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高考·油画 (图源网络)
当年报考知青感谢这些好人
——影响一代青年命运的自学丛书(下)
丛书出版发行的消息传出后,各地新华书店顿时排起了长龙,广大知青和他们的家长、亲友如久旱逢甘霖,激动、企求的情绪难以言表。出版社虽然接连安排重印,仍供不应求。由于这套丛书实在太热门,许多人在新华书店门口通宵排队,往往是书刚一上架转眼就被抢购一空。
据不完全统计,实际印数达到435万套6000多万册。另外,为便于各地及部队租印造货,出版社破例同时拷贝了13副纸型。1978年12月,解放军三总部将这套书作为干部普及教材印发全军20万套300万册。至于租印的其他10余副纸型究竟印了多少,就难以准确统计了。现据《上海出版志》对这套丛书明确的销量记载: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应该说,出版社充分考虑了当时考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知青考生的自学能力。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经过中学阶段的系统学习,更没有什么高考补习班来指导和帮助考生们复习迎考。然而这套系统性的自学类丛书,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起到了特殊性的作用。它就像知识的阶梯,引领着当年高考的知青一步步走向大学的校门。
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几届考生中,很多知识青年都把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作为考上大学的一件必备法宝。至于以后自学成了一条向知识进军的有效途径,这是大家当初都没有预见到的。所以,这套书之所以功德无量,还在于它开辟了一个适用我国国情的通过自学提高公民科学文化水平的先例。当年,那些文革前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怎么一下子能考进高等学府?还不是主要靠自学。自学不仅使我们考进了大学,更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受益于一生。
另外,顺便要说一说的是,当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为考生着想不考虑赚钱的博大胸襟。为了体恤知青读者清贫,把书价降低了20%,出版社将原版的大32开本改排成小32开本,版面重新设计。定价按当时最低标准的学习文件类,每印张(32)面0.08元,全套(17册)竟11.73元!而且,供租印造货的13副纸型只收纸型成本费,完全敞开让大家印。这在今天完全是不能想象的。
遗憾的是,当年考完大学后,我的那几本“丛书”几经辗转,已不知流落何方。唯有当年按高考数学复习提纲所整理的笔记本,虽已有些破损但还算比较完好地保存着,这已经可以算作“文物”了。我的学习笔记本,用的是1977年四月松江农场政治处赠给优秀报道员的塑料封面笔记本。我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了《丛书》上代数第一册、平面几何第一册所有的名词解释和数学公式,还用三角尺和圆规依样画葫芦画出了所有的图像。这本笔记本记录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和求学的梦想,是我青春时代的一个珍贵的纪念物了。
今天,我和当年一代青年考生重温三十多年前这段难以忘怀的往事,真是应该深切感恩这套自学丛书,深切感谢当年那些编印这套丛书的好人们。
这是我当年摘抄整理的数学读书笔记(图源自拍)
浦江客