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场的今日魅力


上海的老剧场正在焕发青春,重振昔日辉煌  (图源网络)

 


老剧场的今日魅力

 


       上海老剧场的变迁,是随着晚清发展起来并经“五四”运动洗礼的上海文化而日趋繁盛起来的。

       老剧场的发达,是上海作为全国商业中心在文化层面上的显著表现。

       尤为突出的是出现了一批文化商业一体化倾向的娱乐场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以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综合性大型商场为龙头的上海新式商业中,出现了一种商业文化的趋势,商场内不仅设有各种游乐、饮食等设施,而且还设有电影、戏剧、曲艺、说书等小剧场。西藏路上的大世界游乐场,更是一个声名大振、远播中外的著名文化商业场所。

       应该说,商业化运作的大世界对民族文艺及娱乐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大世界内各个剧场、书场、曲艺场,经常有一些表演艺术家来演出,如大鼓书名家刘金宝、白云鹏及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苏滩、文明戏、评弹、独脚戏、无锡滩簧等名角。当年京剧名伶孟小冬、张文艳、萧湘云、马金凤等也在此献艺并轰动一时,很多演员就是在大世界唱红,由此名扬四海的。

       老剧场的发达,也是上海文化多元并存、百花齐放局面的重要表征。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戏剧种类极多,既有高雅的话剧、舞剧、歌剧,也有各种地方戏,如申曲、苏滩、绍兴戏、淮扬剧、甬滩、杭滩、平剧、京剧、梆子戏、大鼓戏、花鼓戏、弹词及滑稽说唱,各种戏剧都拥有不同层次、不同籍贯的观众。应该说,上海作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百戏纷呈的戏码头,是和上海拥有众多剧场、书场、游乐场等演出场所分不开的。

       通俗化、大众化,更是上海老剧场发达的社会根基。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广播、戏剧以通俗易懂、状摹世俗、制造新梦而为市民所迷恋,各种曲艺、地方戏更以贴近生活、嘲讽世态之怪现状而为广大市民所赞赏。以上演大众化戏剧、电影为主的剧场迎合了市民趣味,由此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同时,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开始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建筑风格潮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剧场建设,开放与现代化成为上海剧场建设的主旋律。

       当时,沪上外国建筑师纷纷将母国最流行的剧场建筑样式搬到了上海,欧美复古主义建筑之风融汇于上海剧场建筑中。最典型的建筑要数由著名外籍建筑师邬达克承担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按照美国近代摩登艺术派风格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成为了三十年代“远东第一电影院”。本文首提的中国大戏院,其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层次分明而又工整细腻的空间感,营造的也是欧式古典的风格。

       往事越百年,黄浦区老剧场的昔日辉煌已远去。然而,今日之黄浦区演出业,依旧雄踞上海滩。在过去5年间,黄浦区域内各剧场年均演出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的五分之一;票房总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繁华的演艺生态背后,是黄浦区有着全上海最丰富的文化场馆。在上海的16个区当中,黄浦区面积最小,但围绕着人民广场周边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就有15个,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当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演艺区对比,黄浦区每平方公里10个剧场的密度仅属于“一般水平”,如伦敦西区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0多家剧场,每天吸引3万多观众,剧场的门票收入加上衍生品消费已成为伦敦西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所以,“过一条马路便能看一场戏”的体验,写进了黄浦区“十三五”期间打造“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计划当中,并正在逐步呈现在市民生活中。其中,除了上海大剧院等新建剧场外,老剧场的复兴不可或缺。目前天蟾逸夫舞台、人民大舞台、黄浦剧场、大世界、中国大戏院、新光影艺苑、茉莉花小剧场、共舞台、上海音乐厅、长江剧场等老剧场,经过修缮正陆续恢复经营演出。

       走在牛庄路上,浮想联翩。中国大戏院这些老剧场,在今日与新建大剧院相比,无论外部的环境氛围还是内部的格局设施,都是相形见绌的。但老剧场自有它的优势,悠久的文化底蕴、在老观众中的口碑等,都是老剧场独有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明确清晰的差异化经营定位,扬长避短来吸引年轻观众。

       据报道,新修缮开演的中国大戏院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与周边剧场形成错位竞争。如此,老剧场依然可以充满吸引新老观众的魅力,焕发青春,重振辉煌。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10-28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文化·教育”栏目并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