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夏日听蝉鸣》

《又到夏日听蝉鸣》

书魁    


       午饭后,正于凉亭中闭目小憩,耳中忽听到一阵阵蝉鸣,我仔细听出不仅有“伏天、伏天”的断续叫声,也有“麻知了”的高昂叫声。站起身来,于大树枝叶间仔细观察。真的发现了个头较小身为暗绿色的俗称“伏天”的蝉,也找到了个头较大,浑身乌黑的俗称“麻知了”的蝉,(后来才知道“麻知了”是“熊蝉”和“蚱蝉”的统称。)“麻知了”和“伏天蝉”的叫声是很有些区别的,“伏天”的叫声有喘息和断续,“麻知了”的叫声却是连续不断的,叫声很大,而且长时间并不止歇,天越闷热叫的越欢。儿时粘知了,是专粘“麻知了”的,放到灶膛里烤来吃,很香的, 即使粘到“伏天”也是不要的,只给更小的孩子玩。也有的乡下人捉“麻知了”拿到城里来卖,他们用蓖麻叶包起“麻知了”,三分、五分的卖出贴补生活之用。 

       我忽然又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和小伙伴们粘“知了”和挖“知了猴”的趣:  

       知了也就是蝉。粘知了先要准备好工具,我们从篱笆上抽出竹竿,有时还要接上二三根才够长,偷偷的从家里抓出一把干面,先揉成面团,然后在水里洗呀洗的,最后只剩下一块小小的面筋,稍微晾晒一下就粘粘的了,然后将胶一样的面筋粘在竹竿头上,再慢慢的悄悄的将竹竿伸向正在鸣叫的知了翅膀,一下子知了就被牢牢地粘住了。粘知了可是个技术活,需要眼尖、心细、手稳,还要屏住呼吸,粘回来的知了都被我们扔进灶膛烤熟了吃了。吃知了只吃胸脯上的肉,可香了。

       “知了猴”就是还没有蜕皮的蝉,挖“知了猴”需要在傍晚时候,走入树林之中,在每一棵树的树根周围仔细观察,如果看到地上有一个很小的孔眼(不注意是看不到的)就用树枝慢慢捅大,捅到大约有拇指粗了,然后将树枝伸进去,再慢慢提起来,一只“知了猴”就顺着树枝爬了出来,有时候在地上、在树干上也能找到,“知了猴”用油炸着吃那叫一个香,现在有的餐馆还有这道菜,据说高蛋白,高营养,很高级的。

       知了虽然是害虫(知了吸食树木枝干和根系的汁液)但是知了的一生也是很可怜的。雌蝉(哑巴不会叫的蝉)将卵甩在树干的缝隙里,第二年孵化出幼虫就钻入地下,靠吸食树木的根系汁液发育长大,就这样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2、3年以后,才能钻出地面,蜕皮羽化成蝉,而成蝉的成活期也就短短的2个月。

       穴居熬岁月,数载静无声。

      破土高飞日,终得一夏鸣。

      树下听蝉唱,欢中也有悲。

      居高声自远,秋至命将危。

       记得小时候还仔细的观察过蝉蜕皮的过程,蝉蜕皮一般都是在傍晚,“知了猴”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的半腰,先从“知了猴”的背部裂开一道缝,头先挤出来,然后是六条腿,最后是腹部。刚蜕皮的蝉是绿色的,软软的,翅膀皱巴巴的,它向更高处爬去,慢慢地风吹干了翅膀,身体逐渐变硬变黑,待到清晨喝足了露水,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昂首高歌了。蝉蜕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各药铺是有价回收的。

       我凝神望着还在鸣叫的“伏天”和“麻知了”,想到近些年随着环境的治理,北京的昆虫鸟类也逐渐多了,许多生物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现在市区很难再看到乌鸦了,过去只有在山区才能见到的喜鹊现在倒是在哪里都能见到,真应了一句俗语“鹊占鸦巢”了,即使到了郊外也已经很少听见蟋蟀的叫声,鲜见青蛙的身影,是农药使然还是由于城市的扩大没有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得而知。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钓青蛙、粘知了、捉蟋蟀、捞小鱼的乐趣了。我顺手在草丛中揪下几根狗尾草,缠了一只草兔,我想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会缠草兔呢?伴随他们童年生活的只有电动玩具、游戏机,电视机,大自然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蚱蝉

伏天

知了猴

蝉蜕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书魁

书魁

擅长 文学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