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势如破竹,带着不由分说的凛凛寒潮席卷而来。金陵城内大雪纷飞、东北冻梨已经上市、昨天还在穿短袖的广东人民今天马上搬出了棉袄大衣。2019的冬至招摇降临,裹紧羽绒外套、穿上三条秋裤竟也抵御不了漫漫的冬至寒意。不妨把视野扫过大江南北,借着冬至丰富的活动片刻放松,找回一点对抗寒冷的勇气。
汤圆饺子,南北方的冬至王牌.饺子作为秦岭淮河以北的特色食品,是冬至时候的主角。关于饺子的传说非常丰富,最广为流传的当属张仲景发明“娇耳”的故事了。传说张仲景当上大官以后,仍然心系百姓,经常为当地百姓配药送药。当他听说故乡百姓因为冬天寒冷,御寒不慎,而四肢僵硬,手脚冰凉,甚至耳朵上长起疮时,十分揪心。为了帮助百姓,他特意发明了一种名叫“娇耳”的吃食,是用面皮包裹羊肉和治疗药材而制成的。百姓们每次吃完几只娇耳后,再喝一碗煮娇耳的驱寒汤。原汤化原食,寒冷带来的疾病很快就消除了。“娇耳”正是饺子的前身,之后饺子就作为冬至美食的典型代表而被广而流传。在南北文化的日益流通过程中,饺子逐渐被南方同胞接受和喜爱。从东北的老边饺子到广东的发菜饺子,认真思来,饺子已经不仅仅是冬至的一味吃食,更是包裹整个寒冬冷意的满满温情。
文化差异下的美食碰撞:到了冬至,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十分重视羊肉料理的食补功效。北方以羊汤为龙首,南方以羊糕为一绝。讲到冬至羊汤,头一个想到的定是齐鲁一带的羊杂汤,汤色乳白,羊杂新鲜,佐以小葱点缀,非常诱人。如果要说这一碗羊汤有多美味,用苏东坡对羊汤的盛赞即可回答:“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
冬至时节,苏州人选择吃羊糕,这是由大木桶炖煮羊肉和猪皮,使之凝结成冻而制成的一种咸口菜肴,口感和形态都十分类似肉皮冻。在苏州人心目中,冬至宴上有这道菜,才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在银装素裹的黑吉辽,东北人喜欢在冬至家宴上吃各式混炖菜。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天天气极寒,用大锅炖菜既方便又美味,十分适合人丁众多的家宴中食用。
与北方相比,姑苏地区对冬至节气的重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如大年”的俗语。苏州人的冬至团圆饭,最少不了的就是冬酿酒。它的酿造材料略为独特,是以米酒与桂花同酿,尝起来既有米酒的醇香,又伴随桂花的清新。一小樽下肚,便足以让人通体温暖。
岭南地区的人民喜欢在冬至时吃肉菜,美其名曰“加菜”,这和八闽地区“补冬”的概念很类似,即为了在元气大损的冬天补充血气,提高身体的精力与免疫力。吃罢家家都会做的烧腊后,更具有地域特色的吴川姜饭也值得一尝。冬至姜饭做法与煲仔饭类似。但其用料是非常讲究的,姜饭里除了腊肉腊肠之外,还使用了共十种姜,寓意十全十美。出锅之后的姜饭色泽金黄,佐以腊肠点缀,让人食指大动,也是冬至宴席里的一大重头戏。
在山西民间,则有冬至节赠送鞋袜的习俗。这是因为冬至时节天气寒冷,需要衣物御寒,因此就有了小辈为公婆送鞋袜、叔舅为侄送鞋袜的传统。赠送鞋袜的举动,既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孝心,也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与呵护。
与山西的孝心传统类似,江南地区非常重视冬至时节的“做冬至”活动。即在冬至这天,大摆宴席,通过繁复的流程请祖供祖,摆上祭祀的食品敬献故人,并斟满前文提到的“冬酿酒”,用品质上乘的祭品,聊表思念和心意。
注重养生的闽南地区的人民,则喜欢在冬至这天贴“三九贴”,这一是因为冬天气候寒冷,呼吸道疾病频发,三九贴可以很好地预防寒冷空气带来的不良疾病;二是因为闽南地区人民喜欢在三伏天气里贴“三伏贴”,一副“三九贴”是与之对应,巩固三伏贴的疗效,达到保养身体的功效。
冬至已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准备用饱满的节日热情来度过这个冬天最重要的节气。就让我们一起饱餐一顿,乘着桂花冬酿酒的香气,在2019的尾声中,继续充满勇气地前行!
来源:网络 原作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