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的宣传海报 (图源网络)
《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活起来
牛年新春伊始,在央视看了两集《典籍里的中国》。鲜活的人物、闪亮的故事,戏剧化、影视化地呈现了古代典籍,让我颇感兴趣,也为此激动。这些天,我从报道中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说实在的,对于《尚书》、《天工开物》这些典籍走红,我是颇感意外的。
所谓“典籍”,一是古代图书(古籍)的泛指;二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中国的古籍有多少?大致的估计,我国现存的古籍约为七万种到八万种,仅收入古籍丛书中的单种古籍就接近四万种。“古籍”是个笼统的名词,按书籍著作的时代划期而言,现在一般地将“五四”以前的著作为古籍。它们的内容,按现代的主要学科来分,是文(文学艺术)、史(历史)、哲(思想意识)、科(科学技术)四大科。按图书分类体系划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经部收儒家的经典及小学(文字音韵的训诂)方面的书,史部收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部收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著作。那么,我理解。“典籍”就是中国古籍(四大科、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书海浩瀚,读书当首选经典。然而,中国国学经典作品往往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
今年元旦后,我开始通读《尚书》,但即使读译注本,还是颇感吃力,好几次几乎打退堂鼓。正巧,《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在牛年初一晚上央视播出。央视敢选择解读《尚书》?会有人看吗?会看得懂吗?我是带着疑虑观看这套节目的。然而,观看完这台节目,我禁不住地由衷叫好!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伏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伏生的高尚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画面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节目又展现了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战胜殷纣王七十万大军的壮举,“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吼声响彻云霄。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是《天工开物》,这让我也没有想到。以传统国学的眼光来看,这部编写于明崇祯年间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似乎还排不上这套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的。然而,当节目讲述到宋应星在六次科考不中的逆境下,在多年走访大江南北时,将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的时候,观众们不由得肃然起敬。特别是当宋应星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300多年的“握手”时,人们这才领会了编导让观众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科学精神的用意。
节目中,“护书人”伏生小心翼翼地询问2000多年后的读书人撒贝宁:“你们还读《书》吗?”这个问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谈到他30多年前刚进大学时的那一幕:中文系老师与新生见面,研究古典文献的老先生们大多步履蹒跚,其中一位还是用椅子抬进来的。后来他和同学到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刚惊叹于琳琅满墙的各种线装典籍,不料老先生感慨道:他的身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书卖到废品回收站的。老先生的痛,让人警醒。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吗?
所以,让典籍不再“高冷”,让典籍“活”起来,应该成为各级文化教育部门一项崇高而又紧迫的历史任务。由此,非常感谢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团队,是你们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面的中国人看到了我们辉煌的过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涩难懂的许多典籍,通过时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人感觉到愉悦可亲,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让典籍“活”了起来!
据介绍,《典籍里的中国》共11集,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那些历史人物。这套节目将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式,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红楼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名篇。节目中,作为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
我喜欢看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从早年的《百家讲坛》到如今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让我陶醉其间,获益匪浅。《三国志》里东吴老将程普曾这样赞叹周瑜:“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今天我看央视的这些节目也有这种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典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观众,使人若饮醇醪,如醉如痴,终身徜徉在中华文化广袤的园地上。
(上图)《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剧照(下图)《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