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实体经济中发生的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就是实体企业向大向强的发展趋势。从上游到下游,从互联网领域到周期性行业,似乎都能看到大者愈大、强者恒强的趋势。一时间,行业龙头市占率提升、小散乱弱逐步出局,突然就成了大势所趋。在这个趋势下,一级市场的风投方向变了,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似乎也要变了。进入2018年,面对实体经济内生结构的巨大变化,金融领域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体的强者恒强、弱者离场,对于银行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小银行的出清可能也不会再远。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服务,国家鼓励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机构,其目的也是满足不同体量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资源支持。大银行服务大企业,中小银行对接中小企业,在过往,中小银行想挤进大企业的合作白名单要比小企业向大银行申请贷款难的多。那么,在当中小企业逐渐收缩时,曾经聚焦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否也将面临收缩?
实体的强者恒强、弱者离场,对于基金而言意味着什么?基金子公司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下阶段的发展将会受限很多,各类专业化的通道或许是它们的一个出路。而对于母公司而言,本轮资本市场的2/8分化,已然在拉开着大机构与小机构的距离。如果二级市场长期见不到普涨行情,那么资金必然会流向那些业绩优秀的管理人,基于业绩与管理规模的优势,更多的资源也将会向这些机构倾斜。相反,长期踩不准节奏的管理人,也将会在这一轮淘洗中,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实体的强者恒强、弱者离场,对于券商而言意味着什么?上一轮佣金价格战之后,经纪业务格局已定,未来拥有更多客户基础的机构可以通过交叉营销、财富管理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蚕食对手的战场。投行业务,在政信地产收缩、中小企业出清的大背景下,也是存量客户博弈的逻辑,在这个环节,无论是价格战还是综合服务,大机构都更胜一筹。投资类业务,囿于本轮监管对净资本的约束,大机构天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资管的未来,壁垒也将更高,投资类业务将基金化,核心是管理能力,融资类业务会投行化,核心的还是企业客户基础。
实体和金融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一面的内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另一面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金融行业的未来,即将上演的,也必将是强者恒强、弱者离场的桥段。曾经野蛮生长、快速扩张的景象终难再现,随之而来的将是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下阶段,大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在业务的开展层面,还是在二级市场的市值层面,都会享受更高的溢价。那时,金融牌照或许将不再是万金油,唯有能真正把握住行业发展趋势的机构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来源: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