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生

语文教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800多年前,睿智的先人就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一大原则,即“童蒙养正”。

童年养性,少年养志,青年养正,中年养德,老年养身。

“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正”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卓越的道德素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精神。

“养”,即涵养、滋养、修养,它或是潜移默化,或是濡染熏陶,或是躬身实践。

“养正”指要经过日常修养的学习、行为的积累而形成向正的品格。

一、读古人正本

“正”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正本。

这个本就是文本。

就是读什么样的书? 谁的书?

人类的书籍浩如烟海,孩子学习阶段有选择的必要。

树上的虫子是绿色的,米里的虫子是白色的,食品不同,人生的色彩就不同。

人读什么书,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品质和人格走向。

读古人之正本,循圣人之正道,步入人生之正途。

四书五经是思想教育的母本。

《史记》是历史教育的母本,

唐诗宋词是文学教育的母本。

《老子》是哲学教学的母本。

《论语》是道德教育的母本。

以上是“正”的第一含义,即文本之正,这是一项正本培根的工作。

身正则影直,源洁则流清。

二、循圣人正道

“正”的第二层含义是正道。

“正道”,是指道德智慧,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古人认为,具备这种道德的智慧,是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是安身立命的前提。

孔子说:“智者不或。”

有了这种道德智慧,人生就不会偏离航向,步入正途,实现健康人生。

对字辞经史雅的诵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道德功夫。

三、步人生正途

“正”第三层含义就是正途、正法。

途就是道,道就是法,法就是方法。

法以性为正,性正而得法。

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就记忆力而言,6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

就理解力来说,1岁至13岁处于缓慢上升阶段,13岁之后方有长足发展,18岁之后才逐渐走向成熟。

故13岁之前属于积累阶段,反复诵读经典,恰是孩子天赋所长。

所以,这个阶段要拿有价值的书让他们诵读,诵读正本,才能起到培根立正的功效。

而且,研究表明,在记忆力的发展阶段,即6岁至13岁,强化其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顶峰,并一辈子维持在高水平上,一生都受益。

中国文化中的很多成语,譬如过目不忘、过目成诵、一目十行、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等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个阶段多背诵,从背诵到朗诵到吟诵,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

以上是正法。

人生伊始,只有为孩子寻到正本,遵照正道,才能步入正途。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头儿

头儿

擅长 艺术•生活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