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图 (图源网络)
孔颜乐处·三荆同株·优人妙语
——随读随记之三十五
孔颜乐处
梁漱溟先生为青年人开出解决人生烦恼问题的灵药妙方:以孔颜的人生解决烦闷的人生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问题。
“孔颜乐处”问题最早由周敦颐提出,这里的“孔”指孔子,“颜”指颜回,“乐处”就是指乐观地处世、生活,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谓“孔颜乐处”,主要是讲为学道、守道与弘道而乐。学道之乐,即学习、探索和践履新知识所带来的愉悦快乐。“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守道与弘道之乐,说的是当身处逆境而又遭遇物质生活的窘迫时,仍能坚持弘道,并以之为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旦身遭仓促之难,仍坚守其道,做到“弦歌鼓舞,临难不失其德”。
人生的失落,源于人们的欲望,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感到焦虑、困惑和痛苦。孔子对此的唯一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安贫乐道、达观自信而“孔颜乐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信哉斯言也!
三荆同株
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讲了一个“紫荆田氏树”的故事。
传说南朝时,都城有一户田氏人家,大哥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商议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夜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就枯死了,人却不如树木,反而要分家。”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不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
后世以“紫荆”作为美兄弟的典故,古人根据这个故事留下了不少传奇小说和各地戏剧。《醒世恒言》第二卷有《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一章,并赋诗赞曰:“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
今有学者评论说,这个主张兄弟不分家的“分荆”典故,把树木的荣枯与人事的契阔说成可以相互感应,旨在宣扬封建主义的悌道 ,以维护封建大家庭。吾以为不然。儒家“悌”所提倡的是兄友弟恭,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如果说“孝”,是两辈人之间理想的相处模式;那么“悌”,就是同辈人之间理想的相处模式。悌道延展到当今的意义,就是亲人、友朋、同事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珍惜、理解、互助,何错之有?!
优人妙语
隋唐之前有一种“参军戏”。“参军”是一个官职,从前有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被告发了,皇帝就让戏子穿上官服扮演参军,再让另一个的戏子捉弄这个贪官,这就叫“参军戏”。其实,就是两个人表演的喜剧,类似于现在说相声,逗哏戏弄捧哏。
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优人妙语》中,讲了一个参军戏著名演员黄幡绰的故事,滑稽中寓庄重。
黄幡绰入宫三十多年,专门为唐明皇表演“参军戏”。他虽然是戏子,却爱开着玩笑劝谏皇帝,野史中有许多记录。有一次,黄幡绰扮演参军,演出完了,唐明皇还没尽兴,就命人将黄幡绰扔到水池里。黄幡绰在水里一沉一浮,逗得唐明皇、杨贵妃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黄幡绰像落汤鸡一样爬上岸来。唐明皇这时还戏弄他说:“你刚才上了一趟龙王殿,是不是很开心,见到了什么新鲜事?”
黄幡绰认为这正是向皇帝进谏的好机会,一本正经地说:“我在水里的确见到了新鲜事。我见到战国时候的屈原,还跟我聊了几句呢!”唐明皇一听更来劲了,问:“他对你说了什么?”黄幡绰笑着说:“屈原告诉我,他碰上了楚怀王这样不听忠言的昏君,才跳江自杀。如今你在英明圣主身边,怎么也落到如此下场呢?”黄幡绰这番话,讽刺唐明皇如此胡闹快成为昏君了。说得唐明皇哭笑不得,以后真的收敛了。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蛮有趣味的现象,那就是优人劝谏。这些被称作“优”的人,其身份实质是逗君王玩乐的喜剧演员。优人以滑稽机智的讽谏说理,委婉地对君王提出批评,往往话中有话、正话反说,或者言此及彼,“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这种批评不带锋芒却能揭示出某种政策、事务中的不合理。从这一角度来说,优人虽不是谏官,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谏官的作用,再现了上古时期瞽史讽诵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