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同代名人历史评价两重天

1933年2月17日鲁迅与宋庆龄、萧伯纳等摄于上海宋宅的合影  (图源网络)

(左起:史沫特莱、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伊罗生、林语堂、鲁迅)  

 

鲁迅同代名人历史评价两重天

——读七三版《鲁迅杂文选》有感 

 

       我的书架上至今还收藏着三十年前从北大荒带回来的一些书籍,主要是七十年代出版发行的鲁迅作品丛书。其中,有一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五月出版,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的“青年自学丛书”之一的《鲁迅杂文选》上、下集。闲来翻翻,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现象。

       在当年极左思想路线指导下,对所谓的“三十年代文艺路线”给予了全盘否定。在这套书的注释中,凡鲁迅骂过的和骂过鲁迅的文化名人都被冠以“反动”帽子。同时,鲁迅视为战友的和视鲁迅为战友的文化名人也几乎无一幸免,同样被冠以各种“黑”帽子。真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现在我把这套书注释中对鲁迅同代文化名人的人物评价摘录一二,同时又从“百度·百科”上摘录对这些文化名人的评价,供博友参考。 

 

       钱玄同——“五四”后逐渐消沉,政治上走向堕落。(见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13页)
       钱玄同(1887一1939),浙江省吴兴县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写过一篇《关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两项战斗任务结合起来考虑,主张一面积极反抗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一面用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的文化知识“唤醒国人”。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沦陷,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留在北平,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1939年1月,钱玄同还处理了李大钊遗留图书《九通》,帮助解决李大钊的子女生活窘迫问题。(
见《百度·百科》)

 
       刘半农——后期思想倒退,鼓吹复古。(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12页)
       刘半农(1981-1934),江苏江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5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见《百度·百科》) 

 
       胡适——五四运动后,以胡适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反动口号,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斗争实践。(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27页)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见《百度·百科》)   

 
       林语堂——一度与鲁迅有交往,后堕落成为买办文人。三十年代在上海提倡小品文,宣扬“闲适”,“性灵”,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运动,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效劳。(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43页)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一生著述颇丰。(
见《百度·百科》)  

 
       徐志摩——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流派“新月派”骨干,公开反对革命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55页)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见《百度·百科》)  

 
       梁实秋——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党员,买办资产阶级的新月派重要成员。一贯宣传美国资产阶级反动文艺思想,反对革命,咒骂革命文艺。(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147页)
       梁实秋(1903-1987)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从1927年到1936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己逾越了文学范畴,余波扩涟以至于今。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见《百度·百科》)   

       吴宓——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主义者。(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上集第194页)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著名西洋文学家。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西欧北美之说别成一派,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解放后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等任教,“文革”中被批斗致残。(
见《百度·百科》)  

 
       丁玲——当时是“左联”成员,被捕后,叛变自首,成了可耻的叛徒,抗日战争时混入延安,继续进行反党活动,一九五七年成为右派。(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下集第73页)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转至南京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赴西安,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她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丁玲一生著作丰富,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有《丁玲文集》五卷。(
见《百度·百科》)  

 
       邵洵美——反动“诗人”。(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下集第178页) 
       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外祖父盛宣怀,李鸿章是他的叔外祖父。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为人慷慨,有“小孟尝君”之美称。新月派诗人、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他在出版事业上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士》、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
见《百度·百科》)  

 
       廖沫沙——“四条汉子”的同伙,反党分子。(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下集第213页) 

       廖沫沙(1907-1990),湖南长沙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抗日日报》《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编辑主任,香港《华商报》编辑主任、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北京市第三、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杂文集》、《纸上谈兵录》及与邓拓、吴晗合著《三家村札记》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连续遭受批斗,在狱中整整被关了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见《百度·百科》)  
 
       胡风——混入“左联”,解放后组织反革命集团,进行反革命活动。在一九五五年毛主席领导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被彻底揭露。鲁迅写文章时,他的反革命面目还没有暴露。(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下集第243页)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33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1934年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从事抗战文艺活动。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1955年1月20日开始,中共中央组织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后胡风被捕入狱并在全国各地逮捕路翎、牛汉等92人。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于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这桩错案进行了彻底的纠正,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此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其著作有诗集《野花与箭》、《为祖国而歌》、文艺评论集《文艺笔谈》、《论民族形式问题》等。
(见《百度·百科》) 

 
       巴金——作品大多宣传无政府主义反动思想。(见
七三年版《鲁迅杂文选》下集第243页)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1936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战期间曾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见《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8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03-25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历史”栏目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