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祖先从非洲来吗?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今年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上有名。
它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至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遗物万余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被称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考古项目。在疥疙洞发掘出了小石片石器,而小石片石器工业是华北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由中国本土直立人创造的石器工业。疥疙洞遗址项目汇报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改课认为,人群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更替,而他用的工具也会有变化。
【疥疙洞遗址近景】
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石器、骨器,跟他的文化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疥疙洞小石片石器这种系统,跟非洲和西欧那边早期现代人石器技术是不一样的。“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第一中国境内特别是咱们秦岭地区,是这种小石片技术;第二个方面疥疙洞本身,人类的石器技术也是小石片技术。那就很可能,这是一个连续演化的结论。”这一发现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课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走出非洲学说和多地区进化学说两种观点。
走出非洲学说认为,现代人与直立人属于不同的物种,现代人起源于非洲,逐步扩散到全世界,并替代了其它地区的古人类,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二十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亦即“非洲夏娃说”;多地区进化学说认为,当今世界各地的人类,与原先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乃至更早的直立人,有着连续演化的关系。“非洲夏娃说”虽然风靡一时,但在国际考古学界和古人类学界,很多学者对“夏娃理论”提出了质疑。质疑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夏娃理论”是基于实验的假设。有学者指出,“线粒体夏娃理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第一,人类的线粒体DNA来源于母系,不发生重组,其多态性只是突变积累的结果;第二,人类线粒体DNA以一种稳定速度发生突变,该速度为每100万年2%—4%。来自英国的学者通过实验找到了父亲线粒体DNA进入受精卵与卵线粒体DNA发生重组的证据,这是对“夏娃理论”的颠覆性打击;
另一个问题是突变率是否恒定。来自西班牙和美国的基因学家通过对三种蛋白质的广泛研究发现,同一遗传位点在不同世系中的进化速率可以相差很大。以果蝇在过去6000万年中的平均进化速率来估计三个多细胞生物界分异的时间,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之间竟然相差超过6500万年。国外分子生物学界还对世界各大洲现代人体的第22对和第1对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分别是,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的共同祖先出现在129万年前和100万年前。这些时间节点都比“夏娃理论”主张的“20万年前”早得多。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和头骨残块(拼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中国文物报社供图)】
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认为,分子生物学基于不同的实验假设条件和不同的实验样本,得出了共同祖先出现的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的时间点,这本身就证明了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按照非洲夏娃说的理论,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在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阶段已经灭绝,现代中国人是在距今4万—6万年前后,由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入亚洲东部的中国境内。由此看来,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在距今3万—6万年期间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认识我们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认为,事实上冰期给世界各地带来的影响大不相同。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在冰期时的确被大冰盖覆盖,而赤道地带却气候温和,那时中国南方是猩猩、大象、犀牛等动物的乐园,现今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也有大量大象、牛、马、羊和猪生存,这是有大量化石为证的事实。
这些只能在温暖地区生存的动物能活,为什么人活不了?更何况,原住民总该比来自非洲而且经过南亚和东南亚炎热地带的远方来客更加适应本地的环境。著名人类学家、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也曾指出,非洲独源或夏娃的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爪哇人类化石年代的重订和金牛山人骨的发现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人类的起源,绝没有什么独源论。
一系列考古遗址和化石的发现也对“非洲夏娃说”提出了挑战:距今3万—5万年期间的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能始于距今6万年前后;辽宁喀左鸽子洞遗址,出土距今5万至7万年人骨化石和一批文化遗物;河南省荥阳市距今10万年前的织机洞遗址;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的柳江人化石;11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化石;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许昌人”头骨化石;湖南道县8万至12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在辽宁庙后山也发现了距今20万年到5万年前早期智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
【洞外扰乱堆积筛洗出的人类牙齿与头骨残块】
此外,中国古人类学界先后在周口店田园洞、湖北郧西黄龙洞和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发现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都为进一步确定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提供了确凿证据。比如,通过对湖南道县古人类化石研究,显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特征的人类在东亚大陆的出现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5万年至7.5万年。考古人员还发现,从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出土的3万年前的玉璧和玉器来看,在距今3万多年前的盛冰期,在接近寒带的高纬度地区,仍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在生息繁衍。这也说明,即使在寒冷冰期的恶劣环境里,在较高纬度的地区,古人类依然能够生存延续。那么,在中国更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古人类的生存延续更不应该成问题。
由此看来,“6万年前的严寒使中国原住民灭绝”的观点仍然是一个缺乏证据的假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认为,化石记录上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在非洲定居者到来之前,中国就有人了。他们不是住在一个或两个小的地区,而是蓬勃发展,几乎无处不在。从中国旧石器文化也能看出古人类的连续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指出,中国旧石器文化在200万年间从早到晚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是清晰的,总体上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进步的趋势。但从大多数遗址和区域来看,石器生产技术、类型与形态等关键要素保持着基本的架构,未出现大的文化断层和飞跃;对石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也一脉相承;大的自然地理单元内考古学文化具有很大的趋同与雷同性。这些说明中国古人类群体在行为方式上保持很大程度的连续性或惯性,形成稳定、渐变的文化传统。从古人类文化演变和行为模式角度的研究表明,中国乃至东亚的古人类是连续演化的。尤其在华夏腹地,旧石器文化及其反映的古人类生存模式一脉相承,没有为外来人群和文化的替代留下空间。
来源:头条 原作者: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