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章太炎与《国学十八篇》 (图源网络)
读经无弊·勿轻怀疑·读史致用
——读《国学十八篇》笔记之七
读经无弊
太炎先生论读经无顽固之弊,以大量史例说明,经典所论政治,关于抽象者,往往千古不磨。一涉具体,不可行于今者自多。如封建之制,久已废除,亦无人议兴复者。他总结说,总计三千余年,主张封建、世卿、肉刑、井田者,仅九人而已。这九人能变易天下、左右政治吗?!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而预为之防哉。(读第十三篇《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为经一辩
太炎先生对当时学界将今日一切顽固之弊,反赖读经以救者,颇为不满。他斥责道:今者新奇之说,流为格言。所谓“发展个性”,所趣止于声色货利,而礼义廉耻一切可以不顾。所谓“打倒偶像”,凡一切有名无形者皆以偶像观之,世以是乱,国以是危。当然,先生的观点有独到之处,但很快便淹没在时代洪流中。(读第十三篇《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勿轻怀疑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史实录能不能怀疑?太炎先生认为,可怀疑,但不可无故怀疑。他说,经史传世,其有传闻异辞而记载歧异,经后人考定,取舍有准,情伪自明;歧异之说,遂成定案。离奇之事,存而不论。因此,经史除杂史而外,率皆实录。但先生不赞成以钟鼎、货币、碑版等器物考证订史,未免有些偏颇了。(读第十四篇《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
读史致用
读史有什么用?太炎先生说道,读史致用之道有二:上焉者察见社会之变迁,以得其运用之妙;次者牢记事实,如读家中旧契、产业多寡,了如指掌。当然,此家产指的是我们老祖宗创下的国土疆域。先生对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作了简要回顾,对国土沦丧的悲剧痛心疾首,同时也对一些国人鄙夷旧契的态度表示愤慨。(读第十七篇《论读史之利益》)
读史之法
太炎先生在本书最后再谈读史之法:先明史之大体,次论史之优劣,三示读史之宜忌。对读史之关键,他提出不必问文章之优劣,不必以人之议论为己之议论,但须问事实之确否。对读史之要点,他提出因人而宜,根据不同学力和需求研读,高者可知社会之变迁、方略之当否;其次可考制度、明沿革,备新政之采择。(读第十八篇《略论读史之法》)
小 结
章太炎说国学,将国学作为培养民族主义情感不可替代的方法。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他认为,只要晓得历史,“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他宣扬国学,把国学研究和讲演视作了文化战场。国有与立,赖于国学支撑,是他讲学的最大动力。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