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与同事闲聊时常会不约而同地谈及亲朋中的一件麻烦事,那就是刚故去的老人留在家中的一大堆各式各样保健品。弃之可惜——毕竟是老人花大价钱买来的;留着无用——谁没病去吃这些种花里胡俏的“危险品”。其实,这类麻烦事几乎涉及千家万户,反映的正是当前保健品市场既旺盛又混乱的现状。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同时,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而老年人正是虚假违法保健品销售的最大受害者。“坑老”的保健品市场乱象是一个老问题了,不论官方还是媒体,多年来一直在呼吁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虚假宣传。然而,多年来保健品市场乱象依旧,老年人上当受骗不断。
应该承认,这些年来不法商人针对老年人骗术升级,花招奇出。
一是大打“免费牌”,商家在推销时会***放免费小礼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引起关注。同时,一些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骗术也在升级。
二是大打“专家牌”,部分不法商家利用“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访谈、养生现场会等形式做幌子,一定程度上会打消老年人的顾虑。
三是大打“亲情牌”,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会从关怀角度入手,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以致中招陷入“温柔陷阱”。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乱象的根子还是监管存在漏洞,让不法商家钻了空子。
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监管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体制性问题。一些新功能的好产品由于审批时间长、入市难度大,反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难以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批号的情况下,干脆选择擅自生产保健品并销售,甚至有的违法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
同时,保健品市场的信息不透明,致使消费者在采办商品前无法获知其国家标准的质量信息。
而且,由于违法成本低,致使违规商家铤而走险,屡教不改。据调查,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销售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动辄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而一旦被查处,罚金也就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无法产生威慑作用。因而不少虚假宣传的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搅乱市场,只要“没人举报,无人追究”,不良商家便可“***”。即使被举报,由于查处难,最终不了了之。目前,有关部门都在抱怨因种种原因面临的执法难问题,由此看来,改变“坑老”的保健品市场乱象还有待时日。
据有关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截止2016年底,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47.53%,而且空巢老人比例在85岁前呈明显上升趋势。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这就意味着,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十分广阔,但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健康不被“忽悠”也越显现实意义重大。期待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保健品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上下大功夫,抓住产品生产源头,管住销售流通渠道,打击经营违法行为,确保市场规范有序,让保健品市场少坑老、不坑老。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