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城中心小学,我在这里度过6年的小学时光。
长年居住外地,每年只有4月份借清明节祭祖才回老家一趟。每次总想回到小学,中学母校看看,愣是各种缘由错过,这次托二嫂与侄子的福,圆了这心愿。
因家住在后门旁,以前常常走后门,对大前门比较陌生,只记得高高的水泥台阶,那棵170多树龄的大榕树,旁边小操场便是每天做早操的地方,小时候爱穿裙子,每天到跳跃运动的时候,裙子蝴蝶结总是松散了,班主任钟老师经常过来帮我重新扎,现在想起这一幕,虽然有点尴尬,但挺窝心。
操场旁边是学校厨房饭堂,一般从班里挑个子长得最高大的2位男生负责扛早䬸,从饭堂扛回教室,再给大家一一派发,早餐吃得最多的是白粥与黄豆,一吃就是6年,我后来终于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不喜欢吃豆腐,豆干等豆制食品,那是儿时留下的阴影啊……
斜坡上去是凉亭,课间休息,最喜欢与同学在玩耍,多半是“称子”,“八仙过海”,“跳飞机”等等
沿着矮矮的楼梯上去,四楼二班,课室里的桌子,凳子,吊扇,闹钟,视力表,奖状,***挂像,一屋一物感觉那么亲切,课室后门的黑板报是小学生们才艺发挥的“学习园地”,多由班里的宣传委员负责,挑选几位画画好,粉笔字写得不错的同学一起来制作,每个星期更换一次版面,对于画画没天赋,字也写得不咋滴的我来说,那是殊荣,每天盯着黑板上,心里忍不住羡慕。
学校的后门,离家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家里人自然放心自己上学,自己放学,加上晚自修,每天来回走6次,闭上眼睛也认识路,后门两边马路全是小吃店,文具店,当时最经常买的就是***钱一包的方便面,不用水泡,直接捏碎,洒上那配料,香香的,脆脆的,还有那猪肠粉,淋上店家特制的酱油,辣油,配上一碗鸡蛋粥,标准套餐---粉7毛钱粥3毛钱,唉呀,小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下一篇,跟大家来说说我儿时的伙伴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