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改革成就之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
整个经济成就之路,就是科技发展之路。
整个社会前行之路,就是科学指引之路。
虽然路途上也有牵绊,但总体上我们认为“科学昌明”才是民族的康庄大道。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1988年,***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995年,中国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中国科技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互联网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的AI(人工智能)产业也已经万马奔腾,区块链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大数据和万物互联产业也将鲜有对手,“墨子”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华为手机营销世界,国产航母下水,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大地……在5G、量子通信等领域,我们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科学”!
05
改革之路的缺失:
科学技术第一,科学精神弱化
国学为何物,无人说得清楚。
高楼背后有灰色,霓虹灯下有阴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上所说的科学成就,实际上是技术成就。
真正的科学成就,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
对于技术而言,国外的基础理论,中国买回来仿制一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应用层面上中国很容易就走在世界前面,但最核心的科学思考层面,基本上看不到自己的原创。
这也是美国在基础科学研发和人类未知领域探索上,拥有的不可逆转的优势。
这是中美科技差距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核心领域,需要原创精神,需要科学思想,需要内心热爱,需要底层逻辑。
华为被认为是中国硬科技领域的顶尖企业,但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仍然属于美国企业;中国表面上是程序员大国,但没有一种程序代码是中国人创造的。
2005年,***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因为我们总是沉迷于技术的表面风光,并不在意基础科学的原创思考。
因为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实用性的技术员,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因为我们在乎的只是功利性的商业目标,而不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
我们只是把科学当作达到功利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将科学思考当作目的本身。
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依赖西方技术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是用公理法建立起逻辑体系,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整理归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是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
所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句话的本义就是:不仅需要重要科学技术,也应该重视科学精神。
06
科学之路上的“阴霾”:
伪国学
改革开放40年来,很多人没有真正接纳科学精神,所以各种乱象层出不穷。
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思辨能力,没有思辨能力,就缺乏判决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国力增长,国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日益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回归到正常位置。这是一种文化心理学上的回归,是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的自发传承,这没有问题。
突然之间,冒出一种所谓“国学”,其实国学为何物,一直没有清晰定义,无人说得清楚。
如果说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还可以理解。但出现许多天方夜谭的事情:有人说通过让孩子读《弟子规》,重新获得了对孩子的控制权,《弟子规》可以治网瘾,《孝经》可以治妇科病,《女诫》可以改善婆媳关系……
还有一些大人直接把小孩送去私塾里面读经,成为与“现代科学教育”并行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而且来势汹汹,很多家长以“读经”为第一要务。这就让人觉得有点可怕了,让孩子从小走上读经道路。只知有“国学”,不知有“科学”。
现在的所谓这些“国学”,我们暂且定义为“伪国学”,没有逻辑教育、没有科学教育、没有现代常识、更没有优秀的英文学习,接受这种学习的孩子,知识极不健全。
而这些所谓“老师”,更没有多少深厚的国学功底,只是趁着国学流行这股大势摇身变成“大师”。这些人中,有练瑜伽的、有吹尺八的、有弹古琴的,还有研究怎样才能得道成仙的。
我们不能低估了“伪国学”对社会的侵蚀,它可是从根本的教育层面对国民施加影响。而1978年,***先生首先也正是从高考教育这个点切入整个改革路线的。
2018年,中国的科学家没有几个,国学“大师”倒层出不穷。
就算是真正的优秀“国学”,我们仍然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儒家、道家等90%以上的哲学思想更关注内在自我、修身养性、照料家人以及维持各类关系,而非探索外部世界。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轴的新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关注,但一定是建立在学习好“科学”为基础的前提之下,因为科学才是一个民族立足的基石。
否则就会从自信变得傲慢,从开放变得保守,与整个“改革开放”的思想相抵触。
如果真的要有“国学”,第一选择应该是“科学”。
科学是高度统一高度普世的学科,它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它只是属于那些愿意接纳新思想,接受新思维的民族,也就是愿意接受“改革开放”的国度。
07
科学才是国之重器
中兴芯片事件,让我们再次见证了科学的重要。很多时候,仅仅靠自信、靠读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经济学家薛兆丰谈到:在我的城市里教《论语》《大学》的没几个,拿着《周易》算命的倒是有一大堆。不仅在现实中,在互联网上拿着丰厚薪水的算命大师也绝对不少。更扯的是打着《周易》名号的管理学、心理学也有不少。
梁宏道也说过:真正的国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延续到今天,还能发挥作用。如果这个学问是枯死的,学了也没必要。为什么呢?教育要跟现实对接,如果教育跟现实对接不上,那教育是失败的。
对于“国学”的理解,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❶很多人并不知道国学的定义是什么,这种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失去了“真”;
❷我们很少看到古典文本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
❸很多人极其沉迷于国学里的“玄学”,根本不去追求最可靠的因果关系;
❹很多时候造就了一种弱者的自我崇拜,失去了与社会对接的能力。
量子学派在另一篇文章《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中也提到过:
这个社会需要优秀的古典文化,但更需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华为和中兴就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
08
改革开放40年:
始于科学,才会长远
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科技带领我们走到了今天。
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属于应用层,比应用层更重要的还有协议层,它是标准的制定者,这里需要真正的科学家。
改革开放40年,是伟大的40年,奋斗的40年,也是思想解放的40年,科学发展的40年。
经过40年,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感恩40年前那一次伟大的转折,那是一个科学的春天。
来源:量子学派 原作者:德布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