同时并存共处一山之中。就这样,既有斗争,又有联系,互受影响,互相融合,酿造出奇异芬芳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儒家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道家讲致虚、宁静、归根、复命,这与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无相似、相通,这或许就是不同的学说,不同的宗教选择山林作为其研习学问、修练功课的同一衷怀。三教同山为三教融合、加速佛教中国化过程创造了一种宜人的氛围、一个特定的良好环境、一条便捷的通途。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容忍和吸收,都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尽管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中国文化在各种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下,逐步走向融合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今天,青城山可以作证。
唐朝诗人钱起有诗诵青城山曰:“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嵋吞剑壁。”今天看来,诗中所说的“仙经”不仅只是道家之“经”,还应是儒家、佛家之“经”了,这才是青城山“倚空碧”“吞剑壁”之幽深雄壮气势。
![]()
![]()
![]()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